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代石沟渡口的变迁(吕孝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代石沟渡口的变迁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代石沟渡口的变迁》中国当代作家吕孝春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代石沟渡口的变迁

美丽三斗坪

代石沟渡口的变迁

今年的4月8日,家门口的渡口停运了。

昔日热闹的渡口一下子安静下来。此时的渡口,如一个被遗弃的孩子,无奈、无助与孤独。三条曾经忙碌的渡船,也被主人用缆绳牢牢拴在岸边的铆上,像三个打着瞌睡的老人,让江水泛起的波浪晃动着他们的身躯,一次又一次地惊醒沉思中的他们,一脸疑惑,好似还不明白,如今自己怎么就变成了无人问津的“孤寡老人”!

渡口旁为候船客人建起的风雨亭,没有了往日的嬉闹与嘈杂,偶尔,几个散步江边,看看江水的老人在那儿歇息。

曾经,渡船靠岸时响起的熟悉的汽笛声再也听不到了。

小时候记忆中的渡口不是如今这模样。

发源黄牛岩山脚下的代石沟,顺着山坡穿过马鬃岭,在村口流入长江。两岸高大的柳树让溪沟掩隐其中,在长江边,溪沟形成较为宽阔的溪流,是夏天人们游泳解暑的好去处。夏天过去,溪流出口处是江水退去后形成的大大的沙滩,沙滩上突兀的礁石特别显眼,夕阳下的沙滩加之倒影,画面上的夕阳美极了。

沙滩靠岸处有一处土丘,上面是一片竹林,这里便是停靠渡船的渡口。

过江的人如遇渡船还在对岸,便坐在这竹林处休息,讲述着当地的新闻,很是热闹。打我记事起,这里的渡船就是我们常说的小划子,不是很大的小船,船尾一对船桨,若要过河,就得靠船工人力推过河。那时候,过河的人不多,无非就是走个亲戚,如有遇到两家结亲什么的,集中过河的人才比较多,作为对河两岸人们的来往,坐这样的小船在那时是唯一的方式。

如此这样,完全能满足当地人过河的需求。

如遇到雨天或是涨水了,渡船也就只能停靠在竹林下的这个渡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的画面完美在此得以呈现。

这里的渡船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有了改变,由小划子变成了能载几十人的木制机动船了。

柴油机发出的声响打破了渡口的宁静,船尾冒出的黑烟似乎也成为渡口的一道风景,船大了,动力足了,过河的安全性也大大提升。水手将长长的跳板从船头搭向岸边,下船的人猫着身子在跳板上小心翼翼,大点的小孩子由大人们牵着小手,太小的就抱在怀里。上船的人等候在跳板前,等候最后一个人下船后,便飞快冲上跳板,为的是抢到一个座位。

再早些时候,这里也不是一个固定的渡口,到对河也没有一个规定的航线,都是随应客人过江去处而定。

不过多数情况下,航线还是比较固定的,客人没有特殊要求,一般航线为此处到黄牛堆,洪水季节至八河口。

在较为贫困的年代,江边人家要打一条船也并非易事,非得是大户人家。

老人们说,解放初期,江南代石这一带,就屈、朱二姓两家摆渡,江北也就望姓一家。

在1955年,这几家私人渡船收归高级社管理成为公有,1962年宜昌县航运公司接管渡口,并安排当地人朱顺祥、朱书祥、屈大钱3人负责这里的航渡。

1973年,宜昌县航运公司将渡船航线移交给本地园艺大队一队,渡船作价由一队购买,朱国良、屈忠华、杨万喜等人分别担任渡口工作人员,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

说这里是渡口,也只不过是一个固定停靠渡船的地方。

让他发生翻天地覆是从1979年开始的。为修建三峡大坝,位于中堡岛附近的三斗公社政府机关迁址到此,使得原本一个普通生产小队,一下变了模样。

随着三峡大坝建设完工,凭借独特地理优势,一个全国旅游名镇正从这里走向世界,集镇修建的漂亮,这里渡口也就变得精致起来。

渡口也随着三峡工程修建进入最繁华的时代。随着建设者和外来务工者地剧增,早已退出渡口经营的县航运公司又增派一条200座的客轮与园艺村二组同样为200座的渡船同时对开运营。

虽然如此,但运力还是不足。曾经在船上收取船票的屈师傅说,那几年人太多,收钱都收不赢,不知收漏了多少!是的,外地人不说,就是我们当地卖菜的百姓就多得不得了。

记得,每天晚上3点的样子,百姓打着手电,背头天准备的各种蔬菜,从不同方向会聚于此,如同过小鱼似地从我家旁边经过,像订时的闹钟准时,在渡口等候着第一渡,好让自己的菜卖个好价钱,也好早早收摊回家。

渡口的繁华注定是短暂的。随着三峡大坝建设工程的完工,2002年流动人口急剧下降,县航运公司夷陵3号自动退出运营。

后来,随着西陵长江大桥和公交的开通,私家轿车的不断增多,乘坐渡船过河的越来越少。

今年的4月8日,门前的渡口终于停运了。

得知渡口停运的消息,集镇的人们并不吃惊。或是坐渡船过河少了,根本就不关心。

不过不同年龄的人对渡口停运的情绪与态度还是有些不同。

青年人可以说是毫无关心,总觉得等船过河时间长,跟不上时代节奏。

中年人呢,只是觉得少了一种过河的方式,有少许的不便了,出行影响也不大。

年龄大的或是老年人则不同,或许他们对渡口还有着一种情怀,或是人老就不中用了的一种人生感慨,虽然不再坐船过河,时不时还会到渡口来看看。

而我作为一个奔六的人,除了有那么一丁点的伤感倒还是很乐观,因为我总是相信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生活总会是越来越美好的,尤为当今时代,优胜劣汰是正常

就在离渡口不到500米的地方,由宜昌交运集团修建的一座现代化的旅游港埠码头已经投入运营,为观光旅游“两坝一峡”豪华游轮提供服务支撑,我想这一个大的渡口将会让黄牛岩下的这个江边小镇一定会实现他们“靠坝兴镇,旅游富镇”的目标[1]

作者简介

吕孝春,宜昌夷陵人,宜昌市作协会员,现任夷陵区作协副主席。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