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贵回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仁贵回窑》,粤剧《仁贵回窑》传统剧。属“大排场十八本”之一。现存本是冯镜花根据清末演出本忆述,钟启南记录。
粤剧源自南戏,是以明清时期流入广东的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梆子腔等诸腔为基础,并吸收珠江三角洲的民间音乐所形成。清代咸丰、道光年间,广东本地班在演出中以“梆簧”(西皮、二簧)作为基本曲调,兼收高腔、昆腔及广东民间乐曲和时调,用“戏棚官话”为基本语言,间杂以粤方言,逐渐形成粤剧。1912年前后,粤剧演出基本上已改用广州方言,表演体系日趋完善,开始在梆簧中穿插民歌小调,并改假声演唱为“平喉”演唱 。
剧目介绍
薛仁贵投军十八载,征东立功,被封为平西王,告假还乡,探望柳迎春。路过汾河湾,看见一少年镖鱼打雁。忽来猛虎,仁贵拔箭射之,误毙少年。仁贵回到窑中,见柳迎春,先假装带书人试探柳氏贞节,相认入窑后,又见窑内有男鞋一双,又疑柳氏不忠,经说明始知儿子薛丁山已长成。继而得悉刚被自己射中之少年即己子,夫妻大恸,同往寻尸。
粤剧《仁贵回窑》是小武与花旦的应工戏。剧本刊入1962年《粤剧传统剧目汇编》第八册。
中国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1]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成,约有三百六十多个种类。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和喜剧、印度梵剧[2]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戏剧文化,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五大戏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视频
仁贵回窑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传统戏剧】滑稽戏(无锡市),非遗网,2018-04-16
- ↑ 印度梵剧,豆瓣,2012-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