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胄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介胄 |
介胄,汉语词语,拼音是jiè zhòu,意思是铠甲和头盔。
中文名:介胄
注音:ㄐㄧㄝ ˋ ㄓㄡˋ
拼音:jiè zhòu
出处:《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解释
2.披甲戴盔。
3.甲胄之士。指武士。
出处
宋·周密《齐东野语·二张援襄》:“有浮尸遡流而上,被介胄,执弓矢。”
《水浒传》第八十回:“不知诏意如何,未敢去其介胄。”
《管子·小匡》:“介胄执枹,立於军门。”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汉·贾谊《新书·解县》:“将吏戍者或介胄而睡。”
东汉·佚名著《献帝春秋》:“灵帝建九重华盖,自称无上将军,身被介胄谋兵。”
《新唐书·来济传》:“遂不介胄而驰贼,没焉。”
清·孔尚任《桃花扇·争位》:“副净扮高杰,末扮黄得功……俱介胄上。”
明·何景明《点兵行》:“富豪输钱脱籍伍,贫者驱之充介胄。”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一回:“(田)穰苴对曰:‘夫御寇敌,诛悖乱,臣请谋之。若夫布荐席,陈簠簋,君左右不乏,奈何及于介胄之士耶?’”
清·黄鷟来《甲戌夏至武威晤张蔚生先生喜而有赋》:“登堂来万民,下及介胄属。”
章炳麟《国故论衡·原道上》:“将率必出于介胄,宰相必起于州部,不贵豪杰,不以流誉用人也。”
元·脱脱《宋史·本纪第三太祖三》:“五季乱极,宋太祖起介胄之中,践九五之位,原其得国,视晋、汉、周亦岂甚相绝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