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亨利·福特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亨利·福特



图片来源twoeggz.com
亨利·福特,摄于1919年
出生 (1863-07-30)1863年7月30日
美国密歇根州韦恩县
逝世 1947年4月7日(1947-04-07)(83岁)
美国密歇根州迪尔伯恩公平巷
国籍 美国
职业 福特汽车公司创办人
净资产 $1,881 亿 (数据源于2008年2月《福布斯》杂志)
信仰 美国圣公会
配偶 克克拉·简·布莱恩特1888年结婚)
儿女 埃德索尔·福特Edsel Ford
父母 威廉·福特和玛丽·福特

亨利·福特英语:Henry Ford,1863年7月30日-1947年4月7日),美国汽车工程师与企业家,福特汽车公司的建立者。亨利·福特是世界上第一位将装配线概念实际应用在工厂并大量生产而获得巨大成功者。亨利·福特不是汽车或是装配线的发明者底特律汽车公司Detroit Automobile Company[1],但他让汽车美国真正普及化。这种新的生产方式使汽车成为一种大众产品,它不但革命了工业生产方式,而且对现代社会和美国文化起了巨大的影响。

亨利·福特引进了福特T型车,带来了运输业及美国工业的革命。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车公司的老板,因著福特T型车的畅销,他也成为世界上最有钱及最广为人知的人,不但如此,他并没有跟其他小业主一样拼命追逐资本,相反的,他带来了福特主义:量产许多价廉的产品,并且给予工人高额的薪资。亨利·福特很有远见,认为消费主义是和平的基础。亨利·福特致力于系统化的降低成本,因此产生许多技术及商业的创新,包括可以在北美大部份地区及六大洲的大城市实施的加盟连锁。亨利·福特将他大部份的财富都留给福特基金会,该基金指定在教育与科学研究等用途上。

亨利·福特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第一年时即以和平主义的立场而广为人知,但他也有反犹太主义著作《国际的犹太人The International Jew[2]

早期

福特的父母威廉和玛利·福特是来自爱尔兰科克郡的移民,祖籍则是英格兰萨默塞特郡,福特出生在1863年7月30日,出生在他父母拥有的、位于韦恩县格林菲尔德镇区(今已撤销)一座农庄上[3],他是六个孩子之长。他从小就对机械感兴趣。12岁时他花了很多时间建立了一个自己的机械坊,15岁时他亲手造了一台内燃机

1876年其母去世,对他造成大的打击。其父原想亨利继承家业,但亨利对农场并无兴趣,后来他回忆说:“我对那座农场毫无感情,我只喜欢曾活在那座农场里的母亲”[4]。1879年他离开家乡去底特律做机械师学徒工,学成后他进入西屋电气公司。1888年他结婚。

1891年福特成为爱迪生照明公司的一个工程师。当他1893年晋升为主工程师后,他有足够的时间和钱财来进行他个人对内燃机的研究。1896年他制造了他的第一辆汽车,他将它命名为“四轮车”(Quadricycle)。

此后他与一些其他发明家离开爱迪生照明公司,他们一起在1899年8月5日成立了[5]。但这家公司生产的汽车品质较差,价格较高,都不如福特的预期,后来在1901年1月结束。他让他的车与其他公司的车比赛来证明他的车的优良性。他的第二家自己的公司,亨利·福特公司的主要产品是他的赛车,1901年10月10日他甚至亲自开车获胜。但不久他的资助者就迫使他离开了亨利·福特公司,此后这家公司被改名为凯迪拉克

福特汽车公司

T型

1908年福特公司推出了福特T型车。从1909年至1913年,福特的T型在多次比赛中获胜。1913年由于对比赛的规则不满,福特退出了赛车运动。不过此时他也没有必要参加比赛了,因为T型已经非常出名。同年福特将流水线引入他的工厂,从而大幅提高了生产量,并首次引申出后来在工业上发扬光大的量产(Mass production)概念。1918年,在美国行驶的半数汽车是T型车。福特非常注意倡扬和保护T型的设计(福特说:“任何顾客可以将这辆车漆成任何他所愿意的颜色,只要它保持它的黑色。”)[6]。这个设计一直被保持到1927年。到1927年福特一共生产了1500万T型车。直到45年后,这个世界纪录才被打破。

福特非常注意他与他的雇员的关系。他的雇员每天工作八小时。1913年时每天的薪金是5美元(对当时来说相当可观)。1918年T型的顶峰时期薪金被提高到每天6美元。在当时这是前所未闻的。此外福特还奖励雇员的发明创造,让他们分享他们的发明带来的赢利。

另一方面福特绝对反对工会。为了制止工会在他的工厂中活动,他特别雇人研究防止工会产生的方法。直到1941年在福特的工厂中才发生了第一次罢工。1945年福特离开他的公司时,工会才真正能够在他的工厂中立足。

1919年1月1日,福特将公司总裁的位置让给他的儿子埃兹尔·福特。尽管如此他依然是公司里的一号人物。在埃兹尔的任期内,很少没有过问过亨利就下的决定,而且那些没有过问过他的决定后来还往往被他取消了。此时,福特开始将其他投资者手中的股份买回,这使他和他的儿子成为公司的唯一拥有人。但这个决定给福特汽车公司带来了一定的打击。一战后的萧条迫使福特借巨款来买回他的股票。

1920年福特在巴西买了许多土地来种橡胶树,目的是为他的汽车生产轮胎。但这个行动的却导致了一次重大失败。1945年,当他将这些地卖出时,他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1920年中T型车的销售量开始减小。原因之一是其他汽车商引入了贷款购车的体系。而且其他车中的新型的机械系统是T型车所不具有的。尽管他的儿子埃兹尔·福特一再企图说服他,亨利·福特倔强地拒绝在T型车中加入新的系统(因为新系统使车价上涨,这样一来顾客就买不起车了),也拒绝引入贷款的体系[7](因为福特认为这个做法对经济不利)。

A型和此后

1926年T型的出售量剧减使亨利·福特认识到他儿子一直在坚持的主意是对的:他们需要一个新的车型。亨利·福特主要从事发动机、车体和其他机械装置的设计,在这些方面他有丰富的技术经验。他的儿子主要进行外形的设计。埃兹尔·福特也克服了他父亲一开始的反对,引入了液压刹车系统[8]。这个合作的结果是非常成功的福特A型车。自1927年十二月被引入后,到1931年就已生产了400万辆A型车。在1930年代时埃兹尔·福特也克服他父亲对于财务公司的反对,由福特家族掌管的环球信用公司Universal Credit Corporation成为主要的汽车贷款公司[9]

亨利·福特一直对塑料很感兴趣,尤其对大豆制成的塑料非常感兴趣。1930年代中大豆塑料在福特车中处处可见。1942年1月13日福特报了一辆几乎全部由塑料组成的车的专利。它比一般车要轻30%,据说可以承受一般车10倍的冲击力。但这辆车从未被生产出来。

1943年5月26日埃兹尔·福特逝世,公司总裁的职位无人占领。亨利·福特与埃兹尔·福特的遗孀在谁继承这个职位的意见不一。最后亨利·福特亲自当职。此后两年中福特公司的情况非常困难,每月的损失达1千万美元。美国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甚至考虑联邦出钱资助福特度过难关,来保证战时的生产。福特虽然是和平主义者,但是他看到纳粹在欧洲的所作所为之后,同意加入美军战时工厂系统,利用在密西西比河旁边500公顷土地建造飞机工厂,此飞机工厂造出了二战轰炸机最多的架数的轰炸机---统一B-24解放者轰炸机

在战争结束之后,福特渐渐的把公司权利移交至孙子亨利二世‧福特身上,当时的亨利二世已经大学毕业,担任福特车厂的设计画家。亨利二世在福特过世之后把福特T型车和A型车的设计图撕毁,重新制造了新型车。

德宝独立报

亨利·福特将他的总裁地位让给他儿子后用了不少时间来关注他1919年购买的《德宝独立报》(The Dearborn Independent)。这份报纸一共出版了八年。在这段时间里该报发表了第一篇关于《犹太长老秘密会议纪要》的文章(不是福特写的)。后来这个“纪要”被几乎所有的历史学家认作是一个谎言。美国犹太人历史社团称福特这段时间的思想是“反移民、反工会、反酒和反犹太人”。

福特以他自己的名字于该报中发表了数篇反犹太人的文章。1920年代初这些文章被综合编辑成一部题为《国际犹太人,世界上最紧迫的问题》的四卷著作。这些文章虽然反对对犹太人的迫害和残暴,但将许多这样的事件归罪于犹太人自己。这些文章有多个作者,包括福特多年的秘书。虽然福特本人并未持笔,作为报纸的出版商这些文章当然都要经过福特本人的同意。

1927年十二月福特关闭了《德宝独立报》。后来他反悔“国际犹太人”、“纪要”等文章。1942年1月7日福特写了一封公开信表示他反对对犹太人的仇恨以及他希望反犹太再也不出现。但一些人声称这封信并不是福特写的,他也并未署名,他对这些问题从未真正道歉。今天反犹太主义新纳粹组织在他们的网站上依然引用他的这些文章。

纳粹

一些迹象显示亨利·福特在阿道夫·希特勒参加政治的初期曾资助过希特勒。一些德国人称在20年代收到过福特给希特勒的捐款。但1933年美国国会的调查并未能够确定真的有捐款流向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福特汽车公司参加德国的军事建设。比如:1938年该公司在柏林开了一个组装厂为德国陆军提供卡车。当年七月福特被授予德国鹰大十字勋章,福特是获得这个勋章的第一个外国人。授勋的原因是福特“使汽车成为一个大众商品所作出的先驱工作”。希特勒亲自写了一封祝贺信。

福特基金会

亨利·福特与他的儿子埃兹尔一起于1936年在密歇根州创立了福特基金会。一开始它是一个地区性的福利机构,其目的是广泛地促进人类福利。该基金会发展极快,到1950年它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性和国际性组织。

最后两年

战争结束时福特已经病得很重了。1945年9月21日他让位给他的孙子亨利福特二世。1947年4月8日他逝世于德宝,享寿84岁,葬于底特律的福特墓地。[10][11]

“汽车之父”皮囊下的纳粹心:亨利·福特的真实面目

2024-09-24 07:18 搜狐

亨利·福特被誉为“汽车之父”,但他也是纳粹支持者,反犹太主义者。福特基金会充当美国情报机构“白手套”。福特霸道专制,导致公司衰落。他虽推动汽车普及,但性格、立场及与美国情报机构合作行径,显露其丑陋虚伪。 摘要由作者通过智能技术生成 有用 “汽车之父”皮囊下的纳粹心:亨利·福特的真实面目 亨利·福特是美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创立的“福特”汽车品牌享誉世界。

他也因此被誉为“美国汽车之父”,甚至福特二字,就代表了美国的汽车工业。

然而,福特本人也是一个颇具争议性的人物。

他的确为美国、为社会进步做出过积极贡献,但同时,他又是一个著名的纳粹支持者。

此外,他创办的福特基金会还充当美国情报机构的“白手套”,在全世界声名狼藉。

1938年,美国汽车业巨头、被誉为汽车之父的亨利·福特迎来了他的75岁生日。

然而,这一天的庆祝活动却引发了不小的争议。

希特勒将一件特殊的礼物赠送给了他——纳粹德国雄鹰大十字勋章,以表彰福特为纳粹法西斯事业做出的贡献。

某种意义上,希特勒还是福特的“粉丝”。

在《我的奋斗》一书中,福特的名字虽然只出现过一次,但他是希特勒唯一赞许的美国人。

希特勒写道:“在那个有着一亿两千万人的国度,只有福特这一个伟人在言论钳制下还保持着独立精神,保持着对犹太人的愤恨。”

希特勒对福特“满怀敬意”,并宣称“我将尽力把他的理论在德国付诸实践”。

反犹主义者与纳粹支持者

那为什么二人会有这么一段“露水情缘”呢?那老墨就不得不给各位看官讲一下福特的思想倾向了。

很多人不知道,福特是一名坚定的反犹太主义者。

福特的反犹情绪深深植根于他的世界观和偏执信仰之中,非单纯基于事实或逻辑。

他认为犹太人“控制着国际银行体系,善于煽动战争,同时支持一切现代且令人反感的事物,如当代音乐、电影、戏剧、新的着装风格和宽松的社会习俗。”

尽管这些观点缺乏充分的事实依据,却成为滋生他反犹情绪的温床。

其本人在接受《纽约世界报》采访时,首次公开向外界表达了他的反犹倾向:

“所有战争的背后都是国际金融家操控,而犹太人是一个威胁。”

1918年,福特买下了家乡的报纸《迪尔伯恩独立报》后,随后在该报纸上发表了大量反犹太主义文章。

这些文章后来还被收集汇总并出版了一本名为《国际化的犹太人》的书,迅速成为传播反犹太主义的工具。

即便后期面对社会舆论要求撤稿、抵制福特汽车等压力,福特仍坚持出版反犹太系列丛书,甚至在面临法律诉讼时仍不愿撤回相关声明。

福特的反犹主义立场不仅对他个人形象造成了严重损害,也对社会和谐与包容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1933年希特勒上台到1939年二战爆发的6年间,福特公司与德国签下巨额订单,为德国的军事扩张立下“汗马功劳”。

而亨利·福特本人则是纳粹德国的忠实支持者。

他不断为希特勒及纳粹主义摇旗呐喊,他的反犹文章受到了德国纳粹党的极大欢迎。 纳粹德国汽车工业的“幕后英雄”

纳粹德国得以崛起,亨利·福特功不可没。 1933年纳粹在德国上台后,福特成为坚定纳粹支持者。

在其授意下,福特汽车公司与德国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合作,旗下的科隆分公司就专门负责为德军生产卡车。

福特还带动26家美国大企业与德国合作,帮助重振德国经济。

希特勒是真心向福特学习企业经营管理的,在他的影响下,德国的工程师和管理者开始借鉴福特的技术和管理思想。

1936年以后德国的工业流水线规模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两次“四年计划”的顺利完成更是引发了德国人对工业合理化孜孜不倦的追求。

今天,大名鼎鼎的德国“大众汽车”,其实就是纳粹德国时期在福特的帮助下生产出来的。

甚至大众汽车制造厂就是以福特汽车工厂为蓝本进行设计的。

德国企业高薪招揽福特的工程师到大众工作,而大众汽车的一些车型也是脱胎于福特的T型车。

霸道、专制的企业“暴君”

亨利·福特对身边的人和事拥有极强的控制欲,是一个典型的冷酷资本家。 为了能百分百实现对企业的控制,他会毫不犹豫地抛弃不够顺从的合作伙伴和员工。 福特晚年性格更加暴戾,逐渐走向专制,思想也逐渐僵化。

他“退而不休”,名义上把总裁职位让给儿子,但实际仍掌握公司的重要干部任免权。

等到儿子死去,他又坐回了总裁的位置,最终导致了家族内部的纷争和福特公司的衰落。

福特独断专行,他只相信一个人——哈里·贝内特。

而贝内特通过控制年老体衰的福特进而控制了福特企业的人事任命和财务大权。

同时,他依靠一支人数达到3000人的企业警察队伍,用来监视和控制工人。

种种行为导致福特企业内部斗争加剧,生产管理混乱不堪。

财务报表像杂货店账本一样原始,甚至早已死亡的职工名字还列在工资单上。

在产品更新换代、企业管理上,老福特更是因循守旧、固步自封。

在T型车问世的19年里,他一直以这单一的车型维持市场。

在福特的霸道、专断的管理下,福特汽车因为内部消耗停滞不前。

通用汽车公司迅速赶超了上来。

1928年,福特公司无可奈何地让出了世界汽车销量第一的宝座。

福特在美国汽车市场的占有率从1929年的31.3%跌至1940年的18.9%。 建立“福特基金会”,成为美情报机构“白手套”

1936年,亨利·福特与其子埃兹尔·福特捐赠25万美元,在底特律设立“美国福特基金会”。 并确立了基金会的宗旨:“加强民主价值观,减轻贫困和不公正,促进国际合作,推动人类成就”。

福特基金会明面上是一个通过投资来促进教育、人权和社会进步的“慈善机构”。

到50年代末时,基金会的资产已经高达30亿美元,成为福特财团最庞大的免税机构。

但是,避税并不是该基金会的全部功能。

它实质上是与中央情报局和联邦调查局紧密联合的“幌子机构”,是美情报机构对外活动的“白手套”。

1966年中情局的一份研究报告强调:“诸如福特基金会等‘货真价实’的基金会,是最好的,也是最不易被怀疑的资助掩护机构”。

二战后,福特创立的基金会与中情局在文化领域积极开展合作。

在与苏联进行冷战对抗期间,它欣然充当马前卒的角色,被视为“冷战思潮的先锋”。

理查德·比塞尔在1952年被任命为福特基金会主席。

他经常与中情局局长艾伦·杜勒斯讨论当时的重大问题。

CIA为福特基金会大批拨款,为其提供赞助,并在高校广泛建立“研究机构”。

在1953—1966年十几年的时间里,福特基金会资助美国三十四所著名的研究大学两亿七千万美元,进行所谓的“区域研究”。

福特基金会的董事、官员也大多与中情局关系密切,甚至有些自己就是CIA特工。

麦克洛伊担任该会董事长时,曾为数十名中情局特工提供掩护身份,并设立一个管理部门,专门处理与中情局的关系。

同时,以同中国政府及某些大学开展合作的名义设立人才共同培养项目,企图通过培养一大批经济学人才成为中国经济界的骨干力量。

他们在政策领域对中国产生影响,使美国有机会掌握中国改革和发展的第一手资料。

他们发掘和培养了一批美国忠实的拥护者,表面搞的是学术交流,实际上是“和平演变”。

纵观历史,福特将汽车带入了寻常百姓家,做出了一些可圈可点的成绩。

但是其霸道、专横的性格,种族主义的立场,以及甘愿沦为美国情报部门棋子的种种行径,则体现出了一位帝国主义资本家的丑陋与虚伪。

相关条目

参考资料

  1. The Life of Henry Ford. [28 November 20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1年10月5日). 
  2. Neil Baldwin (2001). Henry Ford and the Jews. New York: Public Affairs.
  3. www.hfmgv.org The Henry Ford Museum: The Life of Henry Ford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October 24, 2008,.
  4. Ford, My Life and Work, 24; Edward A. Guest "Henry Ford Talks About His Mother," American Magazine, July 1923, 11–15, 116–120.
  5. Ford R. Bryan, "The Birth of Ford Motor Company" 互联网档案馆存档,存档日期2012-08-29., Henry Ford Heritage Association, retrieved August 20, 2012.
  6. Ford & Crowther 1922, p. 72.
  7. Ford, My Life and Work, 2:409-36; Nevins and Hill, Ford TMC.
  8. Sorensen 1956,第223页.
  9. Nevins and Hill (1957) 2:459-78
  10. Leader in Production Founded Vast Empire in Motors in 1903. He had Retired in 1945. Began Company With Capital of $28,000 Invested by His Friends and Neighbors. Henry Ford Is Dead. Founder of Vast Automotive Empire and Leader in Mass Production.. Associated Press. April 8, 1947. Henry Ford, noted automotive pioneer, died at 11:40 tonight at the age of 83. He had retired a little more than a year and a half ago from active direction of the great industrial empire he founded in 1903. 
  11. Don Lochbeiler. 'I think Mr. Ford is Leaving Us'. The Detroit News Michigan History (detnews.com). July 22, 1997 [October 29,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年7月15日). 
书籍
  • Sorensen, Charles E.; with Williamson, Samuel T., My Forty Years with Ford, New York, New York, USA: Norton, 1956, LCCN 56010854 . Various republications, including ISBN 9780814332795.
  • Ford, Henry; Crowther, Samuel, My Life and Work, Garden City, New York, USA: Garden Cit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1922. Various republications, including ISBN 9781406500189. Original is public domain in U.S. Also available at Google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