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奮鬥者激情的書寫(吳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為奮鬥者激情的書寫》是中國當代作家吳華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為奮鬥者激情的書寫
PART-00
《跋涉記》是達州市文學藝術院首屆特聘作家何武的報告文學(又稱非虛構),一萬八千多字,發表在《海外文摘》2023年11期和《大中華文學》2023年第4期上,是為本鄉本土的奮鬥者——企業家書寫的佳作,謳歌創業者、抒寫新時代,宣傳本土成功人士,作家用心用情用功之深值得佩服。這篇報告文學,也是大竹近年來,少有的、文學性極強的精品力作,更是作家創作實力的集中展現。不僅把大竹一位企業家——譚連福整個奮鬥歷程,寫得全面、生動、精彩,更為重要的是寫出了跋涉者創業的艱難。常言道,每一個成功者,都要經歷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才會修成正果。所以,我要說的是,這篇作品是上品,作品中的主人公,更是人中龍鳳,是我們的榜樣。
報告文學很多,形式多樣,精彩紛呈,真正要寫好一篇報告文學很不容易。
報告文學與非虛構的聯繫與區別:
「非虛構」是一種文學創作形式,也稱為「創意非虛構」或「創意寫實」。它是指作者以真實的事件、人物、場景等為素材,通過自己的創意和想象,將這些素材進行加工、整合和重構,創作出具有文學性和藝術性的作品。與傳統的新聞報道、紀實文學等形式相比,非虛構文學更加注重個人的感受和體驗,更加關注人物的內心世界和情感表達,更加強調文學性和藝術性。非虛構文學在中國的發展比較晚,近年來在一些文學雜誌和出版社中逐漸興起,並受到了越來越多讀者的關注和喜愛。
非虛構是指以真實事件、人物和事實為基礎的文學作品或創作形式。它強調對真實事物的記錄、描寫和分析,以求真實性和客觀性。
PART-01
下面談談對這篇非虛構作品的幾點體會:
一、主題新穎、厚重。《跋涉記》將主人公定位為創業路上的跋涉者,主人公的命運多舛,仿佛與生俱來,福兒的前半生好像都與苦難有緣。10歲喪父、養豬失敗、離婚、外出打工時又被蛇咬、後面經營中又賠損失幾十萬……好像這些苦難是上天有意為難福兒,讓他一路坎坷。一個人如果沒有特殊的毅力,是不可能戰勝人生道路上的困難的,一個困難往往會打敗一個人,摧毀一個人的意志,以至於這個人就廢了。這篇報告文學主題充滿正能量。文章既是譚連福個人奮鬥史,也是巴野饗刨豬湯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史。創業者的艱辛、跋涉者的不易。通篇來講,好像真正改變命運的人——女主人公楊遠清出現後,福兒就開啟了人生的好運。俗話說一個好女人旺三代,也就是能改變三代人。楊遠清無疑是福兒命中的貴人。
PART-02
二、結構設計巧妙合理。整篇報告文學分六個部分:小院是生活[開始]]的地方、老家永遠是生活的精神支柱、生活就是於痛苦之中愉悅地跨越痛苦、路上才是嚮往的生活、有苦有甜才是生活、尾聲。這六個部分將人物的敘事詳略得當地進行了恰當安排,因此寫起來,有章法、有進退有據。洋洋灑灑一萬八千字,時而激情澎湃地書寫,時而引經據典,時而詳細刻畫。作家的設計匠心獨運。
PART-03
三、語言酣暢淋漓、充滿激情。文學作品,語言是建築材料,沒有好的語言,就如同一座大廈,沒有好的磚瓦、鋼筋、水泥,再好的設計也會垮掉。所以作家在錘鍊語言方面是下了功夫的,也是多年來,他具備過硬的語言基本功才能駕馭的。通篇都有這樣的例子,不一一列舉。
PART-04
四、駕馭素材的能力。全篇一萬八千字左右,內容涉及方方面面,時間跨度大,從出生開始,寫到現在,五十多年,經歷的時代多,改革開放之前、初期、新時代,空間也是家鄉、沿海,再回家鄉,在大竹發展,經歷的磨難多,創業的事多,素材也多,作家是通盤考慮,精心安排,大手筆。
PART-05
五、對人物的挖掘方法靈活多變。
大竹縣巴野饗.刨豬湯美食節舉辦了多年,刨豬湯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在何武當旅遊局長時,精心扶植培育的,他對福兒的了解,是一般作家不能比擬的。所以,只有他才能把福兒寫全面、寫準確、寫精彩。
對人物的把控的準確,是有原因的,為什麼他寫得這樣精彩,既有事件的講述,又有內容思想的挖掘,還有歷史脈絡的深度上去想象。引用恰當、想象合量、描寫準確、細節感人。
PART-06
六、想象豐富,細節感人。「散文是不可以虛構的,但可以想象。」這是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散文專委會主任蔣藍的觀點,很多作家也贊同這一觀點。這篇報告文學(非虛構),用大量的想象,還原真相,抵達人物內心世界。例如:「春節前夕,母親買回了一塊肉、一葉豬肝(在農村是搶手貨,與肉同價)和一籠心肺。母親將心肺反覆清洗切碎,拌上佐料倒進沸騰的鼎罐。火塘里的火燃得旺旺的,鐵三角上鼎罐里的香氣四溢了。母親嘩嘩地往土灶鍋里舀水刷鍋,咔咔地往灶膛里添柴升火。鍋里的油在冒煙了,母親忙將切好的豬肝片倒入翻炒一會兒,迅速放下已切段的酸海椒,飛速地翻炒,那橫衝直撞的辣味,嗆得福兒幸福地咳嗽、流淚……炒熟的豬肝鏟進了盤子,燉熟的心肺和湯舀進了缽兒,福兒與哥哥姐姐們吃得可歡啦。母親沒有吃豬肝,她用筷子在盤子裡來回扒拉,終於找到了兩片豬肝搛在了福兒碗裡。母親吃得很慢,每吃一小塊兒心肺都慢慢咀嚼,每喝一口湯都細細品味……」「每天出門天蒙蒙亮,深夜歸來小山村已沉沉入睡。他做煙生意,也遇到了常人難以承受的困難,有時煙進多了挑不起,他咬緊牙關挑起哭;進的有些煙滯銷發霉變質,他懷抱即將銷毀的香煙心痛不已;有的人買了煙不給錢,他對這種地痞人渣深惡痛絕又無可奈何……」等等。
PART-07
七、引用恰當、思想深邃。全篇引用古今中外經典論述,為報告文學增色添彩,為讀者打開認知大門。從深度上去認識奮鬥者、創業者。作家這樣寫,既是一種探索,更是一種創新。給人以嶄新的視角,難能可貴。所以文章顯得不單薄,而厚重。思想性、哲理性都很強。文章主題,主人公福兒是跋涉者,作家在寫作的道路上何嘗不是跋涉者,所有的創業者,更是跋涉者,我們這個偉大的時代,有着成千上萬的跋涉者,從個性到普遍性。
如:清代汪昂在所著《本草備要》一書中,論述豬肉的章節頗有神韻:「豬肉,其味雋永,食之潤腸胃,生津液,豐肌體,澤皮膚,固其所以。」
《左傳》稱:「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古人無論是祭社稷、祭山川都要用豬,祭祖先、祭神靈用豬肉沿用至今。 豬既是「六畜」之一,還是「十二生肖」之一,其歷史文化不僅源遠流長,而且獨具特色。如「家」字下面有個「豕」字,說明豬在中國人的家庭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豬代表着豐收和財富。
老子說:「人之大患,在於我身。」人有身體,就有了各種各樣的願望。莊子的觀點是:「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自然賦給我們的身體,就要坦然接受生活中各種勞苦憂患,生活的意義就是於痛苦之中愉悅地跨越痛苦。生活就是這樣,無數的痛苦和煩惱,一個一個地跨越就是。
《吠陀經》里有句話:「一切知,俱於黎明中醒。」
臺靜農晚年最常用的一句話是:「人生實難,大道多歧。」前半句感嘆人生的無常;後半句出自《列子》中寓言,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駕車出行,「車跡所窮,輒痛哭而達。」
《易經》曰:「烯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也就是祖先傳承下來的臘肉製作,先用大量鹽醃製豬肉,然後通過晾曬或煙熏使鮮肉風乾,就製成了臘肉。臘肉味道鮮滿,而且營養豐富,可以長時間保存。
從這些引經據典中,可見作家知識淵博、功力之深。總之,此文可圈可點的太多,我的拙見旨在拋磚引玉。[1]
作者簡介
吳 華:四川大竹人,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