世界古梨園之行(張思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世界古梨園之行》是中國當代作家張思信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世界古梨園之行
陽春三月,地處大西北的黃土高原。迎春花心花怒放,花枝招展,杏花婀娜多姿,桃花分外妖嬈。其他花隨季節有序的競相爭艷。我們踏着春意盎然的氣息,一行二十餘人,分乘六輛小轎車,驅車一百二十餘公里,慕名前去甘肅蘭州市皋蘭縣的什川鎮,一睹「世界第一古梨園」的風采。
我們從皋蘭縣城下高速,向近三十公里的什川進發,大概行進了十餘公里,進入崎嶇蜿蜒的山路,山路兩旁都是數十米高的黃土山,只有一條能容兩車並行的水泥路,但道路彎彎曲曲,一段一段向前延伸,行進間人感覺有些鬱悶,又前行了七八公里,眼前豁然一亮,仿佛一塊世外園林出現在我們面前,車上有人說,前面就是梨園了,果不其然,距梨園不遠的停車場,車水馬龍,人山人海,因車輛及遊人太多,為了疏導和維持秩序,數十個交警搞的手忙腳亂,用嘶啞的嗓子使勁呼喊,人們還是潮水般向梨園涌去,我們好不容易才找到個停車位,隨之也加入了滾滾人流,跨過「天下第一農民橋」,才進入嚮往已久的梨園。
古梨園位於蘭州市東北方向約二十公里的什川,什川歷史悠久,明弘治八年(1495年)因甘肅巡撫在今什川中心修築「什字川堡」而得名。滔滔黃河穿腹而過,這裡盛產瓜果蔬菜,有塞上「小江南」美稱。黃河在這裡掉頭北上,給這方水土留下亘古不變的沃野,因南北有青山作屏,東西有湍流的黃河相伴,這裡風光秀麗,氣候宜人,此地正是萬畝梨園。
遊園中,和一位當地七十歲余歲的魏姓果農聊天得知。相傳明洪武初年,為了社會發展,改變民眾生活,朱元璋決定移民,移民的目的是屯田,發展農業。魏姓先祖當時居住在人口較為稠密的山西大槐樹下,於是先祖隨移民政策和陶姓人家一同遷止什川。因這裡旁山依水,地域遼闊,宜於人居住,先祖們就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在這裡居住六百餘年,延續25代人。他們利用得天獨厚的黃河之水,肥沃寬闊的土地栽培各種梨樹、果樹。他本人就有五畝梨園,年收入五萬餘元。於是代代相傳,生生不息,漸漸形成了萬畝梨園。
什川人家,幾乎家家種梨,以此為業,以此為樂,以此為榮。山窪里,河灘旁,遍植梨樹,樹齡大概都在300年以上。走進梨園,園園相鄰,樹樹相連,花花吐艷。正值梨花怒放時,梨花趕趟而似的,爭先恐後的競相開花,風姿綽約。梨花雖然沒有牡丹富貴,但她白潔如雪;雖然沒有梅花傲骨,但她玉骨冰肌;雖然沒有荷花華麗,但她素潔清雅;雖然沒有玫瑰芳香,但她靚麗無比。數百年的梨樹,棵棵樹齡高壽,個個身材臃腫,甚至有的梨樹已歪歪斜斜,有的用樹木頂扶,有的用磚石加固。但梨樹上的梨花毫不遜色,十分耀眼迷人。她們有的像少女,含情脈脈,誘人魂魄;有的像仙子,帥氣俊朗,風度翩翩;有的像少婦,豐滿玉潤,楚楚動人。我們一路前行,一路梨園,一路梨花,一路川流不息的遊人。
我們一行饒有興趣的遊覽了數十個梨園,又進入梨園旁的梨園街。
一眼望不到頭的梨園街,整個是古式建築的二層樓,走進梨園街,仿佛走進了古色古香的明清時代,唯獨行人的服飾有別。二層古式樓下儘是各種商鋪店面,各種商品古玩,小吃雜攤應有盡有。大街上小商販的叫喊聲不斷,遊覽的行人絡繹不絕。買軟兒梨的攤鋪更為顯眼,因為什川的軟兒梨是梨中珍品,據說還進貢過清朝的皇上呢。梨個兒大小適中,模樣憨態,色澤黃綠,咬一口梨茬雪白脆嫩,清香醇甜,津津有味,神清氣爽,舒暢不已,回味無窮。
我們大概遊玩了兩個多小時,既欣賞了梨花,又了解了當地的風俗習慣;既遊逛了梨園街,又品嘗了軟兒梨及各種小吃的美味。這才戀戀不捨地離開了什川,離開了「世界第一古梨園」。[1]
作者簡介
張思信,甘肅白銀人, 世界漢語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