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丑冬日偕杨慎斋登望江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乙丑冬日偕杨慎斋登望江楼》是一首现代诗,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中国代表人物:徐志摩、北岛、顾城、海子等。
“ |
冻云塞天天如墨,万里蜀山惨无色。破空一夜银河决,流下人间凝作雪。 千村万村同一白,下者忽高凹者凸。朝暾穿云云影裂,寒透敝裘冷似铁。 杨子过我豪兴热,欲上万山之巅踏玉屑。一笑同登东城东,长空浩浩来天风。 天风忽送邱迟来,顿觉奇气郁勃横心胸。狂客岂受红尘扰,登楼暂学仙人好。 楼高百尺接穹苍,昂头恍闻天神笑。一人敞疏棂,一人倚危栏。 一人高唱大江东,那知足底江深蛟龙蟠。蛟龙畏冻潜江底,何若我辈楼头冲寒凌风起。 雪光倒映江光里,四面天光清无滓。江摇山光撼太空,但觉江天一一净如洗。 岸北之雪不到地,岸南之雪高无际。安得夸娥二子拔楼飞上万山巅,吐我胸中抑塞磊落之奇气。 吸酒酒仙至,敲诗诗魔避。手招滕六作玉戏,醉后抱诗朝上帝。 大呼,白龙白凤负我飞入天门去。 |
” |
— [现代诗]刘玉璋 |
当代诗歌散文化问题
诗歌与散文类文本在古代中国便是相互影响和促进的,其中词、曲在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为是格律化诗歌散文[1]化的明显结果,漫长的平行与相互作用过程中,古典诗歌[2]以独特的生命力维持了文体的独立。上个世纪初,西方文化文学的传入引进极大地改变了二者的平行状态,一个明显结果是“白话诗”的产生。但在进程中“传统”的强大融化功能使白话诗仍然没有全盘西化,双方“妥协”的结晶是中国式的散文诗。散文诗在中国的产生、延续和发展也是欲将中外古今合而为一的实践过程,在吸取东方思想、抒情传统(风赋骚曲等)和发挥格律诗特色的同时,可较好地将思诗、史事、志情有机接合(就此而言散文诗在中国百年来的实践仍不乐观)。
在这个信息共享,文化公共,文学被动于流行文化、现实经验大同及写作资源的微利时代背景中,它的泛滥体现诗人精神生活的某些失重的变化轨迹,表示在现时、通俗、消费享乐中徘徊的诗歌大众的精神界的虚空,也呈示出诗人与诗歌正失去对想像力和语言的追求,文学信念、艺术理想和思想境界正被复杂多样的信息与消费时代抹平,这已是令人堪忧的事实。亦是一个短期不可能解决的问题。然危机通常也就等于新的开始的可能,换言之,既然诗歌中散文因素的引入本身就带有一种“反”的动机,当诗歌散文化成为模式化,从规律上讲新的“反”的发生亦将是必然,虽然不能预定这种新的发生的方式、程度、结果与时间。由此,我们仍可保持足够的乐观。
参考文献
- ↑ 散文诗究竟算诗歌还是散文?,搜狐,2022-08-14
- ↑ 中国古典诗歌内容分类大全,搜狐,2017-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