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定 | |
---|---|
艺人或艺术家 | |
出生 |
1833年11月12日 圣彼得堡 |
逝世 | 1887年2月27日(53岁) |
代表作品 | 歌剧《伊戈尔王子》,交响诗《在中亚细亚草原上》,三部交响曲,两首弦乐四重奏 |
亚历山大·波菲里耶维奇·鲍罗丁(俄语:Алекса́ндр Порфи́рьевич Бороди́н,1833年11月12日-1887年2月27日)出生在圣彼得堡,也去世于圣彼得堡,是俄国的作曲家同时也是化学家。十九世纪末俄国主要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之一。
他与巴拉基列夫,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居伊和穆索尔斯基组成强力集团。
生平简述
鲍罗丁是当时格鲁吉亚王子Luka Gedevanishvili的私生子,及后将他登记成某个奴隶的孩子。从小鲍罗丁便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演奏钢琴,但是他专精的领域还是在化学,并且考获医药博士资格。取得博士资格后,他在医药学院当一名化学系教授。 1862年鲍罗丁跟随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学习作曲,并开始创作第一交响曲,翌年更与一位钢琴家结婚。1869年巴拉基列夫指挥了鲍罗丁第一首交响曲,同年开始编写第二首交响曲以及歌剧《伊果王子》。但这首交响曲于1877年首演时并不算成功,经过鲍罗丁的配器修改后,1879年在林姆斯基-高沙可夫的指挥中,获得了好评。1880年他写成另一首为人所熟识的管弦乐作品《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同时匈牙利的李斯特亦为他安排于德国首演其第一交响曲,以及后来于比利时及法国的演出,使他的名声传出了俄国。
相比强力集团的其他成员,鲍罗丁对室乐有颇浓厚趣。除了钢琴外,鲍罗丁亦是一名业馀的大提琴手。1881年所写成的第二弦乐四重奏,当中第三乐章 "夜曲" 奠定他在强力集团中的室乐创作地位。1882年,他开始创作第三交响曲,但在1887年2月27日因突发心脏病去世。这时他只完成了首两个乐章部份,而历时18年的《伊果王子》亦未曾完成。后来他所遗下的手稿和未完成作品,主要皆由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格拉祖诺夫所整理及补遗。
鲍罗丁死后葬在俄国圣彼得堡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内的季赫温墓地。该处亦是多位俄国著名音乐家和文学家下葬的地方。其中包括巴拉基列夫、居伊、格林卡、穆索斯基、鲁宾斯坦、法耶多.史特拉汶斯基 (史特拉汶斯基的父亲) 和柴可夫斯基。
由于鲍罗丁平日主要都在实验室工作,只会于星期天、假日或者抱恙时才会作曲,因此他又得名为“星期天作曲家”。
作品介绍
歌剧
1869年,鲍罗丁开始制作的歌剧,根据十二世纪的俄罗斯史诗《伊戈尔远征记》自编脚本并作曲。有些人认为这是他最出名的作品,它包含了经常被独立出来演出的鞑靼人舞曲,在死时这部歌剧并没有完成,原因是他投注了更多的心血在化学之上,后来这个作品被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格拉祖诺夫接力完成。
管弦乐
- 交响诗《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1880),鲍罗丁另一首为人所熟识的管弦乐曲,生动的描绘一个对他奇异而陌生的地区。
- 降e小调第一交响曲 (1862-1867)
- b小调第二交响曲 (1869-1876),由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和格拉祖诺夫作修订。
- a小调第三交响曲 (1886-1887),作曲家逝世前只完成头两个乐章的草稿,同样由格拉祖诺夫补遗。
室内乐
鲍罗丁写过两部弦乐四重奏,这两部作品都充满了俄罗斯民族风格,以旋律柔美而取胜。其中D大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三乐章慢板,后曾被改编成管弦乐单独演出,并且命名为《夜曲》。这部作品是献给作者夫人的,曲调柔婉抒情,朴实亲切。全曲共分四个乐章:
- 第一乐章 奏鸣曲式,这是对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感情的揭示。主部主题充满生活气息,具有奋进精神。它是建立在俄罗斯民歌基础上的,极富歌唱性。
- 第二乐章 奏鸣曲式,充满活力的谐谑曲。主部主题轻快、活泼,副部主题柔美抒情。两个主题对比鲜明,饶有情趣。
- 第三乐章 夜曲,这一段抒情优美、淳雅宁静。大提琴奏出第一主题,小提琴则以清新秀丽的格调与之对应,如双人起舞,表现了青年恋人间窃窃私语和热烈的感情。乐章在渐渐消失的微弱声中结束,如恋人在分别时依依不舍地离去。
- 第四乐章 奏鸣曲式,主部主题的音乐表现出强劲和不安,而副部主题则抒情优美,表现了对光明的向往。音乐明快刚劲,但又不失舒展悠远,强调了本曲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