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代石溝渡口的變遷(呂孝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代石溝渡口的變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代石溝渡口的變遷》中國當代作家呂孝春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代石溝渡口的變遷

美麗三斗坪

代石溝渡口的變遷

今年的4月8日,家門口的渡口停運了。

昔日熱鬧的渡口一下子安靜下來。此時的渡口,如一個被遺棄的孩子,無奈、無助與孤獨。三條曾經忙碌的渡船,也被主人用纜繩牢牢拴在岸邊的鉚上,像三個打着瞌睡的老人,讓江水泛起的波浪晃動着他們的身軀,一次又一次地驚醒沉思中的他們,一臉疑惑,好似還不明白,如今自己怎麼就變成了無人問津的「孤寡老人」!

渡口旁為候船客人建起的風雨亭,沒有了往日的嬉鬧與嘈雜,偶爾,幾個散步江邊,看看江水的老人在那兒歇息。

曾經,渡船靠岸時響起的熟悉的汽笛聲再也聽不到了。

小時候記憶中的渡口不是如今這模樣。

發源黃牛岩山腳下的代石溝,順着山坡穿過馬鬃嶺,在村口流入長江。兩岸高大的柳樹讓溪溝掩隱其中,在長江邊,溪溝形成較為寬闊的溪流,是夏天人們游泳解暑的好去處。夏天過去,溪流出口處是江水退去後形成的大大的沙灘,沙灘上突兀的礁石特別顯眼,夕陽下的沙灘加之倒影,畫面上的夕陽美極了。

沙灘靠岸處有一處土丘,上面是一片竹林,這裡便是停靠渡船的渡口。

過江的人如遇渡船還在對岸,便坐在這竹林處休息,講述着當地的新聞,很是熱鬧。打我記事起,這裡的渡船就是我們常說的小划子,不是很大的小船,船尾一對船槳,若要過河,就得靠船工人力推過河。那時候,過河的人不多,無非就是走個親戚,如有遇到兩家結親什麼的,集中過河的人才比較多,作為對河兩岸人們的來往,坐這樣的小船在那時是唯一的方式。

如此這樣,完全能滿足當地人過河的需求。

如遇到雨天或是漲水了,渡船也就只能停靠在竹林下的這個渡口,「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的畫面完美在此得以呈現。

這裡的渡船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有了改變,由小划子變成了能載幾十人的木製機動船了。

柴油機發出的聲響打破了渡口的寧靜,船尾冒出的黑煙似乎也成為渡口的一道風景,船大了,動力足了,過河的安全性也大大提升。水手將長長的跳板從船頭搭向岸邊,下船的人貓着身子在跳板上小心翼翼,大點的小孩子由大人們牽着小手,太小的就抱在懷裡。上船的人等候在跳板前,等候最後一個人下船後,便飛快衝上跳板,為的是搶到一個座位。

再早些時候,這裡也不是一個固定的渡口,到對河也沒有一個規定的航線,都是隨應客人過江去處而定。

不過多數情況下,航線還是比較固定的,客人沒有特殊要求,一般航線為此處到黃牛堆,洪水季節至八河口。

在較為貧困的年代,江邊人家要打一條船也並非易事,非得是大戶人家。

老人們說,解放初期,江南代石這一帶,就屈、朱二姓兩家擺渡,江北也就望姓一家。

在1955年,這幾家私人渡船收歸高級社管理成為公有,1962年宜昌縣航運公司接管渡口,並安排當地人朱順祥、朱書祥、屈大錢3人負責這裡的航渡。

1973年,宜昌縣航運公司將渡船航線移交給本地園藝大隊一隊,渡船作價由一隊購買,朱國良、屈忠華、楊萬喜等人分別擔任渡口工作人員,一直到改革開放初期。

說這裡是渡口,也只不過是一個固定停靠渡船的地方。

讓他發生翻天地覆是從1979年開始的。為修建三峽大壩,位於中堡島附近的三斗公社政府機關遷址到此,使得原本一個普通生產小隊,一下變了模樣。

隨着三峽大壩建設完工,憑藉獨特地理優勢,一個全國旅遊名鎮正從這裡走向世界,集鎮修建的漂亮,這裡渡口也就變得精緻起來。

渡口也隨着三峽工程修建進入最繁華的時代。隨着建設者和外來務工者地劇增,早已退出渡口經營的縣航運公司又增派一條200座的客輪與園藝村二組同樣為200座的渡船同時對開運營。

雖然如此,但運力還是不足。曾經在船上收取船票的屈師傅說,那幾年人太多,收錢都收不贏,不知收漏了多少!是的,外地人不說,就是我們當地賣菜的百姓就多得不得了。

記得,每天晚上3點的樣子,百姓打着手電,背頭天準備的各種蔬菜,從不同方向會聚於此,如同過小魚似地從我家旁邊經過,像訂時的鬧鐘準時,在渡口等候着第一渡,好讓自己的菜賣個好價錢,也好早早收攤回家。

渡口的繁華註定是短暫的。隨着三峽大壩建設工程的完工,2002年流動人口急劇下降,縣航運公司夷陵3號自動退出運營。

後來,隨着西陵長江大橋和公交的開通,私家轎車的不斷增多,乘坐渡船過河的越來越少。

今年的4月8日,門前的渡口終於停運了。

得知渡口停運的消息,集鎮的人們並不吃驚。或是坐渡船過河少了,根本就不關心。

不過不同年齡的人對渡口停運的情緒與態度還是有些不同。

青年人可以說是毫無關心,總覺得等船過河時間長,跟不上時代節奏。

中年人呢,只是覺得少了一種過河的方式,有少許的不便了,出行影響也不大。

年齡大的或是老年人則不同,或許他們對渡口還有着一種情懷,或是人老就不中用了的一種人生感慨,雖然不再坐船過河,時不時還會到渡口來看看。

而我作為一個奔六的人,除了有那麼一丁點的傷感倒還是很樂觀,因為我總是相信歷史總是向前發展的,生活總會是越來越美好的,尤為當今時代,優勝劣汰是正常

就在離渡口不到500米的地方,由宜昌交運集團修建的一座現代化的旅遊港埠碼頭已經投入運營,為觀光旅遊「兩壩一峽」豪華遊輪提供服務支撐,我想這一個大的渡口將會讓黃牛岩下的這個江邊小鎮一定會實現他們「靠壩興鎮,旅遊富鎮」的目標[1]

作者簡介

呂孝春,宜昌夷陵人,宜昌市作協會員,現任夷陵區作協副主席。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