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五湖 |
中文名稱;五湖 拼音;wǔ hú 民國注音;ㄨˇ ㄏㄨˊ 一般包括;洞庭湖、鄱陽湖 太湖、洪澤湖、巢湖等 注音;ㄨˇ ㄏㄨˊ 古詩作者;范蠡
|
近代一般以洞庭湖、鄱陽湖、太湖、洪澤湖、巢湖為"五湖"。古代的說法不同,如《國語》、《史記》中的五湖專指太湖,或太湖及其附近的湖泊。 六湖 : 我國的幾個大湖 ,說法不一,一般指 洞庭湖 、鄱陽湖 、太湖 、洪澤湖、巢湖、千島湖。在《地理通釋十道山川考》中 ,原先的五湖名稱是指彭蠡、洞庭湖、巢湖、太湖、鑑湖。(彭蠡即鄱陽湖。鑑湖到了清代則被洪澤湖代替。) 但根據《史記河渠書集解》五湖,湖名耳,實一湖,今太湖是也。[1]
詞語概念
引證解釋
1. 古代吳越地區湖泊。其說不一:(1)吳縣南部的湖澤。
《周禮·夏官·職方氏》:"東南曰揚州……其澤藪曰 具區 ,其川三江,其浸五湖。"鄭玄注:" 具區 、五湖在 吳 南。浸,可以為陂灌溉者。" 具區 ,即太湖。(2)即 太湖 。《國語·越語下》:"果興師而伐 吳 ,戰於 五湖 。"韋昭注:" 五湖 ,今 太湖 。"《文選·郭璞〈江賦〉》:"注 五湖 以漫漭,灌三江而漰沛。"李善注引張勃《吳錄》:" 五湖 者, 太湖 之別名也。"(3) 太湖 及附近四湖。 漢趙曄《吳越春秋·夫差內傳》:"入五湖之中。" 徐天佑 注引 韋昭 曰:" 胥湖 、 蠡湖 、 洮湖 、 滆湖 ,就 太湖 而五。"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沔水二》:"南江東注於 具區 ,謂之五湖口。五湖謂長盪湖、 太湖 、 射湖 、 貴湖 、 滆湖 也。"(4) 太湖 附近的五個湖。《史記·夏本紀》" 震澤 致定" 唐張守節正義:"五湖者,菱湖、 游湖 、 莫湖 、 貢湖 、 胥湖 ,皆 太湖 東岸五灣為五湖,蓋古時應別,今並相連。"
2. 江 南五大湖的總稱。
《史記·三王世家》:" 大江 之南,五湖之間,其人輕心。"司馬貞索隱:"五湖者, 具區 、 洮滆 、彭蠡、 青草 、 洞庭 是也。" 明楊慎《丹鉛總錄·地理》:" 王勃 文'襟三江而帶五湖',則總言南方之湖。 洞庭 一也, 青草 二也, 鄱陽 三也, 彭蠡 四也, 太湖 五也。" 洮滆 ,今江蘇長盪湖 、 西滆湖 。 彭蠡 ,今鄱陽湖。 青草 ,今洞庭湖東南部。
3. 指 洞庭湖 。
唐杜甫《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 五湖 秋。"朱鶴齡注:"雁至衡陽則回。此五湖當指 洞庭湖 言。"
4. 近代稱 華中 、華東五大著名湖泊。即 洞庭湖 、 鄱陽湖 、巢湖、 洪澤湖 和 太湖 。
5. 春秋 末越國大夫范蠡,輔佐越王勾踐 ,滅亡吳國,功成身退,乘輕舟以隱於五湖。見《國語·越語下》。後因以"五湖"指隱遁之所。
晉葛洪《抱朴子·正郭》:"法當仰隮 商 洛 ,俯泛五湖,追 巢父 於峻岭,尋漁父於滄浪。" 唐李白《書情贈蔡舍人雄》詩:"我縱五湖棹,煙濤恣崩奔。" 清李漁《巧團圓·聞詔》:"從今後呵,才知道隱 三湘 泛五湖,這仙緣沒福難圖。"
6.引申義,指遠闊大地。《載敬堂集·江南靖士聯稿·對薄松濤先生梅雨潭聯出句》:"蘿泉有志,三洄究騁五湖懷。"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五湖為家——李小波下山記 , 快資訊 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