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國科學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原名「中國科學院人造衛星觀測研究中心」,成立於1957年,掛靠在紫金山天文台,最多時有20多個分布在全國的觀測台站.隨着我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從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的測軌預報軟件到「神舟」系列飛船的空間碎片監測預警,中心為國家的航天安全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為中科院贏得了良好的聲譽。從1978年到2016年,中國科學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共計獲得各種科技成果獎45項。

機構簡介

為了使我院空間目標觀測研究工作發揮更重要的作用,為國家做出更大貢獻,2004年10月,院批准成立(更名)「中科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中心現由1個管理和數據處理中心,7個(台)站,18台套觀測設備和一個專用的數據通信網組成。

中心宗旨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面向學科前沿,有效地組織中科院空間目標與碎片監測及其應用研究領域的優勢力量,積極承擔國家重大任務,持續開展衛星動力學及其應用研究,並力爭做出原創性成果;積極研發空間目標與碎片的探測、識別等應用技術,把中心建成我國空間目標與碎片的實測和研究基地,為國家多做貢獻。

在紫金山天文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將建成我國空間監視領域一個不可替代的觀測研究系統,為我國在空間航天領域建立起一套安全預警系統,尤其是化解散落在茫茫太空中的各種「人為碎片」帶來的威脅。

「太空黑客」成隱患

眼下,世界各航天大國正在高空領域展開聲勢浩大的「圈地運動」,各種載人飛船、探測器[2]、人造衛星紛紛升空,拓寬着人類探索未知領域的視野。但同時也帶來了一大科學難題:太空中存在着各種各樣的「人為碎片」,成為污染太空環境的垃圾,帶來了「航天交通」巨大的安全隱患,因此它們被稱為「太空黑客」。

有關專家介紹說,太空碎片形式多樣,運載火箭、衛星在完成任務後都會直接變成空間碎片,航天員產生的生活垃圾更是名副其實的「太空垃圾」,航天員在太空工作時偶爾還會遺棄一些物品,如攝像機、扳手等,另外,航天器在空間每一次爆炸都會產生大量的空間碎片。專家說,地面望遠鏡和雷達能觀測到的空間碎片大約每年淨增200個,它們主要集中在地球同步軌道、半同步軌道高度區域和2000公里以下的高度區域。目前,大大小小的空間碎片已超過4000萬個,造成了空間環境的污染。

「太空垃圾」曾經肇事

科學家們對於這些太空垃圾最為直接的擔憂還是這些小碎片在空間飛速運行帶來的「空間交通安全隱患」。專家解釋說,太空垃圾在太空中,以超出音速幾倍的速度飛行,儘管它們體積小,但速度很快,一旦與正在工作的航天器相撞,就會把航天器撞壞。

據了解,一塊直徑為0.5厘米的金屬碎片,下落的速度是每秒10米,完全可以擊穿宇航員穿的密閉航天服,造成其生命危險。如與航天器相撞,則會引起爆炸,1986年,西歐一枚火箭進入軌道以後,就因為被太空垃圾擊中而發生爆炸。

除此以外,這些太空垃圾對地面安全也會有一定的威脅。因為大型的宇宙飛船在運動中殘塊會不斷下降,進入大氣層,一部分會在大氣層中燒毀,另一部分則會掉落在地球上。1978年,原蘇聯帶有核裝置的一塊衛星殘片就掉在了加拿大土地上。如果對於這些空間垃圾的行蹤不加了解,它們一旦隕落,將對地球產生化學和放射性污染。

紫台展開「太空垃圾」狙擊

經過多年研究探索,科學家們已經找出了一些清除太空垃圾的方法,美國正在試驗一種「激光掃帚」將太空垃圾清除出國際空間站軌道;英國科學家發明了一種專門清理大型太空垃圾的衛星;還有用於收集垃圾的「空間工友」航天器、清除微小垃圾的「太空風車」等。

此次紫台成立「中科院空間目標與碎片觀測研究中心」,也正是為了監視太空垃圾,減小空間飛行和探測的安全隱患。這場對於空間垃圾的狙擊戰,主要包括建立小空間碎片數據庫等。對於目前已發現的空間垃圾,該中心將進行「實時跟蹤」監測,同時拉網搜索尚未被發現的空間垃圾,對航天器發射和軌道運行進行預警技術研究,進而開展風險評估,化解隱患,為航天交通安全「保駕護航」。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