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乌梅(中药材)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乌梅
圖片來自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乌梅,中药名。为蔷薇科李属植物梅Prunus mume(Sieb.)Sieb.et Zuce.的近成熟果实。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的功效。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呕吐,虚热消渴。[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乌梅
汉语拼音:Wū Méi
别名: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性味归经:味酸、涩,性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能: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
主治:肺虚久咳,久泻,久痢,蛔厥腹痛,呕吐,虚热消渴

药理简介

各种名称

中文名:乌梅

拼音名:Wū Méi

别名: 梅实、熏梅、桔梅肉、梅、春梅。

英文名: Dark Plum Fruit, Smoked Plum, Dark Plum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Armeniaca mume Sieb. [Prunus mume Sieb.et Zucc.]

出处

出自《神农本草经》。

  • 1.《品汇精要》:梅,木似杏而枝干劲脆,春初时开白花,甚清馥,花将谢而叶始生,二月结实如豆,味酸美,人皆啖之。五月采将熟大于杏者,以百草烟熏至黑色为乌梅,以盐淹暴干者为白梅也。
  • 2.《随息居饮食谱》:梅,生时宜蘸盐食,温胆生津,孕妇多嗜之,以小满前肥脆而不带苦者佳。多食损齿,生痰助热,凡痰嗽、疳膨、痞积、胀满、外感未清,女子天癸未行,及妇女汛期、产前、产后、痧痘后

来源

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梅近成熟果实经熏焙加工而成者。

采收和储藏

5-6月间,当果实呈黄白或青黄色,尚未完全成熟时采摘。

生境分布

我国各地多已栽培,以长江流域以南各地最多。

原形态

落叶小乔木,高可达10m。树皮淡灰色,小枝细长,先端刺状。单叶互生;叶柄长1.5cm,被短柔毛;托叶早落;叶片椭圆状宽卵形,春季先叶开花,有香气,1-3朵簇生于二年生侧枝叶腋。花梗短;花萼通常红褐色,但有些品种花萼为绿色或绿紫色;花瓣5白色或淡红色,直径约1.5cm,宽倒卵形;雄蕊多数。果实近球形,直径2-3cm,黄色或绿白色,被柔毛;核椭圆形,先端有小突尖,腹面和背棱上的沟槽,表面具蜂窝状孔穴。花期春季,果期5-6月。

栽培

  • 1.生物学特性: 梅的适应性较强,耐寒。喜温暖湿润气候,需阳光充足,花期温度对产量影响极大,低于-5-6℃或高于20℃对座果率有明显影响,年平均气温16-23℃,年平均降雨量在1000mm以上的地区最适宜栽培。对土壤要求不严,以疏松肥沃、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为好。怕涝,耐干旱,低畦多湿之地不宜栽植。
  • 2.栽培技术:种子、嫁接、压条等方法繁殖。种子繁殖:于6月采果后取种子秋播。或将种子沙藏越冬,翌年2-3月春播。因种子繁殖不易保持原品种特性,所以只作砧木或育种选种用。一般以嫁接繁殖为主。嫁接:采用枝接或芽接,砧木用杏、李、梅等实生苗。枝接宜于春季萌芽前进行,芽接应于8月下旬至9月上旬进行,选阴天为宜,切忌在雨天。嫁接成活后,翌年春季萌芽前出圃定植。
  • 3.田间管理: 定植成活后,要进行中耕除草、施肥、灌溉、排水和整枝修剪等田间管理工作。施肥量因土壤性状、树龄、生长势而异。花前肥、采果肥以速效肥为主。落叶后冬肥宜重施,以腐熟堆肥、厩肥等有机肥为主,酹以磷、钾化肥。整形修剪以疏剪、轻量剪为宜,要求枝叉分布匀称。冬季剪去徒长枝,保留短果枝。春末夏初进行抹芽、摘心,以加速树冠形成。
  • 4.病虫害防治: 病害有炭疽病,4月下旬发病,6-8月为盛发期。发病前喷1:1:100-150波尔多液1-2次,以保护新梢;发病后喷洒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50%多菌屡灵1000倍液,每隔7d1次,喷2-3次。虫害有桃红颈天牛,蛀食树干,严重时主干蛀空,植株枯死。防治方法,人工捕杀成虫或用黑光灯诱捕成虫。桃粉蚜可用2.5%溴氰菊酯2000-3000倍液,每隔7d喷1次,连续喷2-3次。

性状

  • 1.性状鉴定: 核果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cm。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于扩大镜下可见毛茸,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肉柔软或略硬,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内含卵圆形、淡黄色种子1粒。具焦酸气,味极酸而涩。以个大、肉厚、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 2.显微鉴别:粉末特征:果肉粉要棕黑色。
    • ①非腺毛大多为单细胞,少数2-5细胞,平直或弯曲作镰九状,浅黄棕色,长32-400(-720)μm,直径16-49μm,壁厚,非木化或微木化,表面有时可见螺纹交错的纹理,基部稍圆或平直,胞腔常含棕色物。
    • ②中果皮薄壁细胞皱缩,有时含草酸钙簇晶,直径26-35μm。
    • ③纤维单个或数个成束散列于薄壁组织中,长梭形,直径6-29μm,壁厚3-9μm,非木化或微木化。
    • ④表皮细胞表面观类多角形,胞腔含黑棕色物,有时可见毛茸脱落后的疤痕。
    • ⑤石细胞少见,长方形、类圆形或类多角形,直径20-36um,胞腔含红棕色物。

化学成分

果实含枸缘酸(citric acid),苹果酸(malic acid),草酸(oxal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和延胡索酸(fumaric acid)总酸量约4%-5.5%,以前两种有机酸的含量较多。还含5-羟甲基-2-糠醛(5-hydroxymethyl-2-furaldehyde),为无色油状物。所含挥发性成分,主要有苯甲醛(benzaldehyde)62.40%,4-松油烯醇(terpinen-4-ol)3.97%,苯甲醇(benzyl alcohol)3.97%和十六烷酸(hexadecanoic acid)4.55%。乌梅仁含苦杏仁甙(amygdalin)约0.5%,而梅仁含约4.3%。另有报道乌梅中还含苦味酸(picric aci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

药理作用

  • 1.对蛔虫的作用: 乌梅对蛔虫具有兴奋和刺激蛔虫后退的作用。如将乌梅煎剂加入置有蛔虫的1%盐水和0.1%碳酸氢钠溶液内可见蛔虫活动增强。给狗通过胃管给予乌梅煎剂50g并收集其的胆汁,在厌氧条件下,将蛔虫放入一直径0.3-0.5cm的胶管内,将胶管放入38℃的水盆内,从蛔虫头端入管内滴入收集的胆汁,结果可见大部分蛔虫从管内后退,有的蛔虫头从管内退出。也有报道从223种中药热水提取液体外试验,筛选具有杀肠虫作用的药物,发现乌梅有效。
  • 2.抗病原生物作用: 体外筛选发现,乌梅对多种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如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百日咳杆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对结核杆菌也有抑制性作用,这一作用可能与所含枸橼酸和苹果酸有关。对某些致病性真菌如须疮癣、絮状表皮癣菌、石膏样小芽胞菌等也有抑制作用。
  • 3.其它作用: 乌梅具有钙离子拮抗作用,有较强的拮抗由钾离子引起的豚鼠结肠带收缩的活性,已分离出其活性成分是5-羟甲基-2-糠醛。对胆囊乌梅煎剂口服有轻微收缩作用。体外试验,乌梅对人子宫颈癌JTC-26株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在90%以上。小鼠玫瑰花环试验表明,乌梅对免疫功能有增强作用。

炮制

  • 1.净制:拣净杂质,筛去灰屑,洗净,晒干。
  • 2.乌梅肉:取净乌梅微淋清水湿润,使肉绵软,略晾,敲碎,剥取净肉即成。或置蒸笼内蒸至极烂,放箩内揉擦,去核,取肉,晒干。
  • 3.乌梅炭:取净乌梅用武火炒至皮肉鼓起,出现焦枯斑点为度,喷水焙干,取出放凉。
  • 4.醋制:取净乌梅或乌梅肉,用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时,置适宜的容器内密闭,隔水或用蒸气加热2-4小时,取出干燥。
  • 5.蒸制:取乌梅放入瓶内盖紧,置开水锅中蒸至上气后,停火间5小时,取出晒干。

鉴别

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0.1g,加蒸馏水5ml,沸水浴中渚20min,滤过。滤液于水浴上蒸干,以乙醇1ml溶解供点样。柠檬酸和苹果酸醇溶液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醋酸丁酯-甲酸-水(4:2:2)上层液展开,用0.1%溴甲酚绿醇溶液显色。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本应位置上,显相同的黄色斑点。

归经

肝;脾;肺;肾;胃;大肠经

性味

味酸;性平

注意

有实邪者忌服,胃酸过多者慎服。

功能主治

敛肺止咳;涩肠止泻;止血;生津;安蛔。主久咳;虚热烦渴;久疟;久泻;痢疾;便血;尿血;血崩;蛔厥腹痛;呕吐;钩虫病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0.8-1.5钱;或入丸、散。外用:煅研干撒或调敷。

复方

  • 1.乌梅丸(《伤寒论》),温脏安蛔,主治蛔厥证,心烦呕吐,时发时止,食入吐蛔,手足厥冷,腹痛,久痢,久泻等证。
  • 2.理中安蛔汤(《万病回春》),温中安蛔,治中阳不振,脾胃虚寒,便溏尿清,腹痛肠鸣,四肢不温,舌苔薄白,脉虚缓,蛔虫从口中吐出,或由大便排出。
  • 3.连梅安蛔汤(《通俗伤寒论》),清热安蛔,治虫积腹痛,不思饮食,食则吐蛔,甚则烦燥,厥逆,且有面赤,口燥,舌红,脉数身热等症。
  • 4.固肠丸(《证治准绳》),补益涩肠止泻。
  • 5.一服散(《世医得效方》),敛肺化痰止咳,主治肺虚久咳。
  • 6.玉泉丸(《沈氏尊生书》),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主治虚热烦咳,多饮,多尿,烦躁失眠等症。

各家论述

  • 1.《本经》:主下气,除热烦满,安心,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痣、恶肉。
  • 2.《别录》:止下痢,好唾口干。利筋脉,去痹。
  • 3.陶弘景:伤寒烦热,水渍饮汁。
  • 4.盂诜:大便不通,气奔欲死,以乌梅十颗,置汤中,须臾挼去核,杵为丸如枣大,纳下部,少时即通。擘破水渍,以少蜜相和,止渴。霍乱心腹不安,及痢赤、治疟方多用之。
  • 5.《本草拾遗》:去痰,主疟瘴,止渴调中,除冷热痢,止吐逆。
  • 6.《日华子本草》:除劳,治骨蒸,去烦闷,涩肠止痢,消酒毒,治偏枯皮肤麻痹,去黑点,令人得睡。又入建茶、干姜为丸,止休息痢。
  • 7.《本草图经》:主伤寒烦热及霍乱躁('躁'一作'燥')渴,虚劳瘦赢,产妇气痢等方中多用之。
  • 8.《用药心法》:收肺气。
  • 9.《纲目》:敛肺涩肠,治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消肿,涌痰,杀虫,解鱼毒、马汗毒、硫黄毒。
  • 10.《本草求原》:治溲血、下血、诸血证,自汗,口燥咽干。
  • 11.王好古:乌梅,能收肺气,治燥嗽,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
  • 12.《纲目》:乌梅、白梅所主诸病,皆取其酸收之义。惟张仲景治蛔厥乌梅丸,及虫NI方中用者,取虫得酸即止之义,稍有不同耳。《医说》载曾鲁公痢血百余日,国医不能疗,陈应之用盐水梅肉一枚,研烂,合腊茶入醋服之,一啜而安。大丞梁庄肃公亦痢血,应之用乌梅、胡黄连、灶下土等分为末,茶调服亦效。盖血得酸即敛,得寒则止,得苦则涩故也。
  • 13.《本草经疏》:梅实,即今之乌梅也,最酸。《经》曰:热伤气,邪客于胸中,则气上逆而烦满,心为之不安。乌梅味酸,能敛浮热,能吸气归元,故主下气,除热烦满及安心也。下痢者,大肠虚脱也;好唾口干者,虚火上炎,津液不足也;酸能敛虚火,化津液,固肠脱,所以主之也。其主肢体痛,偏枯不仁者,盖因湿气浸于经络,则筋脉弛纵,或疼痛不仁;肝主筋,酸入肝而养筋,肝得所养,则骨正筋柔,机关通利而前证除矣。
  • 14.《本草新编》:鸟梅,止痢断疟,每有速效。
  • 15.《本草求真》: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此入肺则收,入肠则涩,入筋与骨则软,入虫则伏,入于死肌、恶肉、恶痣则除,刺入肉中则拔,故于久泻久痢,气逆烦满,反胃骨蒸,无不因其收涩之性,而使下脱上逆皆治。且于痈毒可敷,中风牙关紧闭可开,蛔虫上攻眩仆可治,口渴可止,宁不为酸涩收敛之一验乎。不似木瓜功专疏泄脾胃筋骨湿热,收敛脾肺耗散之元,而于他症则不及也。但肝喜散恶收,久服酸味亦伐生气,且于诸症初起切忌。[2]

摘录

中华本草

禁忌

  • 1、中药配伍禁忌:不宜与苍术同用。
  • 2、中西药配伍禁忌:
    • (1)不宜与磺胺类药配伍,易析出结晶而致结晶尿、血尿;乌梅味酸,多食易损齿伤筋。故不宜大量长期服用。
    • (2)不宜与氨基糖苷类配伍,可以减弱药效。
    • (3)不宜与氢氧化铝、氨茶碱等碱性药配伍,起中和反应,降低或失去药效。
    • (4)不宜与呋喃妥因、利福平、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配伍,会加重对肾脏的毒性。
    • (5)乌梅可以降低维生素B12的生物利用度,不宜同用。
    • (6)可以酸化胃液,提高酸度,使红霉素的单键水解而失去抗菌作用,故不宜与红霉素合用。
  • 3、饮食禁忌:忌食猪肉、葱。

注意事项

不宜多食久食。

相关论述

  • 1、《神农本草经》:“下气,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痛,偏枯不仁,死肌,去青黑痔,蚀恶肉。”
  • 2、《本草纲目》:“敛肺涩肠,止久嗽泻痢,反胃噎膈,蛔厥吐利。”

临床应用

  • 1、治肺虚久咳,少痰或干咳无痰之证,配罂粟壳、杏仁等同用,如一服散(《世医得效方》)。
  • 2、治久泻,久痢,可配罂粟壳、诃子等同用,如固肠丸(《证治准绳》)。取其涩肠止痢之功,配伍解毒止痢之黄连,亦可用于湿热泻痢,便脓血者,如乌梅丸(《圣惠方》)。
  • 3、治蛔虫所致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病证,配伍细辛、川椒、黄连、附子等同用,如乌梅丸(《伤寒论》)。
  • 4、治虚热消渴,可单用煎服,或配天花粉、麦冬、人参等同用,如玉泉散(《沈氏尊生书》)。

相关配伍

  • 1、乌梅配木瓜:乌梅味酸,清凉生津,益胃止渴;木瓜酸温,温香入脾,和肝脾、生胃津、助消化。二药伍用,其功益彰,疏肝和胃,理脾化湿,养胃阴、生胃津、开胃口、增食欲之力增强。适用于温热病后,气阴两伤,饮食乏味等;慢性胃病,胃阴受损,以致口干少津、食欲不振、舌红脉细等;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酸缺乏、食欲不振等。
  • 2、乌梅配生鳖甲:乌梅味酸而涩,酸能入肝;鳖甲味咸,性平,入肝、脾、肾经。能软坚散结、破瘀通经。二药合用,软坚积散瘀结作用增强。适用于久疟难愈,脾脏肿大等。
  • 3、乌梅配甘草:乌梅味酸而涩,其性收敛,善于敛肺止咳,同时酸能生津,可生津止渴;甘草味甘质润,性质平和,归肺经,补益肺气,润肺止咳。两药合用,甘酸化阴,生津止渴作用增强,润肺脏敛肺气止咳嗽之功大增。适用于虚热消渴,干咳久咳等。
  • 4、乌梅配黄连:乌梅味酸入肝经,能和胃生津,安蛔止呕;黄连味苦,入肝、胃二经,长于清中焦湿火郁结,制酸止呕。二药配伍,酸苦并用,蛔得酸则伏,得苦则安,并能清肝胃实火。适用于肝胃热盛,不思饮食,烦躁腹痛,面赤心烦,舌红,脉数,身热吐蛔。
  • 5、乌梅配五味子:乌梅上入肺经能敛肺平喘止咳;五味子亦能上敛肺气,下滋肾阴而平喘。两药合用,可增强敛肺平喘作用。适用于肺虚久咳及肺肾不足之喘咳。
  • 6、乌梅炭配川椒:乌梅酸敛,有良好的涩肠止泻之效,炒炭后涩性增强,止泻效果尤佳;川椒辛热,入脾、胃经,长于温胃散寒以止痛,暖脾燥湿而止泻。二药合用,一能温脾散寒治其本,一能涩肠止泻治其标。适用于脾虚寒湿久泻久痢,便血等。

鉴别用药

  • 1、生乌梅、乌梅肉、醋制乌梅、乌梅炭:乌梅中主要成分为有机酸(苹果酸和枸橼酸),在植物体中常与金属离子结合成盐,醋制可复呈游离形式,发挥药理作用。故临床上生津止渴、敛肺止咳用生乌梅或乌梅肉,但因乌梅核仁中含苦杏仁苷,大剂量可产生中毒,麻痹延髓生命中枢,故应用时宜去核用乌梅肉;酸味入肝,且蛔得酸则伏,醋制后,乌梅的酸味有增无减,因此和胃安蛔、敛肝养肝宜用醋制乌梅;炒炭后,乌梅涩性增强,更适宜涩肠止泻、固崩止血,可治疗久泻久痢、崩漏下血等。
  • 2、五味子与乌梅:二药均味酸,具有敛肺止咳,涩肠止泻,生津止渴之功。用于肺虚久咳,久泻久痢,津伤口渴,虚热消渴等常配伍运用。但五味子酸、甘,温,尚能滋肾固精,敛汗益气,宁心安神,又可用于肺肾两虚之咳喘,肾虚遗精滑精,体虚自汗盗汗以及心神不安之心悸,失眠,多梦等。乌梅味极酸,善于安蛔止痛,和胃止呕,可用于蛔厥腹痛,呕吐,四肢厥冷的蛔厥证;并能收敛止血,消疮毒,用于崩漏、便血、尿血及胬肉、头疮等。
  • 3、木瓜与乌梅:二者性味皆酸涩而温,均有益胃生津作用,可用治温热病后,气阴两伤,饮食乏味,以及胃阴受损,口干少津,食欲不振等。《本草求真》谓“乌梅酸涩而温,似有类于木瓜”,但两者功效差异很大。乌梅在于敛肺涩肠,益胃生津,止血安蛔。而木瓜主归肝、脾两经,功专疏泄筋骨脾胃湿邪,故湿邪留于筋骨所致的筋脉拘挛疼痛及湿邪犯及脾胃所致泄泻常用之。前者属于虚者收之,后者属于驱散邪气。

相关药品

小儿泻速停颗粒、固肠止泻丸(结肠炎丸)、小儿康颗粒。

相关方剂

乌梅丸(《伤寒论》)、九仙散(《卫生宝鉴》)。

药膳食疗

乌梅粥:

  • 1、功效:生津止渴、敛肺止咳、涩肠止泻。适用于久泻、久咳,伴口干、不思饮食者。
  • 2、原材料:乌梅2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 3、做法:将乌梅煎取浓汁、去渣,入粳米煮粥。粥熟后加冰糖适量,稍煮溶化即可。
  • 4、用法:每日2次,温热食用。

保存方法

贮干燥容器内,乌梅肉、乌梅炭、醋乌梅、蒸乌梅应密闭,置阴凉干燥处。乌梅炭需散热,防复燃。

药材性状

核果类球形或扁球形,直径2-3cm。表面棕黑色至乌黑色,皱缩,于扩大镜下可见毛茸,基部有圆形果梗痕。果肉柔软或略硬,果核坚硬,椭圆形,棕黄色,表面有凹点,内含卵圆形、淡黄色种子1粒。具焦酸气,味极酸而涩。以个大、肉厚、柔润、味极酸者为佳。

饮片性状

  • 1、乌梅:参见“药材”项。
  • 2、乌梅炭:形如乌梅,皮肉鼓起,质脆,表面焦黑色,味酸兼苦。
  • 3、醋乌梅:形如乌梅或乌梅肉,乌黑色,质较柔润,微有醋气。
  • 4、蒸乌梅:形如乌梅,乌黑色,质较柔润。

道地产区

主产于浙江福建云南等地。[3]

参考资料

  1. 乌梅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乌梅 中医世家
  3. 乌梅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