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五松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五松驿》

作品名称: 《五松驿》

创作年代: 晚唐

文学体裁:诗

作者:李商隐

《五松驿》是唐代李商隐创作的一首诗。[1]

前二句写作者独下长亭追思秦朝的灭亡,因而想起《过秦论》;如今五松驿的松树一棵不存,只见樵人负薪。后二句写李斯、赵高被诛,秦亦随之灭亡,五松亦不免于斩伐,此托秦亡以寄忧国之慨。这首诗,巧用双关语,借古影今,表达作者经过五松驿时,痛惜秦朝灭亡,感慨往事的复杂心情。[2]

诗词正文

注释译文

五松驿:在唐长安东。诗作于大中元年三月随郑亚赴桂林途中。五松,即秦始皇所封之五大夫松;驿,驿站,古时官员或公人旅途中所栖之所。

长亭:亦称"十里亭"。古时于道路每隔十里设长亭,供行旅停息。

五松:本指五大夫松(秦始皇登泰山遇雨封松为五大夫),此泛指松树。舆(yú)薪:车载烧柴,指松被砍伐。

只应:只因。斯高:李斯、赵高。秦二世使赵高治李斯狱,责斯谋反,腰斩于咸阳。后来赵高也被子婴令宦者韩谈刺杀,夷其三族。

白话译文

独自步下这长亭,无端心血来潮,不由得就背诵贾谊的鸿文--《过秦论》。这驿站的名字叫"五松",又不由得令人想起,松树曾经接受过秦始皇的封号,那千古传扬的"五大夫"之尊称。可是,五松早就不见了,此刻能看到的是樵夫的负薪。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想来应该是:李斯和赵高被诛后,不消多久,五松驿上的松树,也被樵人动用了斧斤。

文学赏析

诗人路过五松驿,有感于秦旧地的变迁,借五松发怀古之幽情。构思极妙,字面上只写昔日的五松被伐,只看见一车柴禾,但巧用双关语,把历史人物和故事穿插、幻叠于松树上。五松驿离望秦岭不远,凡从长安东还,若陆路不通时,取道襄汉水路南下,则要先过关中旧秦地五松驿。所以首句言"过秦"。但用个"念"字,使之又双关了《过秦论》。"斯高"字面意说"这几株高树",实把当年斩杀李斯、赵高史实与眼前所联想的斩五松情景联锁起来,使两个不同寸空的意象,一真一幻地叠映在一起,从而在一堆破碎薪木的静止画面上,映照出暴君权臣的兴亡史。虚虚实实,寓意颇深。清人纪晓岚曾批评此诗:"未详,粗鄙。"说明它含蓄朦胧,但决不粗鄙,当把握其构思后,反而特觉蕴藉耐读。

过五松驿,不见五松,只见舆薪,遂引发诗人的感慨,主意在第三句。秦代在李斯赵高被斩之后,秦祚遂亡。秦亡,而五松驿也受到了连累,被樵人用斧斤斩伐松树以泄愤。全诗的表面意思是如此。问题却是在"既斩斯高"一词的涵义。李斯为法家,他以法治秦,致秦于富强;待始皇弃世后,诚如《史记·李斯列传》末段所言:"持爵禄之重,阿顺苟合,严威酷刑,听高(赵高)邪说,废适(扶苏)立庶,诸侯已畔(同叛),斯乃欲谏争,不亦末乎?"话虽如此,但李斯与赵高实不宜相提并论。读《秦始皇本纪》及《李斯列传》诸文,惟觉赵高之奸,而李斯则始终忠于秦室。斯、高并列,总觉欠妥。冯浩以斯、高之斩,喻(李)训(郑)注之诛,亦属比于不伦。盖斯高被斩,秦祚随亡;而李训郑注之诛,唐室乃转危为安。如此比较,亦属可议。

这是一首痛惜秦朝灭亡的诗,二句是暗指看不到关键性的事物,只看到一些表面现象。三四句写秦亡的事实,指出灭亡的原因在于统治者内部官吏互相倾轧,宦官专权,导致农民起义。"过秦"即"过唐",借古影今显然。诗仅着眼于上层之党同伐异,毋庸一一对应。

简介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晚唐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河南荥阳市)。 [3]

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李商隐登进士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弘农尉等职。因卷入“牛李党争”的政治旋涡而备受排挤,一生困顿不得志。

唐宣宗大中末年(约858年),李商隐在郑县病故,死后葬于祖籍怀州雍店(今沁阳山王庄镇)之东原的清化北山下。 李商隐是晚唐乃至整个唐代,为数不多的刻意追求诗美的诗人。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4] 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5]

视频

穿越千年话沁阳之十:诗人李商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