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華鼢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中華鼢鼠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華鼢鼠(學名:Myospalax fontanieri),別稱瞎老鼠、地老鼠、原鼢鼠。中華鼢鼠體型與東北鼢鼠相似,但前足及前指爪較細短。頭寬扁,鼻端平鈍,背部帶有明顯的銹紅色,毛基灰褐色。中華鼢鼠終年營地下生活,不冬眠,晝夜活動,以植物地下莖和塊根等為食,喜棲於土層深厚、土質鬆軟的荒山緩坡、階地及喬木林下緣的疏林灌叢、草原地、高山灌叢,一年繁殖1~2次,每胎1~5隻,分布於中國、俄羅斯、蒙古等地。中華鼢鼠不是保護動物,未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和《華盛頓公約》(CITES )。

簡介

中華鼢鼠體型與東北鼢鼠相似,但前足及前指爪較細短。頭寬扁,鼻端平鈍。四肢較短,前肢第2、3指爪近等長,鐮刀形。尾短,但較東北鼢鼠稍長,尾毛稀疏。中華鼢鼠背部帶有明顯的銹紅色。毛基灰褐色並常顯露於外。額部中央有一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的白斑點。腹毛灰黑色,毛尖稍帶銹紅色,尾毛污白色。吻周顏色淡,略顯白色。中華鼢鼠頭骨扁寬粗大,具明顯的稜角。鼻骨窄,眶上嵴發達,後延與顳嵴相連直至人字嵴處。人字嵴發達,上枕骨自人字嵴處向後延伸拱出,不似東北鼢鼠呈截切狀。門齒孔小,聽泡低平。中華鼢鼠上頜第3臼齒的後端多一個向後外方斜伸的小突起,外側形成3個內陷角。第3下臼齒內側第1內陷角較淺。其他特徵同東北鼢鼠相似。

評價

中華鼢鼠終年營地下生活,喜歡在地下挖掘成長而複雜的隧洞,在洞裡居住和取食,很少到地面上來。它們掘洞掘得很快,善於用強大的前腳挖土,圓時用寬闊平扁的頭將土壓緊或將挖下的泥土推出洞外。在地面上形成一個個直徑30cm,高約15~16厘米的小土丘,這是中華鼢鼠居住地的一種標誌,可以根據這些小土丘來判斷中華鼢鼠的所在。[2] 中華鼢鼠的洞道相當複雜,就其洞道而言,有一條與地面平行、距地面8~15cm、洞徑為7~10cm的主幹道,沿主道兩側挖掘多條覓食洞道。比主幹道更深一層的洞道稱為常洞,一般距地面約20cm,是中華鼢鼠進行取食等活動的通道。洞道比較寬大,內有臨時倉庫。在常洞的下方,一般由1~2條向下直伸或斜伸的通道稱為朝天洞,是來往與"老窩"的道路。"老窩"距地面150~300cm。一般雄性的較淺,雌性的較深。在老窩中,一般均無巢室、倉庫及便所。巢室直徑約15~29cm,巢深10~13cm,內徑14~18cm。巢重297~608g。[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