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银行(香港)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银行

图片来自elementshk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Bank of China (Hong Kong) Limited,BOCHK),简称中银香港,是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2388)最主要的资产,也是香港第二大(以资产和存款数目计)的商业银行集团,在香港分行超过300间。中银香港由12间中国银行的附属银行及机构,于2001年10月1日重组合并而成,并于2002年10月联同其他资产以“中银香港(控股)”的名义于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截至2011年年底,中银香港拥有16,827亿港元的资产,2011年赚取纯利207亿港元。

中银香港是港元的三间发钞银行之一,也是银通柜员机网络及缴费系统创办者之一,以及最大的会员银行。此外,它也是香港人民币交易的指定结算银行。中银香港与其母公司中国银行在法律上为两个独立个体,但在行政管理及保险证券等业务上关系密不可分。香港总部位处于中环中银大厦,为美国境外,第一座楼高超过1000摩天大厦,1989年建成。

历史

中银集团

中国银行起初是中国在清末民初官商合办的银行,北洋政府垮台后将官股全部卖给董事会内商股持有人,中国银行成为纯商办的银行,在1930年代初宋子文代表当时政府强行逼迫中行借钱给政府,又用这笔钱强行购买中国银行大部分股份,中国银行又变成一家以国家资本为主,商股为辅的银行。中国银行香港分行成立于1917年,主要为当时在港中国大陆机构提供融资和兑换外汇服务[1],后来成为殖民地银行系统的一员。其他银行很快加入,比如1918年的盐业银行。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香港有15个国有银行的分支机构,还有9个分支机构是大陆的公司制联合企业银行。与此同时,中国政府于1949年及1950年分别在香港成立宝生银行南洋商业银行

1952年,9家公营及私营银行(包括新华银行中南银行金城银行国华商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盐业银行、南洋兄弟银行集团华商银行以及中国工业银行)组成“联合银行联合办事处”。1954年,上列的最后三家银行根据中央政府决定,关闭香港分行。1958年,其馀六家银行的管理事务,移交给中国银行香港及澳门分区办事处。中国银行继而接管广东省银行华侨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在香港的银行业务。

1975年6月,中国银行增加了联合银行的资本金,所有的资本金都来自于中国政府,其中个人所有权逐渐下降、一度跌至1%。

1983年资讯技术平台建立后,14家银行组成了中银集团,国债和外汇交易也集中起来,但是各个子银行仍然独立经营。

1989年由于北京的六四事件,大量香港市民前往银行挤兑,使中银集团在港业务陷入倒退。

重组与上市

1998年4月14日,交通银行香港分行脱离中银集团,回归交通银行总行管理。1999年,中银集团开始重组银行业务,准备公开配股上市。除了集友银行外的所有小股东股份,都被中国银行全数购入。正式的重组计划于2001年1月获得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并向外公布。

重组计画将大陆联合集团的业务分割开,并入了宝生银行,并很快更名为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南洋商业银行和集友银行成为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的分支机构。合并需要通过立法来实现,因为在香港,合并事宜不能像在美国般只靠注资来实现。《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合并)条例》在2001年7月12日获香港立法会通过,至10月1日完成合并。所合并的银行共有10间,属中银集团旗下,大部分有70至80年的历史。2002年7月25日以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的名义于香港交易所挂牌上市,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2003年底,被中国人民银行委任为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次年2月25日在香港推出人民币清算服务[2]。除2008年因金融海啸引发的雷曼迷债事件而没有派发末期息外,每次皆有派发。计及2012年上半年所派的中期股息,每股累计派息合共8.014元,即当年以招股价8.075元认购的散户,单是收股息已近乎收回成本。

改组

到了2015年5月中,中银香港计划出售南洋商业银行100%股权,原因是需要配合审视集团业务及资产组合情况,同时收购中国银行(母行)东盟地区部分机构业务及资产。

2016年6月30日中银香港分别31.2亿元及37.6亿元,总共涉资68.8亿元向母行中国银行,收购中银泰国以及中银马来西亚之全部已发行股本。

集团架构

中银香港在中国银行(香港)控股有限公司(BOCHK Holdings)旗下,而中国银行(香港)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银行的全资子公司。另一方面,中银香港全资拥有1间子公司,为中银信用卡(国际)有限公司。

业务

中银香港与其他商业银行一样,向零售商和大公司客户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最主要的是利息收入业务(将销售商的存款贷放给企业),但是已开始提供非利息收入业务,如个人贷款、资产管理及其他金融服务。中银香港在香港拥有最大的分行网络(约260多间分行),自动柜员机则有1000部。

中银香港是香港最大的二手按揭银行,而恒生银行为最大一手按揭银行。中银香港二次出售事故保险、人寿保险强制性公积金及其母公司中国银行机构的各种资产管理服务。

中国大陆,中银香港有14个分支机构(至2005年1月)独立于其母公司。中银香港在中国大陆被视为外资银行(境外银行),因为处于香港,所以其交易规则不同于大陆。

于2009年8月1日起,南洋商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全面收购中银香港的大陆业务,并全面易名为南洋商业银行经营。

2017年2月28日中银香港分别斥资16.26亿港元(14.39亿人民币)和12.19亿港元(10.79亿民币),向母公司收购印尼及柬埔寨业务。

人民币结算行

2004年2月起,中银香港成为香港个人人民币交易业务的指定清算行,成为人民币钞票与资金的结算代理,以及香港的银行与中国人民银行之间的仲介银行。中银香港于每笔汇回中国大陆的存款中抽取 0.125% 作为费用。

2003年11月18日,当时的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宣布,中国人民银行同意为香港个人人民币业务提供结算安排,是首次允许人民币在大陆以外的地方进行清算,但仅在经常帐户下,不包括资本帐户。业务范围包括人民币提款、兑换、汇款及人民币信用卡。香港各间主要银行竞逐成为人民币业务清算行,包括中银香港、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交通银行等,最后中银香港被中国人民银行选定成为清算行,为期三年。

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的资料,人民币清算行的主要职责是:

  • 为参与提供人民币业务的银行(参加行)开立人民币结算帐户
  • 中国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开立结算帐户,以集中处理清算行和参加行的人民币款项
  • 收集与发放人民币银行票据
  • 提供人民币汇款和在香港发行的人民币信用卡的清算服务
  • 依据参加行的人民币持有量计算人民币和港币之间的汇率

至2018年,经中银香港的人民币清算成交金额约占全球离岸市场人民币清算总量的七成半。

银通

银通(Joint Electronic Teller Services Limited, JETCO)有1700部提款机,是香港和澳门最大的自动提款机网络。1982年中银香港联同东亚银行浙江第一银行(已并入华侨永亨银行之内)、上海商业银行永隆银行建立银通网络,至现时除了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恒生银行自设提款网络之外(详见易通财),港澳地区所有商业银行都加入银通网络。

以往银通与中国银联网络互通,银通提款卡用户能够在中国大陆各大城市的银联柜员机提取人民币现金,银联提款卡也能从香港的银通柜员机每日提取不多于4,500港元现金。但从2006年1月1日起,香港银通卡已不能在大陆的银联提款机使用,不过中银香港发行的银通卡可用于大陆中国银行的中银通提款机。其他银行亦发行可用于中国结算的银联卡,可在大陆通过银联网络提款或消费。部分中资银行的香港分支机构(比如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发行了银通/银联通用的“两地卡”。

香港首批虚拟银行

2019年3月27日, 香港首批虚拟银行牌照终于知道花落谁家,亦肯定了由2018年7月底市场传出的中银香港伙拍中国电商京东旗下京东金融的传闻,而原本传出作为此次与中银香港合作联手申请虚拟银行牌的“三方联盟”之一腾讯亦确认并未以此方式参与(后来腾讯参与创办了另一间虚拟银行)。据中银香港于港交所刊发的公告,中银香港与京东数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前称“京东金融”[3])全资附属京东新程科技(香港)有限公司(京东新程)及英资企业怡和洋行集团旗下伦敦及新加坡上市公司怡和策略全资拥有的JSH Virtual Ventures Holdings Limited(JSHVV)所组成的合营公司获得香港金融管理局所发出的虚拟银行牌照,预期约6个月后(即约2019年9月后)正式推出虚拟银行相关服务,即该合营公司将由中银香港﹑京东新程及怡和策略分别投资44%﹑36%及20%的权益,初始联合投资总额为25亿元。

其他业务

中银香港拥有一家名为中银旅游有限公司的旅游公司,是收购南洋商业银行后带来的附加业务,以服务东南亚客户为主,其后已结业。

过往业务

南洋商业银行

1950年在香港建行的南洋商业银行,曾经是中银香港完全控股的子公司,本身有41间分行。南洋商业银行主要面向企业客户,特别着重于中小型企业和制造业。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有良好的信誉,特别是在东南亚地区。后勤作业与资讯科技系统均依赖中银香港。

2015年12月18日,中银香港以680亿港元出售南洋商业银行全部已发行股份给信达金控。2016年5月30日,双方公布交易完成,南商成为信达金控附属公司。

集友银行

集友银行由华侨陈嘉庚于1947年创立,在香港有24间分行,主要的服务对象为香港的福建人社群。中银香港拥有集友银行70.49%股权。

陈嘉庚创立集友的目的,是希望建立稳定的生意,然后将利润贡献于厦门及福建省其他地区的教育事业。自成立以来,集友银行投放了超过一亿港元于省内的教育事业,主要透过资助集美大学及其相关的学校。

2016年12月22日,中银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以76.85亿元,共出售集友211.48万股集友股份,占集友总发行股份约70.49%,其中192.94万股(占比64.31%)售予厦门国际投资有限公司,馀下18.54万股(占比6.18%)则通过私立集美学校基金,售予集美校委会;目前私立集美学校基金,亦持有集友银行13.88%股权(41.6万股)。相对集友资产净值(2016年中期约67亿港元)计,交易价等于市账率约1.6倍。出售计划已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批准及香港金融管理局的原则性批准。

钞票

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与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同为香港发钞银行。三间发钞银行是香港银行公会的轮任主席,是香港银行业的主要成员。

中国银行于1994年5月1日开始,以“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名义正式发钞。根据《中国银行(香港)并购条例》,重组以后,原本由中国银行发行的钞票和本票由中银香港接管。2003年年尾,由中银香港发行的钞票正式流通。

为庆祝第29届奥运会于北京举行,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于2008年发发行面额20港元的纪念钞票。

为庆祝中国银行成立一百周年,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于2012年2月5日发行面额100港元的纪念钞票,而中国银行(香港)有限公司向香港市民销售价为港币150元。

总部

中国银行香港分行的总部最初设于中环德辅道中2A号的中国银行大厦,于1950年落成,外型仿照上海外滩总行。直到由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设计,位于美利楼原址兴建的中银大厦于1989年落成,并于1990年5月17日启用,正式成为中银在香港的新总部。

中银大厦楼高70层(305米,连旗杆高达369米),为首座位处美国境外而楼高超过1,000英尺的建筑物,也是1989年至1992年间香港及全亚洲最高的建筑物。建筑的整体风格吸收了竹子快速生长的特点,象征着生机和前景。整座建筑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强混凝土柱支撑,三角形框架将建筑的压力转移到四个柱子上。外面用玻璃幕覆盖。独特的外型使它成为香港的地标之一。此建筑当时造价只约为10亿港元。

中银大厦最初由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建造,其花园道入口仍然标著“中国银行”,而不是中银香港(BOCHK)。所有权转归中银香港后,中国银行租回几层用作办公。

公司治理

虽然中银香港重组的目标之一是加强公司治理风险管理,但关于该行不良管治的报导在2003年和2004年不绝于耳,在2005年调查仍在继续。中银香港其后重新组织架构和加强内部控制,又通过全球招聘安排高层人事。

刘金宝

中银香港前总裁刘金宝在2003年5月突然被召回北京成为中国银行的副董事长。调查发现,刘金宝在任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时触犯经济罪行。他从原来位置上开除,还有三个高层管理人员,被指控犯了“为个人目的非法分配”属于中国银行的资金,案发时中银香港还未成立。英文虎报估计涉案金额约3千万港元。

新农凯贷款

2003年6月,中银香港成立香港金融管理局认可的专责委员会,全面审查银行贷款审批程序、风险管理及内控机制等事宜。中银香港于2003年6月9日发表公告称,“2002年6月,中银香港向新农凯提供一项额度为21.07亿港元、为期一年(可续期半年)的过渡性贷款,作为新农凯收购上海地产控股有限公司(上海地产)股权的资金。新农凯最终实际提取的贷款金额为17.7亿港元……新农凯的主要资产为上海地产75%的股权。上海地产是一家于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上市的公司,其主要资产包括位于上海的多项物业投资项目。”这笔贷款涉嫌“最初的风险未被充分考虑”和在中银香港风险管理部门严重警告下仍然发放贷款。

负责企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部以及资金业务的中银香港副总裁、代理总裁柯文雅被专责委员会停职,由中银香港另一位副总裁朱赤接替主管企金和资金业务的副总裁的职责。[4]2004年8月2日朱赤被内地有关部门立案调查。2005年8月12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指定管辖的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朱赤有期徒刑十三年,并处罚金200万元。

慈善活动

中银香港慈善基金为中银香港属下机构之一,曾捐助各类型慈善活动,包括兴建医院设施、赞助公益活动等。学术领域方面,则为香港城市大学设立奖学金。赈灾方面,为香港红十字会南亚海啸灾民筹集550万港元救济金。

2006年,中银香港慈善基金协办中银香港全港青少年羽毛球比赛及与香港管弦乐团合办纪念音乐家莫扎特250岁冥寿的“都会莫扎特”音乐会。

贺年庆祝活动

参考文献

  1. 中银香港. 无线新闻《财经档案五十年》. 2019-11-04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12-16). 
  2. 中银香港获权继续担任香港人民币业务清算行. 中银香港. 2007-01-17 [2020-01-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1-01). 
  3. 责任编辑: 郑婵娟. 京东金融,不叫“金融”. 香港商报网. 2018年9月28日: 科技 [2019年3月30日].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年3月31日) (Chinese (China)). 
  4. 中银香港人事再变动 副总柯文雅暂时离职《21世纪经济报道》2003年08月23日. [2017-02-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