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巴戰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以巴戰爭
2023年10月7日,巴勒斯坦伊斯蘭教、政治、軍事混合組織哈瑪斯朝以色列發射飛彈,多名武裝分子闖入以色列擄走多名人質及濫殺無辜;以色列也不甘示弱回擊,雙方激烈駁火,引發全世界關注。 [1] [2]
目录
歷史
到底是誰先定居在這塊聖地上,以色列人還是巴勒斯坦人?這個問題常常被提出來,但很難找到明確的答案。其實這樣的提問根本就錯了。早在「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的詞彙出現在文字之前,這塊土地已經有人類居住。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兩個族群的共同始祖所留下的遺跡,許多相關資訊也不明確。[3]
但是我們能夠肯定的是,以色列人的語言(希伯來語)和巴勒斯坦人的語言(阿拉伯語)是有共同的來源。
1915年,第一次世戰中,在邱吉爾的主導下,英法軍隊對鄂圖曼帝國發動了加里波利之戰,遭遇慘敗。隨後英國軍官阿拉伯的勞倫斯組織當地以貝都因人部落為主的軍事力量與鄂圖曼帝國作戰,有效削弱了鄂圖曼帝國的勢力。
1916年,海珊接受了英國的條件,策動了對鄂圖曼帝國的抗爭。英國間諜阿拉伯的勞倫斯,大力協助海珊的叛變計畫。勞倫斯之前在敘利亞進行考古工作,因為熟悉阿拉伯語而很快贏得當地人的信任。海珊.本.阿里其實最後沒有拿下英國人原先答應的大餅,但是他還是誇口封自己是「阿拉伯之王」;西方國家最後只將今天位於沙烏地阿拉伯境內漢志地區(Hejaz)給予海珊.本.阿里。[4]
1918年,一戰結束後,鄂圖曼帝國完全退出此地區並於1923年瓦解,而阿拉伯部落之間紛爭不斷,最後默認由英國占領。[5]
1920年,國際聯盟委託英國管轄巴勒斯坦地區,包含今約旦、以巴地區。
1922年英國將託管地劃分為兩部分:約旦河東部(現約旦)由哈希姆家族實際管理,約旦河西部由英國控制,此時這些地區猶太人占總人口的11%,與阿拉伯人和平混居。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猶太人掀起了第三和第四次回歸浪潮。
1933年,納粹黨在德國執政,掀起第五次猶太人回歸浪潮。1933年初到1935年底估計有十三萬猶太人遷入巴勒斯坦。當時納粹已經在德國掌權,對許多人而言,遷移可是攸關生死的大事。巴勒斯坦會成為猶太難民喜愛移民的目的地原因有二:其一是巴勒斯坦是創立猶太自治國的地點,讓反猶的攻擊成為歷史,不再發生;其二是許多國家的法律修改變為更加嚴苛,讓難民更不容易遷移進來。
阿拉伯抗爭的開始
1936年,阿拉伯高等委員會(Arab Higher Committee)要求終止接受移民進入巴勒斯坦,也停止土地交易,也號召巴勒斯坦人加入全面罷工。這是阿拉伯抗爭的開始。
1940年,猶太人已占當地居民總數的30%。隨著猶太居民比重從1922年的11%增漲至1940年的30%,猶太人與阿拉伯人之間的關係也日趨緊張。
英國頒布了白皮書
1939年,英國頒布了一份白皮書,規定1939年後的5年內猶太人可再移民75,000人,此後不再接受猶太移民。許多猶太人和錫安主義者視這份白皮書為對猶太人的背叛,並且認為那違背了《貝爾福宣言》。阿拉伯人也並沒有就此平息,他們希望完全停止猶太人的移民。
1941年11月28日,巴勒斯坦民族主義者、宗教領袖阿明·侯賽尼與希特勒進行會談,受到二戰中的猶太人大屠殺影響,進一步推動了猶太人的回歸,猶太人復國的理念也越來越強烈。
1944至1948年之間,約20萬猶太人通過各種途徑輾轉來到巴勒斯坦地區。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巴勒斯坦地區已經有60萬猶太居民。占當地總人口約1/3。
1948-1993以阿戰爭
在以色列建國之後,埃及、伊拉克、約旦、敘利亞、以及黎巴嫩等阿拉伯聯軍向以色列宣戰,開始了以色列獨立戰爭。
北邊的敘利亞、黎巴嫩和伊拉克軍隊都在接近邊界的地方被阻擋下來,來自東方的約旦軍隊則攻下耶路撒冷的東部,並且對城市的西部展開攻擊。不過,猶太人的民兵部隊成功的阻擋了約旦軍隊,而地下的國民軍組織部隊伊爾貢也阻止了來自南方的埃及軍隊。從6月開始,聯合國宣佈了一個月的停火令,在這段期間裡以色列國防軍正式成立。
1949年,雙方達成一則停火協議並劃清暫時的邊界,這條邊界線稱為「綠線」。劃定的綠線則變成以色列管轄國內領土和佔領區域的行政分界線。以色列在約旦河的西方獲得了額外的23.5%的管轄領域,約旦則佔有以色列南部一塊山地區域和撒馬利亞,後來那裡稱為西岸地區。埃及在沿海地區佔有一小塊的土地,後則稱加薩走廊。
大量的阿拉伯人口在戰爭中逃離新成立的猶太人國家,阿拉伯人將此次流亡稱為「大災難」,估計有400,000至900,000名阿拉伯人流亡,後來稱為巴勒斯坦難民,聯合國估計有711,000人。戰爭結束後,以色列不許這些巴勒斯坦難民重返家園。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之間未解決的衝突、以及巴勒斯坦難民的問題一直持續至今。隨著1948年的戰爭,西岸地區和加薩走廊的猶太人口開始遷入以色列,大量來自阿拉伯國家的猶太人移民使得以色列的人口遽增了兩倍。在接下來幾年裡將近850,000名瑟法底猶太人從阿拉伯國家逃離或遭驅逐,其中約有600,000人遷移至以色列。該地區猶太人口在以色列建國一年多後翻倍,由此開始超過阿拉伯人口。
1956年,以色列和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再次緊繃。埃及在1956年將英法控制的蘇伊士運河收歸國有,引發以色列、英國和法國不滿。以色列秘密地與英法兩國結盟,對埃及宣戰。在蘇伊士運河危機後,英法以三國的行動遭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指責。作為三國盟友的美國也不滿這次秘密行動,他們將英法的侵略看作是殖民主義的再次體現。英法以三個國家遭到聯合國的譴責,以色列被迫從西奈半島撤軍。
1967年5月,敘利亞、約旦、埃及透露了開戰的可能,埃及驅逐了在加薩走廊的聯合國維和部隊,並且封鎖了以色列戰略要地的堤藍海峽,接著又在以色列邊界部署大量的戰車和戰機。以色列於是在6月5日對埃及展開攻勢,擊敗了所有阿拉伯的軍隊,並且在空軍戰場上獲得完全的勝利。此次戰爭被稱為第三次以阿戰爭。以色列一口氣奪下了整個西岸地區、加薩走廊、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6]
簽署和平協議
1973年10月6日,正值猶太教的贖罪日當天,埃及和敘利亞等阿拉伯聯軍對以色列發起突襲攻勢,分別攻擊六年前六日戰爭中被以色列佔領的西奈半島和戈蘭高地。巴勒斯坦也派出部隊支援阿拉伯聯軍,是為第四次以阿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蘇聯支持阿拉伯,美國支持以色列。隨著美軍向以色列提供衛星偵察結果,主導制定戰略,並緊急調遣美國空軍F-4鬼怪式多用途戰機,在塗改軍徽後,由美國飛行員從美國本土起飛,經多次加油飛至以色列,作為以色列空軍直接參戰,埃及和敘利亞最終仍被以色列擊退。[戰後的幾年局勢變得較為平靜,以色列和埃及終得簽署和平協議。為了報復美國支援以色列,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OAPEC)、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裡的阿拉伯國家,由沙烏地阿拉伯領導,在10月17日決定每個月減低石油產量5%,並威脅徹底禁運。然而美國總統尼克森還是在10月18日向美國國會請求提供了以色列$22億元的軍火。利比亞立即宣布對美國實行石油禁運。由此又導致第一次石油危機,直至1978年,在美國斡旋下簽訂《戴維營協議》,以色列將西奈半島還給埃及,「石油危機」得以緩解。
在1982年,以色列在其駐英國大使被巴勒斯坦槍手槍擊重傷後,出動陸海空軍100,000多名部隊,對黎巴嫩境內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和敘利亞軍隊發動了大規模的進攻,幾天時間就占領了黎巴嫩的南半部,並捲入自從1975年以來一直進行的黎巴嫩內戰。以色列的開戰理由為保護以色列在北方的殖民區,當時殖民區經常受到來自黎巴嫩的恐怖攻擊。在建立了四十公里的障礙區後,以色列國防軍繼續前進,甚至攻下了首都貝魯特。以色列軍隊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逐出了黎巴嫩,迫使巴解轉移基地至突尼西亞。是為黎巴嫩戰爭。
1986年,以色列撤出了大部分在黎巴嫩的軍隊,邊界的緩衝地帶一直被維持著。
2000年,以色列進行單方面的撤軍。
2000-2023恐怖攻擊事件
經批准的約旦河西岸隔離牆路線
2005年5月,在談判破裂後,巴勒斯坦開始了第二次的暴動,稱為阿克薩群眾起義,暴動開始的時間就發生在以色列反對派領袖-艾里爾·夏隆訪問耶路撒冷聖殿山之後不久。協商的失敗以及新暴動的爆發使得許多以色列人對巴拉克政府感到失望,並且也使和平協議的支持度大減。
2001年2月,艾里爾·夏隆成為了新的總理,右翼聯合黨在不到兩年後重新主政,稍後又在2003年的選舉中當選了連任。
2005年,夏隆開始從加薩走廊進行單邊的撤軍,在當年8月至9月間實行完成。以色列開始在西岸地區建立了圍牆,目的是為了保護以色列免遭武裝巴勒斯坦團體的攻擊。為了建立長達681公里的圍牆,接近圍牆的緩衝地區也連帶的減少了9.5%的西岸地區面積,使得巴勒斯坦居民的經濟狀況遭遇困難。圍牆的建立遭致了國際間的許多批評,也遭到一些以色列極左派的批評,不過,圍牆的確有效的減少了對以色列平民的恐怖攻擊事件。
2006年6月25日凌晨,8名巴武裝人員通過地下通道潛入位於加薩走廊南部附近的以軍哨所,向坦克和碉堡發射火箭彈,並炸毀一輛裝甲車。以軍發言人證實,2名士兵被炸身亡,4名士兵受傷。遭綁架的以軍士兵是19歲的吉拉德·沙利特。當晚,以色列內閣舉行特別會議,決定同意國防軍著手營救這名士兵。以色列對此展開了夏雨行動,大量轟炸哈瑪斯目標以及其他橋梁、道路、以及發電站。以色列也派軍佔領此地區。
2008年12月19日,哈馬斯與以色列簽署的停火協議到期,哈馬斯向以色列境內發射大約百枚火箭彈和迫擊彈,以色列藉此發動反擊,從12月27日開始對加薩走廊實行空中軍事攻擊。2009年1月3日,以軍開始發動地面進攻。
2018年5月14日,美國駐以色列耶路撒冷大使館開幕,正值以色列的獨立日,亦是巴勒斯坦「災難節」的前一日。加薩走廊爆發新一輪示威反對美國和以色列,批評兩國認定耶路撒冷為以色列的首都,侵佔巴勒斯坦的主權。其後以色列警方開槍鎮壓示威,超過50人死亡、至少2,000人受傷。巴勒斯坦人稱之為「大屠殺」,外界相信此次示威為近年以巴衝突中最血腥的一日。多國批評以色列的行動,其中土耳其更加驅逐外交官,以色列則以對方不尊重外交禮儀為由,驅逐土耳其外交官。而美國則支持以色列,指責哈馬斯挑起衝突。[7]
白宮副發言人夏哈(Raj Shah)表示,加沙地帶這些悲慘的死亡責任完全在於哈馬斯。夏哈表示,哈馬斯伊斯蘭運動發起的毫不負責的行為致使這些人死亡。[8]
2021年5月7日,由於以色列最高法院準備審理驅逐東耶路撒冷謝赫傑拉區巴勒斯坦人出住處一案,加之以色列警方以防疫為理由,限制巴勒斯坦民衆齋月期間前往聖殿山祈禱,引爆大規模衝突,以色列部隊衝入阿克薩清真寺導致衝突升級。11日哈馬斯向以色列中部城市特拉維夫發射火箭彈,以色列隨即在迦薩轟炸展開還擊。
2022年8月5日,以色列國防軍以「破曉行動」的名義向加薩走廊的武裝分子和基礎設施發動空襲。
2023年1月26日,以色列軍方在傑寧市與巴勒斯坦武裝分子發生衝突,導致至少9名巴勒斯坦人死亡、20人受傷,9名死者中包括1名年長婦女和8名男性。這起衝突成為傑寧鎮20年來,死傷最嚴重的一次。巴勒斯坦總統馬哈茂德·阿巴斯宣布為遇難者哀悼三天。同時巴方決定中斷與以方的安全協調。巴勒斯坦武裝人員同時從加薩走廊向以色列發射兩枚火箭彈。1月27日,以軍表示兩枚火箭彈已被防空系統攔截。
2023年2月22日晚,以色列軍隊對納布盧斯發動突襲,造成11人死亡。2月底,約旦河西岸北部城鎮胡瓦拉有兩名以色列人遭巴勒斯坦人槍殺,引發住在附近猶太定居點的以色列人不滿。大批以色列人襲擊巴勒斯坦人的房屋,有多間房屋和十多架汽車被人放火。襲擊中有一名巴勒斯坦男子中槍身亡,4人嚴重受傷,近一百人吸入催淚氣體接受治理。同時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官員在約旦會談,承諾採取措施以緩解不斷升級的暴力衝突。同時以色列承諾在未來4個月停止討論建立任何新的定居點,並在未來6個月停止批准任何新的定居點。
2023年3月7日,以軍進入約旦河西岸傑寧難民營搜捕,期間與巴勒斯坦人發生衝突,導致6名巴勒斯坦人被以軍擊斃,另有26名巴勒斯坦人受傷。3月9日,有3名巴勒斯坦人在傑寧被以色列軍人打死。4月6日,以色列軍隊對加薩走廊發動空襲。
2023年5月9日凌晨起,以色列國防軍出動戰機空襲對加薩走廊發動多輪空襲,截至5月11日,襲擊已造成30人死亡,76人受傷。死者中包括傑哈德的3名領導人。以色列方面遭到火箭彈襲擊,造成至少1人死亡。5月12日下午,以色列國防軍對加薩走廊中部一處公寓發動空襲,造成包括一名傑哈德高級成員在內的多人死亡。[38]5月13日,傑哈德同以色列達成停火協議。5月22日,巴勒斯坦衛生部表示,以色列軍隊在納布盧斯打死3名巴勒斯坦人。
2023年6月19日,以色列突襲傑寧難民營,打死了包括一名兒童在內的5名巴勒斯坦人,另有691人受傷,其中包括7名以色列士兵。另外這也是以色列20年年來首次動用飛機轟炸約旦河西岸目標。
2023年6月20日,兩名巴勒斯坦哈馬斯武裝人員在約旦河西岸的一處猶太人定居點開槍,造成4名以色列人死亡,另有4人受傷。兩名襲擊者被以軍開槍打死。之後以色列國防軍宣布向約旦河西岸增派兵力。同時大批猶太定居者攻擊了位於約旦河西岸的多個巴勒斯坦城鎮,衝突導致至少有30多名巴勒斯坦人受傷。
2023年6月21日,以色列軍方使用無人機對傑寧一輛汽車發動空襲,造成3名巴勒斯坦人死亡。這是以軍2005年以來,首次在西岸地區利用無人機實施暗殺行動。
2023年7月3日,以色列軍隊對傑寧難民營發起突襲,導致至少12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40人受傷。巴勒斯坦總統阿巴斯宣佈中斷與以方的聯繫和安全協調。7月4日,特拉維夫北部一街區發生一起駕車襲擊事件,造成7人受傷。襲擊者被開槍打死。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發表聲明確認襲擊者為該組織成員,稱襲擊目的是為報復以色列正在傑寧進行的大規模軍事行動。加薩走廊有人朝以色列發射火箭彈。以色列戰鬥機隨即朝加薩走廊北部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的一處地點以及迦薩城以西的另一處地點發射導彈。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無解悲劇
以色列為了「保護人民,不擇手段」,哈瑪斯為了「奪回領土,不擇手段」,這是一個永遠解不開的糾結,也是全世界的巨大悲劇。[9]
2023年10月7日(第四次以阿戰爭五十周年紀念日),巴勒斯坦武裝組織哈馬斯由加薩走廊發動代號「阿克薩洪水」的軍事行動,發射逾5,000枚火箭彈襲擊以色列並派員進入其南部領土。並俘虜了多名以色列國防軍將領,以色列國防軍隨後向對方空襲予以還擊,並發出「戰爭狀態警報」。目前,以色列總理納坦雅胡敦促以色列人離開迦薩,10月9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加蘭特表示已下令全面包圍加薩走廊,目前衝突已造成巴方包括迦薩和約旦河西岸兩地共508人死亡,超2800人受傷。此前,以色列公共廣播公司等多家以色列媒體8日晚報導,衝突已致700多名以色列人死亡。[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