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人的动机理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人的动机理论》,系统阐述一种明确的动机理论的论文。A.H.马斯洛著。发表于40年代。中译本陈炳权、高文浩译,邵瑞珍审校,发表在《经济管理》杂志1981年第11期和第12期,后收入华夏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的“二十世纪文库”之一、林方主编的《人的潜能和价值》一书中。马斯洛所著《动机与人格》一书,中译本许金声等人译,华夏出版社作为“二十世纪文库”之一于1987年11月出版,本书第4章即为本文的内容。《动机与人格》一书初版于1954年,是马斯洛把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初期发表的许多论文整理而成的专著。中译本据“Harper’& Row,New York,1957”译。《动机与人格》一书,一般认为是马斯洛的奠基作。

收编于《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

内容简介

本文分设“基本的需要”、“基本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基本需要层次的固定程度”、“相对满足的程度”、“文化的特殊性和需要的一般性”、“行为的多种动机”、“行为的多种决定因素”、“动机和心理病理学的理论”、“已满足的需要的作用”等9个小标题来写,最后是“小结”。“基本的需要”是本文的重点内容,将人的基本需要归纳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5大类。认为,人的这些需要,从发生的角度来说,是按层次排列的,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即第1个层次,安全需要为第2个层次,以次类推,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各层次的需要排列起来形似“金”字塔。各层次需要的满足是有条件的。这些基本需要是互相联系的,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另一种较高级的需要就会出现。人在某一时刻会有一种最占优势的需要,这种优势需要支配着人的意识和行为;不怎么占优势的需要则被减弱,甚至被遗忘或否定。人的需要通常总是部分得到满足,部分得不到满足。由于文化的特殊性,人的需要和动机在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是在不同文化中明显多样性的后面又有统一性。满足需要,是推动人行动的动力;而需要一旦得到满足,其积极作用就会消失。但人是永远有所需求的动物。一个健康人的动机主要是出于他对发展和实现他最丰富的潜在力量和能力的需要。基本需要受到挫伤的人,如果我们愿意,不妨称之为“病人”。

本文在学术界和管理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人们对它的评论有褒有贬,但无不重视它,很多管理学和管理心理学著作(包括教科书)加以引用和评介,特别是“需要层次论”的观点被管理人员在管理实践中加以应用。

作者简介

马斯洛(Abraham H.Maslow 1908—1970),美国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创始人,有“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之称。早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取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担任讲师,以后担任布兰戴斯大学心理学系的系主任兼教授,曾担任美国心理学会1967—1968年度的主席。其学说影响较大。

《世界百科名著大辞典》相关信息

1.本辞典为书籍文献[1]的综合性、科学性和知识性的工具书。选收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综合性科学、社会和人文科学、文学艺术的各个学科,以及宗教的名著和重要典籍。

2.本辞典以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为主要对象。

3.本辞典收书以专著为主,少数是全集、选集,以及在科学上有开创性的论文[2],公认的有很高价值的单篇文学作品。

视频

人的动机理论 相关视频

教育心理学—动机理论1
教育心理学—动机理论3

参考文献

  1. 文献的概念,豆丁网,2008-11-13
  2. 著作与论文的优势对比,新浪博客,2011-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