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渠第一隧洞(陈有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东风渠第一隧洞》是中国当代作家陈有棋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东风渠第一隧洞
我家周家院子离黄柏河中游尚家河水库坝堤大约只有3.5千米,东风渠从我家门口流过,所以我家附近的左尔垭进口、叫化子岩屋出口的那个人造山洞是东风渠第一隧洞。
东风渠从1966年动工修建,1970年7月底竣工,1971年4月正式通水(因普溪桥垮塌事故延迟通水),灌区覆盖2437平方千米,灌溉面积77.5万公顷。建成干支渠247条1630千米。灌区粮食产量占整个宜昌市13个县市区的40%,提供商品粮占全市60%以上,水稻占全市50%以上,油料占全市41%以上,棉花占全市50%以上。后来,东风渠在能保障灌溉的前提下,又增加饮水供应的功能,成为宜昌主城区和小溪塔及当阳和枝江两百多万人的饮水水源。黄柏河真正成了宜昌人民的母亲河,东风渠是宜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项伟大工程。
我隐隐约约记得,1966年初的一天,我们周家院子来了几位技术人员,他们拿着测量仪器在我们周家院子住了十来天,我当时的太小不知道他们是干什么的,后来才知道他们是测量东风渠线路的。我只记得他们对推磨很感兴趣,但他们谁也不会推,开始一转就推不过来,后来偶尔推一转,一个星期后,他们能推十几转甚至更多。
1966年秋,东风渠工程大动工了。首先住到我们周家院子的是枝江县的民工。他们说来打洞子(挖遂道)的,我们问他们什么时候能挖通,他们说不超过三个月,挖通了回家过年。结果,枝江的一百多位民工挖了三个月,只清除了遂道出口的覆盖,往里面只挖了不到两米远,因石头太硬,他们也没有办法,他们原以为我们这里的山与枝江到鸦雀岭一带的山一样都是肉山全部是土,他们不知道还有坚硬的石头。
民工换了一批又一批,挖工程遂道工程没有任何进展。为了保障东风渠工程顺利进行,宜昌地区水利工程队派来三名空压机技术工人住在周家院子,他们是张师傅、颜师傅和卢师傅。他们指导民工在向家坡筑堤蓄水供应大型柴油机降温,在叫化子岩屋山坡上修建空压机站,用人工加空压作用慢慢向里面掘进。在周家院子大生田边修建火力发电站,供应住在周家院子一带的民工晚上照明和遂道工程的照明。从那时起,我们周家院子的人才认识电。
住在周家院子时间最长的是晓曦塔公社和张家场公社的民工。他们响应毛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的伟大号召,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他们没有机械,只用钢钎八镑锤打炮眼,用板车除石渣,用扁担箩筐挑沙石,全靠人工苦干加巧干,他们用这种原始方法在周家院子挖遂道、修渠道、建渡槽。经过三年多努力,左尔垭进口和叫化子岩屋出口两个方向对挖,东风渠第一遂道终于挖通。遂道挖通后,用预制砖砌墙和卷拱扣顶,在1970年上半年东风渠第一遂道完全竣工。
在“以粮为纲”的时代,东风渠实现了“人定胜天”的壮举,并发挥出多方面巨大的效益,造福了宜昌人民。没有现代机械,这条东风渠全是人工挖出来堆起来的,他们有的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十二万建设者没有工资待遇,而他们能“敢叫日月换新天”!今天的宜昌人民在享受幸福生活的同时,应该向五十多年前的建设者们致敬!
▲渠水进口隧洞(袁国悦提供)
我爱分乡美食
我从小就爱做家务,所以我从小就能做一手好饭菜。长大了爱喝点小酒,所以更喜欢做几个下酒菜。我做的饭菜很好,色、香、味、形都有所讲究,曾为我侄儿做菜招待过尊贵的客人,也曾被《三峡晚报》 专题报道过。我曾离开家乡交流到东湖小学工作,晚上自己做几个菜,喝点酒,打发了有闲的时光。我的同事和朋友们喜欢到我的宿舍吃我做的饭,每晚吃饭时一满桌人是常态。多年来宜昌城区的许多朋友也喜欢到我分乡的老家吃我做的菜,我的厨艺远近都有点名气。
我做的是分乡传统美食。我有做美食的天赋,看见长辈做了什么好吃的,一看就会。大约二十年前,我的外甥女考上中南财大我去作客,发现餐桌上有一盘麻辣牛肉干特别好吃,怎么做成的我不可能去宾馆厨房里去问厨师,问了厨师也不会告诉我,因为是商业秘密。但我有天赋有经验,一看就分析出了原材料和加工程序,回家后马上复制了一盘。结果我的牛肉干更好,更有味道,我的侄儿侄女们每次来我家吃饭必点这盘菜。
我会做炒菜、腌菜、凉菜、酱菜。会做冲菜,用干法、湿法两种方法做,做的冲菜比远安冲菜更冲更有味道。会做火锅也会做汤,还把红薯做成红薯粑粑,在餐桌上很爱欢迎。好像没有我不会做的。我的一位学生说我是被教书耽误了的一位厨艺大师。我认为我是一位没有资格证书的高级厨师。同时我也认为我有资格证书,不是有关部门颁发的,而是印在人们心中的。
我的好友李明先生多次劝我不要让好厨艺失传了,抓紧退休厚的时间,把分乡传统美食写成一本书,传承分乡饮食文化,为发展分乡旅游发展作贡献。我经过反复思量,采纳了李明兄的建议,着手编写《分乡美味在舌尖》(书名暂定)一书。计划从2023年8月至2024年夏完成材料收集和初稿撰写工作,2024年10月分类整理并定稿。2023年8月开始编写,不需要编写详细提纲,按菜品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八十个左右的美食后就可以整理成书。编写的过程中,我把四个美食打包成一篇散文不像散文、说明文不像说明文的系列文章在《金兰文汇》上公开发表,目前已写到系列十五,公开发表了十三次,系列十四和系列十五待发表。感谢元辰老师大力推介分乡美食并编发我的文章。
我写的分乡美食文章发表后引起在镇内外分乡人和宜昌城区人的关注,经常有人打听我的写作进展,预订我的书,还问我有没有分乡美食专卖店,哪家餐馆、农庄能做地道的分乡系列美食。遗憾的是现在确实还没有分乡美食专卖店和能做地道的分乡系列美食的餐馆、农庄。不过我相信将来会有,在政府和美食消费者的推动下,分乡系列美食一定会走进市场,走进千家万户。我是分乡人,为分乡美食鼓乎,助力分乡旅游发展,是应该的。能引起有关方面和广大食客的关注、指导和赞许,我会受到莫大的安慰,更有热情写作的和动力。
写作分乡美食一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一般来说,要写一本美食书,要涉及厨师、主编和编写人员很多人。有人会做菜不会写,有人会写不会做,会做会写还要会品评。美食欣赏是一门文化,多少要知道美食的材料属性、烹饪方法、色香味形、历史变迁、品尝的环境氛围等等,不是只知果腹就算美食家的。编写美食书籍的人,要懂得食之道、食之性、食之艺、食之品。不同食材、不同季节、不同佐料、不同刀工火候、不同烹饪方法,是和顺还是生猛,是清淡还是麻辣,是滋阴还是补阳,是精细高雅还是自然田园,都是有讲究的。最终不仅影响色香味形,而且适应的人群也不相同。高明的厨师,能最大限度和合食材与烹饪的自然之道,趋利避害,让人吃出健康快乐、精神品位来。这对我也是有难度的。更大的困难是我曾经中风失忆,哪怕恢复不错,又是也想不起来改写什么。但我有了写一本分乡美食书的冲动,就会克服困难,因为好像我是什么都会做的,只是写的内容有时想不起来,那么我可以自己出题,也可以让别人出题。别人一说,我就想起来了。写系列十五时,好像没东西写了,可突然想起香椿还没写,于是我来了灵感,马上写了《春天来了椿天好吃》 ;想到写过的东西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再写,例如我写了胖头鱼做猪皮鱼冻和灌肠煮广椒,接着我又写了胖头鱼火锅和分乡的炕灌肠,再加上鼎锅饭就完成了《分乡美味在舌尖(系列之十五)》
我是分乡人,我爱分乡美食,在自做自品的同时,孜孜不倦地撰写美食散文。我觉得这是人到桑榆之晚一件最具价值的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