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原名“中国科学院人造卫星观测研究中心”,成立于1957年,挂靠在紫金山天文台,最多时有20多个分布在全国的观测台站.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不断发展,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的测轨预报软件到“神舟”系列飞船的空间碎片监测预警,中心为国家的航天安全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中科院赢得了良好的声誉。从1978年到2016年,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共计获得各种科技成果奖45项。
机构简介
为了使我院空间目标观测研究工作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2004年10月,院批准成立(更名)“中科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中心现由1个管理和数据处理中心,7个(台)站,18台套观测设备和一个专用的数据通信网组成。
中心宗旨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学科前沿,有效地组织中科院空间目标与碎片监测及其应用研究领域的优势力量,积极承担国家重大任务,持续开展卫星动力学及其应用研究,并力争做出原创性成果;积极研发空间目标与碎片的探测、识别等应用技术,把中心建成我国空间目标与碎片的实测和研究基地,为国家多做贡献。
在紫金山天文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将建成我国空间监视领域一个不可替代的观测研究系统,为我国在空间航天领域建立起一套安全预警系统,尤其是化解散落在茫茫太空中的各种“人为碎片”带来的威胁。
“太空黑客”成隐患
眼下,世界各航天大国正在高空领域展开声势浩大的“圈地运动”,各种载人飞船、探测器[2]、人造卫星纷纷升空,拓宽着人类探索未知领域的视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大科学难题:太空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为碎片”,成为污染太空环境的垃圾,带来了“航天交通”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它们被称为“太空黑客”。
有关专家介绍说,太空碎片形式多样,运载火箭、卫星在完成任务后都会直接变成空间碎片,航天员产生的生活垃圾更是名副其实的“太空垃圾”,航天员在太空工作时偶尔还会遗弃一些物品,如摄像机、扳手等,另外,航天器在空间每一次爆炸都会产生大量的空间碎片。专家说,地面望远镜和雷达能观测到的空间碎片大约每年净增200个,它们主要集中在地球同步轨道、半同步轨道高度区域和2000公里以下的高度区域。目前,大大小小的空间碎片已超过4000万个,造成了空间环境的污染。
“太空垃圾”曾经肇事
科学家们对于这些太空垃圾最为直接的担忧还是这些小碎片在空间飞速运行带来的“空间交通安全隐患”。专家解释说,太空垃圾在太空中,以超出音速几倍的速度飞行,尽管它们体积小,但速度很快,一旦与正在工作的航天器相撞,就会把航天器撞坏。
据了解,一块直径为0.5厘米的金属碎片,下落的速度是每秒10米,完全可以击穿宇航员穿的密闭航天服,造成其生命危险。如与航天器相撞,则会引起爆炸,1986年,西欧一枚火箭进入轨道以后,就因为被太空垃圾击中而发生爆炸。
除此以外,这些太空垃圾对地面安全也会有一定的威胁。因为大型的宇宙飞船在运动中残块会不断下降,进入大气层,一部分会在大气层中烧毁,另一部分则会掉落在地球上。1978年,原苏联带有核装置的一块卫星残片就掉在了加拿大土地上。如果对于这些空间垃圾的行踪不加了解,它们一旦陨落,将对地球产生化学和放射性污染。
紫台展开“太空垃圾”狙击
经过多年研究探索,科学家们已经找出了一些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美国正在试验一种“激光扫帚”将太空垃圾清除出国际空间站轨道;英国科学家发明了一种专门清理大型太空垃圾的卫星;还有用于收集垃圾的“空间工友”航天器、清除微小垃圾的“太空风车”等。
此次紫台成立“中科院空间目标与碎片观测研究中心”,也正是为了监视太空垃圾,减小空间飞行和探测的安全隐患。这场对于空间垃圾的狙击战,主要包括建立小空间碎片数据库等。对于目前已发现的空间垃圾,该中心将进行“实时跟踪”监测,同时拉网搜索尚未被发现的空间垃圾,对航天器发射和轨道运行进行预警技术研究,进而开展风险评估,化解隐患,为航天交通安全“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 ↑ 建党百年 | 百年瞬间 · 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搜狐,2021-07-18
- ↑ 盘点各国的宇宙探测器,每一个都是智慧的结晶,搜狐,2022-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