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东晋北伐传承百年的火种:从乞活军到刘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乞活军

来自网络的图片

东晋北伐传承百年的火种:从乞活军到刘裕(一)火种的起源——乞活军按照史学家的观点,公元311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的那一天,东晋算是建立了。但是,如果想要从大局上纵观整个东晋风云,我们的视角还要再向前延伸几十年。[1]

故事的主角是一群流民。中国历朝历代都不缺乏流民,因为天灾因为人祸,本来勤恳踏实的平民百姓失去了田地失去了家园,为了活下去,只好辗转,流落他乡,没有工作,没有居所,也就成了流民。

若是太平年间,朝廷见流民失所,会拨下救济钱款,赈灾口粮,也许会有贪官在此中做些文章,但终究还是可以解决大部分问题的。

可是,那个时候的西晋情况实在太糟糕了。

连续数年的饥荒,北方民不聊生,只好流浪;恰逢贾南风挑起八王之乱,处处都是战场;而后五胡乱华,国家空前混乱,皇族自保不暇,对于流民哪里会有半分救助。

北方胡人大举南下,一路杀烧抢掠,死伤无数。朝廷不作为,他们举步维艰。胡人又嗜血,他们退无可退。没有了救济粮,大量的难民又饿又乏,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奈的等待着死亡一点点靠近。也不知是什么人说出了,类似于:等是死,抢也是死,为什么不抢了衙门,做个饱死鬼的话!

这群恐惧的人们终于看到了一丝活下去的曙光,那就干吧!这群流离失所的可怜人疯狂的冲向府衙,冲向粮库,他们想活着。

府衙的官兵未必有勇气在战场上与胡人一决生死,但是,在手无寸铁的难民面前,他们还是很有信心的。面对难民的抢夺,他们自然不会手软,这些可怜的难民,抵不过有组织有纪律的官兵,死伤了许多。

后来,陆陆续续出了几个有领导才能的人物:我们流民的数量极其庞大,如果我们整合起来,武装自己,这些孬种的官兵还敢嚣张?

于是,难民们被有序的组织起来,成为了一支武装力量,他们再也不怕朝廷的压制,他们再也不怕胡人的砍杀,他们可以堂堂正正挺直腰杆做人了。

乱世,终究还是要靠武力活下去的了!

有了编制,也是时候给自己的队伍取个名字吧,总不能一直叫难民军吧!虽然这支流民团体中也有一定的北方没落士族,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多么威风凛凛,多么暗藏内涵的名号也没什么必要了。

那就直白一点,叫乞活军!

人之一生,或王侯将相,或市井山民,都是为了活着。但乞活二字,道出了多少心酸,连活着都要乞求,这个世道究竟惨烈到什么程度。

这支军队作战不是为了什么封侯拜将,不是为了守疆卫土,他们只是想要活下去而已,即便像狗一样,也要活下去,这是人类的本能,也是他们在这个乱世唯一的奢求。

对于乞活军来说,输就是死,赢才能活,这不是一个选择题,而是一个是非题,要么生要么死,没有第三种可能,所以可以预见他们的战斗力。

他们或拿着锄头,或舞着木棍,或用着木箭,或举着板凳,这些本来是他们用来谋生的工具,现在依旧用他们乞活,可是,却悲凉了许多,因为这里毕竟是战场啊。

他们用着最为廉价最为脆弱的武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一点点的前进,厮杀。

他们不会退,因为前进即便是死,总会有亲人可以活下去,而退只不过是等死,和亲人们一起等死?

他们不会怕,因为是乞活,即便没有活下去,只是乞讨没有成功,有关系吗?

就是这群走在生死边缘的流民,团结在了一起,用求生的意志,无视生死的勇气,硬是在那个炼狱般的乱世,撕开了一道活下去的通路,虽然是那么艰辛,那么无奈,又那么凄凉。

渐渐地,这支军队不断地强大起来,最后成了一支不容小觑的武装力量。如果说,一开始,他们对抗朝廷,只是为了求活。如今有了自己的根据地,有了基础,他们的目标就转变了,他们开始对付胡人。是这群北方的豺狼踏碎了自己的家园,屠杀了自己的同胞,搅乱了整个天下,也是时候让他们得到应有的报应。不,要让他们百倍,千倍的奉还。

可以说,西晋末年,对抗羯族赵国的主力就是这支乞活军

不管乞活军战斗力如何强大,但毕竟还是民间组织,没有明确的军事方向,没有完整的战争规划,且分流成了好几个团体,无法集中战力。虽然他们一而再再而三的对抗胡人,但是想要依靠他们将五胡之人彻底赶回北方,也不太现实!

因为此时五胡之中确实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

石勒慕容恪……

再后来,乞活军和朝廷正规军慢慢融合,这个名号也就渐渐地退出了

历史舞台。可是他们的印记还在流传!

304年,一个叫做李雄的氐人在成都建国,国号成汉,而他背后的支撑就是乞活军。

350年,有一个叫做冉闵的汉人,在邺城建国,其父冉瞻就是乞活军的统领。

从建军的初衷来看,乞活军是成功了,还是轰轰烈烈的成功,他们改变了整个天下的格局,间接影响了之后一百年的历史。

但是,在对抗胡族的角度,他们确实没有打退外敌,甚至还成为了一些胡族建国的基础。

但是,他们是那个黑暗时期的一道火光,虽然很微弱,整个民族的战意被缓缓点燃。

看到这道火光的是一个叫做阻逖的年轻人!

(二)东晋北伐的开端——祖逖

祖逖虽不是豪门世家,但是祖姓在当地也算是大姓。少年祖逖性格豪爽,生性豁达,轻财重义,再加上博通古今,见识不凡。家中长者,乡间族人都极其看重他!

24岁时,祖逖被推举为孝廉,朝廷多次征召他为官,都被拒绝了。后来,他出任了司州主薄。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知己,两人一起将乞活军点起的火种燃烧起来,这个朋友叫做刘琨。

两人都是英雄少年,且才识见识都属上流,因此甚为投机。一日,天刚亮,听得公鸡打鸣声,祖逖对刘琨说到,人们都觉得鸡鸣之声十分心烦,我却觉得这是提醒我们,更加努力。

从此之后,每当听得鸡叫声,两人便起床练习武艺,阅览书籍,这就是闻鸡起舞的典故!

那时天下尚未大乱,祖逖便对刘琨说,不久,定然四方豪杰奋起,我们恐怕要离开中原躲避战乱。

没多久,八王之乱终于爆发了。国家内战祖逖虽然十分痛恨,但也无能为力。311年洛阳沦陷,百姓流离失所,祖逖便护送家人自己乡邻一百多家南下。一路之上,祖逖处处为他人找想,帮助老弱,协同青壮,对于贫苦的乡亲他都给予物质救助。遇到强盗土匪,祖逖也是聚积年轻人,极力反抗,所以这一路倒是极其安全。同行之人钦服祖逖,纷纷推举他为行主!

永嘉之乱后,琅琊王司马睿在王导的建议下,镇守建康。此时北方大乱,南方就是司马睿的天下。司马睿听说了祖逖的故事,封他为徐州刺史。在此乱世,祖逖不再退让,义不容辞,因为他觉得自己应该为国家做点什么。

很快,他却发现,司马睿好像不这么想,或者说司马睿最为倚重的王导王敦为首的世家大族不这么想。他们现在只是希望南方不被胡人攻下,至于救援北方,真没这个必要。

祖逖向司马睿说明了北伐的重要性,他认为,胡人刚入中原,根基未深,朝中还有大量士兵在北方大地,只需要南北联合,洛阳定能收复。

司马睿支支吾吾只是敷衍,最后说道,我给你一千人的粮食和衣物,至于,人马你自己筹集吧!

就这样,东晋北伐的源头,祖逖一个人上路了。一个人,孤零零的,没有朝廷的支持,一个人北伐。可笑的是,往后数代北伐的将领看起来都是那么孤单。

没有人觉得祖逖的北伐会有怎样的成效。司马睿不相信,王敦不相信,就连王导也不相信。此时的他们已经想好了放弃中原,取而代之的计划。对他们来说,南方,足够自己和家族之人富贵安宁,这样就够了!这些,祖逖不知道,就算知道了,他应该也会去吧!

因为有些事情总要有人去做。

祖逖自己招募兵士,训练士卒,筹备粮草,驯养战马,一切的一切他都是从无到有一点点做起来的

祖逖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将军,在他多年的苦心经营之下,数次击败赵国,收复黄河以南的广袤地区。那位奴隶出身最终成长为一代王者的石勒也震慑于祖逖的军队,主动向祖逖示好,不敢再南下半步。正是因为祖逖在前线扛住了所有压力,王导才可以在江南帮助司马睿稳住南方世族,最终一步步走向九五至尊。

要不然,石勒的战马早就把战争带去了南方!

东晋建立之后,司马睿还是没有援助过孤身一人的祖逖。更过分的是任命一个叫做戴渊的文臣总督六州军事,取代祖逖。

祖逖长叹一声,无话可说。一个人在外北伐征战十年,如今的军队领地都是无数次生死之间的战争中许许多多的将士用生命换来的!如今朝廷要把这里的一切收回,就是一纸诏书;当初恳求帮忙的时候,你们这群大人物在做什么?

如果派一个有远见的将军来此,祖逖也是欣然愿意将自己这么多年苦心经营的成果拱手相让,如今派遣了这么一个人,只会坏事而已。

同时,祖逖也一直关注朝廷内部之事,他很担心王敦可能会引发内乱,到时候北伐大业恐怕就付之流水了。

话虽如此,但是,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更何况只是空降了一个上司而已,祖逖不甘地接受了朝廷的旨意。可是,忧国忧民的祖逖终于忧愤成疾,没有了当年的豪情!

同年九月,妖星见于豫州之分。祖逖仰天望星,久久不语,最后终于有气无力的说道,我刚扫平河北,上天便要取我性命,真是不保佑国家啊!

祖逖就这样死去了,幸运的是那道火光依旧还在,而且越发的光亮。接过这道火光的是一个叫做庾亮的世家子弟!

(三)不忘初心不卖的卢——庾亮

说起东晋,王导是个永远也绕不开的人。是他劝谏司马睿南下镇守建康,是他镇之以静,群情自安,可以说,东晋能够建国,全是他一人之功,司马睿只是占了司马二字的光。

但不得不说,王导组建东晋的最初目的也不是为了什么固存国本,再图恢复。他只是想要建立一个可以让王氏一族掌控的国家。他也确实做到了,所以所谓的北伐,所谓的收复中原,他根本不会理会。这也是为什么,以他的慧眼会对祖逖这样天生的将军没有过多的支持,反而有着几分防备。

祖逖这样耿直的个性加上十年战功确实动摇了这些世家大族的地位。王导让戴渊取代祖逖,也是出于这方面考虑,间接使得东晋北伐第一人含恨而终。

平心而论,庾亮这个人无论是声望,功绩,才识,远见没有一样比得上王导,可是他有一样却是王导没有的,或者说掌控着家族命运之后王导丢失了的。

庾亮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家在北方。

庾亮此人少年时便以严厉认真出名。晋元帝司马睿听说会稽有这样一位名士,便召来觐见。司马睿很喜欢这个言谈一板一眼的年轻人,赐其官职,更是将庾亮妹妹选为太子妃。司马睿驾崩后,朝中大权完全在王导王敦手中。庾亮此人不懂婉转之道,说话直来直去,藏不住对于王家权压帝王的反感。王导还好,这个向来以名士自居的长者就算有什么不满也不会自己有所动作。王敦可不是这样,处处打击报复,庾亮也没去请求皇帝妹夫的帮助,他不想给这个无权无势近乎傀儡的皇帝添麻烦,退官还乡。

之后的王敦之乱,功劳最大的自然是温峤陶侃,不过,庾亮在此次平乱之中也是颇有建树。325年,几乎夹杂在各大家族中,忐忑一生的晋明帝走到了人生尽头。其子继位,是为晋成帝。这个六岁的小皇帝哪里懂得朝中大事?自然是由太后娘娘协同,庾太后事情不管大小都询问自己的兄长,庾亮。

庾亮作为外戚,又是顾命大臣,他没有因为这些权势谋求家族利益,他要把王导这些年搅动出来的烂摊子稍微清理一下。

庾亮知道王导当年建国时的方阵只有两个字,怀柔。换句简单的话,就是,你们这些世家大族只要认可我们的皇帝,什么要求我都给你。要官给官,要钱给钱,要地给地。

这一举动确实使得南方大族支持,可是也无形中默认掩护了他们的过分行为,朝中那些人一个个都嚣张的不行,毫无规矩可言。

庾亮的治国方阵依旧还是两个字,法制!一切都按法律规定去办,守法,市井小民朝廷也会保护你的利益,违法,王公大臣朝廷一样办你。

庾亮雷厉风行,一时之间整顿朝野,无疑得罪了许多人。

他向来怀疑苏峻,就下旨夺其兵权。这下可惹火了这个朝外将军。

另外,当年明帝留下的遗诏中没有提到半点苏峻功劳,苏峻以为是庾亮强行删去,新仇旧恨加在一起,苏峻终于反了。

当然最后朝廷依靠的还是陶侃,温峤,真不敢想象没有这两位将军快速平定王敦之乱,苏峻之乱,北方的胡人会对南方有着怎样的攻势。

战乱平定之后,庾亮将苏峻之乱的责任一个人扛了起来,在朝堂之上坚决辞官返乡。朝中大臣纷纷挽留,劝阻。庾亮最后才放弃了这个念头,但有个条件,镇守外镇。他要自己的身躯,挡在所有人的最前面,对抗入侵的外敌,这样他才能心安。

没多久,朝中又有战乱,这一次,庾亮又出现在所有人的前面,出兵镇压。战乱平定后,陶侃嘉赏,庾亮坚决不接受,回城继续镇守。

等到陶侃,这个数次将东晋从战乱漩涡中拉出来的将军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他毫无犹豫的将所有的一切交给庾亮。因为他觉得这个三朝老臣身上有着自己和温峤没有的认真!

这一次,庾亮掌握了朝中的军政大权。他没有像之前的王导一样,把资源向家族全部倾斜,也没有像后来的桓温一样,践行自己的野心欲望。

他只是默默的把目光转向遥远的北方,那是祖先们曾经的地方啊!

终于,庾亮拾起了祖逖留在黄河边的火把,他要北伐!

庾亮行事虽然果断,但却不代表他是一个冲动的人。他知道,北伐之事任重道远且极其艰难,非一朝一夕之功。建议将十万兵马转移到石城,为北伐做好准备。

太常蔡谟认为后赵国力强盛,不可强攻,只能依据长江天险,防守才是最佳。朝中之人大多附和蔡谟,又说近年来多次内乱,物资不足,难以支撑战事。

蔡谟的担心,庾亮又何尝不知道。

可是,

不为陛下扫清外敌是为不忠;

不为先人取回旧地,是为不孝;

不顾中原百姓生死安危,是为不仁;

不为天下人先,是为不义。

庾亮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个多么了不起的人,但是作为一个读书人,孔夫子门徒,不敢说治国平天下,但是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事情庾亮是万万做不到的。

即使杀身成仁,有些事总是要做的!

可是,朝廷不是他一个人说的算,面对压倒性的反对,庾亮长叹一声也无能为力。

当然,南人也不个个都是如此‘稳健’,一个叫做陈光的将军上书攻打后赵,庾亮很是赞同,又被蔡谟压下。

庾亮不死心,没过多久,再次上书移兵石城,可惜,还是遭到了否决!

等到他收拾好沮丧的心再次准备计划时,后赵已经进攻了!

关于此次作战的过程不想多说什么,仓皇应战已是落了下风,又有一只队伍与蜀地的成汉作战,兵力不集中,所以损兵折将失地也就没那么太惊讶!就连庾亮最为重视的石城差点就被赵军攻陷,若不是其弟庾翼成功送去粮草,定然是保不住的!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五十多岁的老人面临如此失败是怎样的心酸与无力。

庾亮出身世家,年少成名,帝王赏识,名士交好。其妹更是太子妃,再是皇后,及至太后,他如果遇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难得糊涂,在整个南朝他有享之不尽的荣华富贵。

可是他偏不,他见王导不思中原旧地,他便瞧不起他;他见王敦狼子野心要构建自己的王氏帝国,他便不待见他。所以他悲哀无奈,辞官还乡。

后来,他终于拥有了极高的权利,他反而舍弃了建康这个温柔乡,镇守外镇。他是真的想为天下百姓做点什么,日后九泉之下对列祖列宗有个交代。

所以他的晚年就是准备北伐的晚年。可是,他还是太小看了安逸是多么可怕的力量。

不支持不理解不解决。彻底把他北伐大业无限制搁置,以至于后赵的进攻让整个南朝乱了方寸,大败!

随着这场战败,庾亮也追随祖逖的脚步而去。

庾亮接过祖逖的火把,虽然没有用他点亮世界,但至少也是贡献了烛火,他难道不算个英雄吗?

庾亮去世后,他的兄弟庾翼接替了他的位置,镇守武昌。当然,一同传承下来的,还有北伐的火种!

(四)仁德扬名却难违天命——庾翼


庾翼确实是个了不起的人。他因守住石城有功,被封为侯。他在镇守武昌时,治军严明,德行远播,没过几年,地方富足,百姓安家,人人拥戴。就连黄河以南后赵的军民也是钦服庾翼为人,南下投降。

庾翼觉得时机成熟了,暗中联系尚未建国的燕王慕容皝,凉州张骏,准备大举北伐!

朝中那些世族大臣此时也再也拿不出反对的理由,准备好好谋划收复中原的事情。

不巧的是,此时桓宣兵败,被贬职,忧愤而死。桓宣是庾翼最为看重的北伐大将,此人更是被称为祖逖之后,镇守北方功劳第一人。没有了他,北伐难度又加大了许多。

屋漏偏逢连夜雨,成帝驾崩了!新帝继位,代表了新一轮的权利洗牌。南人习惯了争权夺势,所以,在这段时间所有的计划都被搁浅了,当然也包括北伐!

朝廷安顿后,庾翼依旧积极筹备北伐事宜,粮草,马匹,刀枪,兵源,等等!

庾翼又倒在了北伐之前,庾翼一死,北伐大业也被迫终止了!

庾亮庾翼两兄弟接过了刘琨祖逖从乞活军那里传承的火种,而下一个举起火把的将军就是桓温!

(五)一个人的北伐——桓温


关于桓温的故事前面已经用了许多笔墨,在此也不多赘述了。

他少年身负血仇,隐忍不发,终于报仇。而后娶得公主,进而开始将军之路。庾亮庾翼两兄弟相继离世后,朝廷火上浇油,为了削弱庾氏一族,将庾家多年经营的荆州交给了桓温,桓温开始了自己的辉煌。

入荆州第一战,便灭了几十年的蜀地成汉国,一朝天下无人不知。桓温一生只有两个偶像!

一个是平定王敦之乱的温峤,他的名便是温峤的姓,另一个则是与祖逖一起率先举起北伐火种的刘琨。据说桓温有一次遇见了曾经照顾过刘琨的老妇人,老妇人只是说了一句,你好像刘郎。桓温就开心的不行!

所以,没有人比他更适合从庾氏兄弟手中接过那根火把了!

桓温确实有实力!

第一次北伐,将苻秦打的人仰马翻,险些灭国;

第二次北伐,收复旧都洛阳,修建宗庙;

第三次北伐,慕容恪打下的燕家江山,也是到了生死一刻!

可以说,是桓温用一己之力把北伐的火种彻彻底底的放大,让每个汉人知道,北伐,不是不可以!

可是,桓温还是失败了。他只有一个人,朝堂之上人人畏惧他,他在外拼杀,攻城略地,没人支持没人慰问没人协助!

桓温北伐的两次失败都是因为粮草不足,不得已败了!要是真的同心同德,第一次北伐,秦国就没有;第三次北伐,燕国就灭国了。

败了就是败了,桓温总算是用火把点亮了半个天下,将他意志传承下去的则是谢安!

(六)一生制衡几近圣人——谢安


晋之一朝,唯谢安一人而已矣!

谢安此人看事做事都以大局为重,他的一生就是制衡的一生。

青年时,担心族人权势太大,惹怒朝廷,满腹才情甘于隐居东山;

中年时,担心家道中落子孙艰苦,毅然决然东山再起;

在朝中,为桓温周璇,极力减少众人对桓温的仇视;

在桓温处,为朝廷谋划,一直牵制安抚桓温;

等到他掌控朝中局势,他不拉拢得势的豪门,也不压迫失势的世家,如桓氏,庾氏!反而尽力去帮助他们!

谢安的目的很明确,汉人终究是要北伐的!谢安知道自己不是白起吴起那样可以影响整个乱世的将军,但是自己可以是商鞅李悝这样的良相,给将军们一个可以无后顾之忧稳定坚固的朝廷!

自古无,无良相在朝,而大将军能建功立业者!

所以,谢安从始至终的每一步制衡就是为了让朝廷可以稳定团结,等到时机成熟了,可以形成一个整体,一起对抗北方!

就像千余年前,在那个叫做长平的古战场上,秦国王相将兵民做的那样。

这是祖逖刘琨庾亮庾翼桓温几代人数十年无数次的功亏一篑总结出来的教训!

谢安确实做到了。当他觉得一切都差不多时候,他毫不犹豫把先人的意志交给了别人! 这个别人就是他的侄子,东晋最闪亮的将星,谢玄!

(七)一支军队一场战争——谢玄


谢玄是一个规矩人,规规矩矩!做事按部就班,合乎礼教,比起晋之一朝动不动雪夜访戴,动不动方外司马,他要规矩太多!

战场上,身负国家存亡的将军本来就应该讲规矩!

其实,作为将军,谢玄的履历算不上惊艳。他二十几岁出仕,只能说中规中矩,之后的十几年虽然名声在外,确实没有多么了不起的战功。直到三十五岁那年建立了,北府军,这注定他将跻身白起霍去病这些名将之列!

北府军中的兵大多是从北方逃难来的流民。北方的流民,那不就是和当年的乞活军一样嘛!

北伐的种子本来就来自于近百年前的那些北方流民,如今经祖逖刘琨传给庾亮庾翼传给桓温传给谢安传给谢玄,又重新回到了北方流民身上!

这样的火种总要释放他们的光和日,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根!

378年,北府军初登场,多少胡人死边疆,世人把名扬!

五年后,淝水畔,刀枪寒,百万大军,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不足万人还!

而后谢玄乘胜追击,先后收复兖州,青州,司州,冀州,平定河北,这是祖逖毕生想要收复的地方!

火种已经越来越亮,波及的范围越来越广!

随着谢安谢玄相继离世,好不容易异常团结的东晋朝堂又开始内乱了!

司马道子乱权,桓玄起兵,孙恩之乱!

往后的几十年,晋国再也没有安定过!淝水之战后,北方大乱,群雄四起,这本是东晋统一天下的大好时机,可惜,又被自己人错过了!

谢玄的北伐没有成功,火种依旧还在!

这一次接过的人不再是庾桓谢这样的世家中人,而是一个叫做刘裕的寒门子弟!

(八)踏破世家门第的寒门帝王——刘裕


刘裕的一生是极具传奇性!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会打仗的开国皇帝,虽然刘秀并不比他差!北宋时著名的爱国将领辛弃疾对刘裕更是推崇备至!

刘裕出身寒门,少时家境清苦,他便在市集上贩卖草鞋维持生计。和数百年前的那个同姓草莽英雄经历有些相似!

公元383年,淝水之畔的那一战,八万北府兵,大破百万胡军,举国震惊,世人惊喜!那一年,刘裕20岁,正是一个人一生最为热血最为冲动的年纪!

回到家中,他丢掉了草席。扔掉了草鞋,卷起全部行囊,走向军营,他也想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守家卫国,就像祖逖桓温那样!

只能说,刘裕的沙场生涯并不顺利。随着谢安谢玄相继去世,朝廷的北伐脚步也慢慢停了下来,没有了大规模的征战,自然难以升迁,刘裕便在北府军的最底层默默奋斗!

军中无大事,朝廷却是热闹的很!

皇族司马道子掌权,为了将所有权利集中回司马氏手中,开始对王谢桓庾等豪门做文章!这些世家数百年的积淀又岂会如此束手就擒,所以在这之后的二十年里,明争暗斗,一片乌烟瘴气!

朝廷如此黑暗,百姓又岂会好过,民心所背,内乱也就不远了!

399年,一个叫做孙恩的三吴人带着百余人的队伍从海中上岸,一转眼,四方百姓拥戴支持,竟有了数十万之众。史称孙恩之乱!

这场叛乱的主角本该是谢琰刘牢之这两位北府兵最高统帅!可是在战争的最后,以一人之力挡住了数百倍己方兵力的刘裕,成功得到了了所有人的注意!被封为建武将军,刘裕最后更是将孙恩逼死在海中!

孙恩之乱后,国家兵力空前空虚!桓温之子桓玄率领兵马顺流而下,直接斩杀司马道子,朝中大权再次回到桓氏为首的世家大族手中,也为这近二十年的争权画上了句号!

两年后,桓玄觉得时机成熟,挟持皇帝,篡位登基,国号,大楚!

此时刘牢之也已经被杀,普天之下,能够平定这样叛乱的只有刘裕一人!

刘裕出手向来快准狠,从他开始平乱到攻入建康城,前后不到一周!

除了反贼,救了帝王,刘裕对晋室有再造之功!从此刘裕掌握了朝中的军政大权,位极人臣!这个位置王导坐过,庾亮坐过,桓温坐过,谢安坐过!如今,刘裕来了,这可是从曹魏开始数百年来第一个非世家之人登上如此之高的位置!不得不说是个奇迹,可是,刘裕要创造的奇迹显然不止这些!

刘裕是谢玄火种的接班人,他终究会沿着先人们的轨迹,一路北上,只是时候未到,因为,刘裕现在想要做的是统一南方,铲除异己!

刘裕开始用兵了,他先除谯纵,平定西蜀;再杀卢循,收复广州;斩刘毅,司马休之于江陵。

至此,南方割据全部被平定,整个南朝再也没有人敢于反对刘裕,他已经是实际的拥有者!

刘裕知道,世家大族依靠皇权才能百世兴盛,皇权也需要依靠世家大族才能稳定巩固!

此时的他已经觊觎那高高在上的皇位,可是他不是曹丕,司马炎这样天生的贵人,注定无法得到豪族的拥戴,他要用不世之功勋赢得所有人的认可,进而更上一层楼!

而现在,能够满足这一条件的,只有,统一天下!

五胡十六国是一个英雄辈出,豪杰并起的世代!但是,随着时间巨轮的无情碾压,一个个将星陨落!

此时,在刘裕的后十六国时代,没有慕容恪,没有王猛,没有慕容垂,北方那个叫做拓跋焘的不世出英雄也没有到释放光芒的年纪,在这个世间,他天下无敌!

公元406年,南方尚未平定,刘裕第一次北伐,一出手,灭了慕容氏的南燕!慕容氏自五胡乱华后,便一直活跃在历史的舞台上,即便灭国亦会寻找时机卷土重来!

从慕容皝的前燕到慕容冲的西燕到慕容垂的后燕再到慕容德的南燕!

虽然之后还有一个叫做冯异的人建立了北燕,可是慕容氏的故事已经结束了,谁叫他们遇到的那个人叫做刘裕啊!

公元416年,南方已定,刘裕再一次出征!他一战收洛阳,再战灭后秦。北方胡族在他大军面前,只是不自量力而已!就在刘裕准备一鼓作气,再显武功之时。他最为看重的军师为他镇守后方的刘穆之病逝,刘裕担心朝中世家又动什么歪脑筋,后院起火,只好赶忙回到自己的大本营,彭城。第二年,西方土地上又一个枭雄走上了历史的舞台!胡夏的建立者赫连勃勃用胡族引以为傲的骑兵夺得关中!

刘裕虽然极其恼火,可是此时他最紧要的事情还是稳定南朝,莫要让这么多年的成果付之东流,刘裕的北伐再一次画上了句号!

418年,刘裕鸩杀晋安帝,立皇亲司马德宗为帝!

两年后,刘裕强迫司马德宗禅让,即皇帝位,是为大宋!

422年五月,贵为皇帝的刘裕再次准备北上讨伐拓拔氏的北魏,,尚未开始,便已然先去!

至此,北伐最后的火种也是熄灭,等到17年后,一代雄主拓跋焘继苻坚之后再一次统一北方,与南方的刘宋互相对峙,南北朝开始!


东晋风云还是在时代变革中烟消云散!

(九)天下人之天下

在这段跌宕的历史中,八王之乱是导火索,五胡乱华是开端,群雄争霸是过程,江山更替则是结果!

从八王之乱开始到南北朝对立这一百多年里,一个个枭雄将军轮番上场,一片片土地收复失去再收复再失去,就连见证世间沧桑的人们也是换了一批又一批!

但是,有一样东西一直贯穿着这个时代,那就是,北伐的火种!

北伐的火种起源于那群最底端的处在生死边缘的可怜人,乞活军,那时的火光很微弱,即便在漆黑的夜色中也是那么的孤单脆弱,好像随时会熄灭一般!

将这个火种保存下来的是两个年轻人,祖逖,刘琨!在那个世家大族选择衣冠南渡,退守江南,不去理会北方的大环境下,他们没有任何支持,孤独的面对整个北方,幸运的是他们做的不错,令石勒这样的英雄人物也开始向南朝妥协。不,他妥协的不是东晋,只是祖逖!

在他们手中,乞活军传承下来的火光,已经凝聚成了火把,虽然依然不够明亮,但已经可以给黑夜带来光明!不幸的是他们做的太好了,他们的声望权势还是引起了只渴望安逸的世家大族的不安!所以,刘琨被王敦暗害,祖逖被戴渊替代,忧愤而死。

祖逖刘琨死后,王敦便无法无天,即便王导再三压制,还是禁不住手下人的强势,王敦之乱开始;紧接着又是苏峻之乱。只想在远离战争在南方流觞曲水的世家子弟,最终还是自己引发了内乱。也许,这就是报应吧!

这两场战乱成就了温峤陶侃的威名。陶侃更是成为盟主,成为太尉,成为整个国家军事的代言人。陶侃镇守一方,便足以令胡人望而却步。

不过,接过祖逖刘琨火把的并不是这样的人物,而是,庾亮庾翼两兄弟!

庾亮庾翼的北伐,实际上从未开始,就已经失败!但是,他们二人真的是把北伐当做毕生事业去努力,去奋斗,只可惜还是败给了自己人的拖累!

他们没有收回多少失地,却把北伐的精神传递了出去。那根火把越发的炙热!

桓温沿着这道亮光这抹温暖孤身上路了!他西灭成汉,他三次北伐,一个人的战场,凄凉孤苦,却又是那般熟悉!

桓温是败了,可是火焰终究还是点燃了一片树林,这道火光放肆的燃烧,也为后来人点亮了前路!

看到这条路的是谢安,他一生制衡,只为了将整个南朝构建成一个同心同德的整体,好让北伐不再是一个人的北伐!

他为那场大火提供了许多许多必要的燃料,火光冲天,就等待着烧红整个天地!

谢玄来了,带着他的北府兵来了!淝水之战,将王猛苻坚数十年的南征北战化为云烟,北方再次被打散成一个个割据小朝廷!谢玄更是一路北上,收复了大片土地!

北伐的火焰终于燃烧了整个世界,虽然这已经是几代人的牺牲换来的!

继承谢玄等人意志的刘裕来的太晚了,谢玄去世后二十年他才登上离世的舞台,原本灼热的火光已经没那么热烈了!

最后,北伐从一个汉人必须去完成的使命,变成了一个寒族登上九五之尊宝座的工具!

这道百年前传承的火光到最后还是没有燃烧到天下的最北方,可是,几代人的努力牺牲最终还是把刘裕推上了帝王之位,彻底燃尽了九品中正制下天下是世家大族天下的桎梏。

从此天下是天下人之天下!

这把火还是烧了起来![2]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