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第二行为空间的互联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作为第二行为空间的互联网》,[以] Aharon,Kellerman 著,马伟明 编,梁明,何智勇 译,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82年10月,是工业和信息化部直属的科技与教育出版社,每年出版新书2400余种,音像和电子出版物400余种,期刊8种,出版物内容涵盖了信息科技的各个专业分支以及工业技术、经济管理、大众生活、少儿科普[1]等领域,综合出版能力位居全国出版行业前列[2]。
内容简介
互联网技术作为近些年信息与通信技术领域非常重要的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互联网空间成了人类的一个新的行为空间。
《作为第二行为空间的互联网》深刻讨论了互联网作为人类第二行为空间的概念和理论支撑,研究了互联网空间与现实空间的集成方式,探讨了人类需求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以及对个人行为所带来的改变。
《作为第二行为空间的互联网》有助于部队官兵掌握互联网知识、了解互联网特点、增强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同时,也适合关注社会学、传媒学、互联网服务的读者阅读。
目录
第一部分 互联网作为行为空间的平台
第1章 概述
1.1 开篇背景
1.2 本书目标和结构
1.3 赛博空间:本质、分类和认识
1.4 比较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
1.5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之间的实用性关系
1.6 互联网的历史和特征
1.7 移动通信技术
1.8 互联网的听觉地理
1.9 “行为空间”与互联网
1.10 总结
第2章 关于互联网作为第二行为空间的理论观点
2.1 社会空间属性
2.2 社会空间体验
2.3 虚拟行为空间出现的社会推动力
2.4 时间地理和虚拟行为空间
2.5 虚拟社会行为空间的构建模块
2.6 总结
第3章 操作互联网
3.1 互联网在哪里
3.2 互联网操作软件
3.3 智能手机的操作系统
3.4 互联网服务供应商
3.5 互联网使用的国际差异
3.6 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差异
3.7 总结
第二部分 人类需求与互联网
第4章 人类基本需求及供给
4.1 基本需求和空间的概述
4.2 人类需求
4.3 现实和虚拟空间的人类基本需求
4.4 现实和虚拟行为空间的补充关系
4.5 现实和虚拟行为空间的竞争
4.6 现实空间被虚拟空间替代
4.7 现实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合并
4.8 从现实空间向虚拟空间逃离
4.9 独占:互联网的人类新奇行为
4.10 空间作为人类需求
4.11 总结
第5章 好奇心及满足感
5.1 好奇心的本质
5.2 空间和地点作为好奇心的触发器
5.3 空间作为好奇心的目标
5.4 满足好奇心的空间方法
5.5 认知好奇心的趋势和满足感
5.6 广泛评估当前认知好奇心的满足感
5.7 好奇心空间维度的一般框架
5.8 总结
第6章 个人身份
6.1 个人身份的本质
……
第三部分 互联网作为个人的行为空间
附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 ↑ 100部科普经典名著,豆瓣,2018-04-26
- ↑ 关于我们,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