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华鼢鼠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鼢鼠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华鼢鼠(学名:Myospalax fontanieri),别称瞎老鼠、地老鼠、原鼢鼠。中华鼢鼠体型与东北鼢鼠相似,但前足及前指爪较细短。头宽扁,鼻端平钝,背部带有明显的锈红色,毛基灰褐色。中华鼢鼠终年营地下生活,不冬眠,昼夜活动,以植物地下茎和块根等为食,喜栖于土层深厚、土质松软的荒山缓坡、阶地及乔木林下缘的疏林灌丛、草原地、高山灌丛,一年繁殖1~2次,每胎1~5只,分布于中国、俄罗斯、蒙古等地。中华鼢鼠不是保护动物,未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和《华盛顿公约》(CITES )。

简介

中华鼢鼠体型与东北鼢鼠相似,但前足及前指爪较细短。头宽扁,鼻端平钝。四肢较短,前肢第2、3指爪近等长,镰刀形。尾短,但较东北鼢鼠稍长,尾毛稀疏。中华鼢鼠背部带有明显的锈红色。毛基灰褐色并常显露于外。额部中央有一大小不等、形状不规则的白斑点。腹毛灰黑色,毛尖稍带锈红色,尾毛污白色。吻周颜色淡,略显白色。中华鼢鼠头骨扁宽粗大,具明显的棱角。鼻骨窄,眶上嵴发达,后延与颞嵴相连直至人字嵴处。人字嵴发达,上枕骨自人字嵴处向后延伸拱出,不似东北鼢鼠呈截切状。门齿孔小,听泡低平。中华鼢鼠上颌第3臼齿的后端多一个向后外方斜伸的小突起,外侧形成3个内陷角。第3下臼齿内侧第1内陷角较浅。其他特征同东北鼢鼠相似。

评价

中华鼢鼠终年营地下生活,喜欢在地下挖掘成长而复杂的隧洞,在洞里居住和取食,很少到地面上来。它们掘洞掘得很快,善于用强大的前脚挖土,圆时用宽阔平扁的头将土压紧或将挖下的泥土推出洞外。在地面上形成一个个直径30cm,高约15~16厘米的小土丘,这是中华鼢鼠居住地的一种标志,可以根据这些小土丘来判断中华鼢鼠的所在。[2] 中华鼢鼠的洞道相当复杂,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条与地面平行、距地面8~15cm、洞径为7~10cm的主干道,沿主道两侧挖掘多条觅食洞道。比主干道更深一层的洞道称为常洞,一般距地面约20cm,是中华鼢鼠进行取食等活动的通道。洞道比较宽大,内有临时仓库。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条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称为朝天洞,是来往与"老窝"的道路。"老窝"距地面150~300cm。一般雄性的较浅,雌性的较深。在老窝中,一般均无巢室、仓库及便所。巢室直径约15~29cm,巢深10~13cm,内径14~18cm。巢重297~608g。[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