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民日报社旧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1946年初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机关进驻河北省邯郸市,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筹建机关报(即后来的人民日报)。中央局把任务交给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社长安岗。[1] 人民日报报社设在河北省邯郸市火磨街东口的一幢小楼内。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共同办公,在楼房的外墙上用水泥塑成两行大字:“人民日报馆”、“新华通讯社”。大字还涂上了红色油漆,在灰暗的楼房上显得格外醒目。

背景信息

1946年初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等党政机关进驻邯郸,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筹建机关报。中央局把任务交给宣传部副部长张磐石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社长安岗。

报社设在河北省邯郸市火磨街东口的一幢小楼内。人民日报社和新华社晋冀鲁豫总分社共同办公,在楼房的外墙上用水泥塑成两行大字:“人民日报馆”、“新华通讯社”。大字还涂上了红色油漆,在灰暗的楼房上显得格外醒目

办报纸必须有报名,报纸起什么名字?

在张磐石的主持下召开会议,大家各抒己见,议论风生。有人主张叫“滏阳日报”,理由是滏阳河虽然不大,但流经邯郸市,早在春秋战国就很有名气,有地方特点。反对的同志认为此名地域性太强,范围太窄,不如叫“晋冀鲁豫日报”,亮出中央局机关报的身份。又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说六个字太长,念起来也拗口。

张磐石同志主张叫“人民日报”,他说,不管是否有兄弟报纸用了“人民”还是“大众”、“群众”这些名字,我们就用“人民”二字。“为人民服务”嘛!并解释说,“人民”的涵义好,音韵也好。“人”“民”是平声,“日”“报”是仄声,多响亮!通过讨论、争议,大家一致同意用“人民日报”这个名字,报中央局后很快被批准了。

邯郸创刊

1946年5月15日,晋冀鲁豫中央局机关报《人民日报》在邯郸市创刊了。创刊号为对开四版,报名从右往左排列,四版全红印刷。刘伯承的题词是:“力争和平民主团结反对内战独裁分裂乃人民呼声”,邓小平的题词是:“为人民服务”。这天上午10时,人民日报社在邯郸中学礼堂举行创刊发行大会,刘伯承、邓小平、杨秀峰等领导出席了会议。这天的创刊号发行量近一万份。

1946年6月,国民党撕毁了重庆和谈协议,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决定将边区党政军首脑机关迁到邯郸武安市西部,这里进可挥师平原,退可据守太行。由于匆忙转移,报纸自6月28日到30日,停刊3天。

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中共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停刊。以《人民日报》人员为主,又抽调各方骨干力量,组织起新华社临时总社,并与邯郸新华广播电台(华北新华广播电台),接替了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工作。同时,《人民日报》与新华社临时总社紧密配合,保证了党中央声音的传播。 从1946年5月15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停刊,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在邯郸两年零一个月,共出版746期。

报社进驻北平

1948年6月,晋冀鲁豫解放区同晋察冀解放区合并为华北解放区,《人民日报》社人员迁往平山县里庄,晋冀鲁豫《人民日报》与《晋察冀日报》合并,沿用《人民日报》报名,成为中共中央华北局机关报,社长仍是张磐石。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第二次为《人民日报》题写了报头,6月15日起用新报头发行。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3月15日《人民日报》迁入北平王府井大街117号,同年8月1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

今日旧址

晋冀鲁豫边区首脑机关的进驻,对邯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邯郸在3000年的建城史上再次成为区域行政中心,是现代邯郸复兴的定位和启点;其次是扩大了邯郸在中国甚至在世界上的影响,产生了刘邓大军的故乡、人民日报诞生地、邓小平理论发源地等城市名片;第三是极大地丰富了邯郸的历史文化内涵,使红色文化成为邯郸的主流文化。

但是,就是这样一段伟大的历史,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上世纪80年代,人民日报社旧址、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旧址等被拆除。 ——2008年,晋冀鲁豫边区参议会旧址顶部塌落达十米宽。 诺大的一座城市,竟无一块碑文立足之地![2]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