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儿时玩在诗意里(陈响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儿时玩在诗意里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儿时玩在诗意里》中国当代作家江继祥的散文。

作品欣赏

儿时玩在诗意里

我们小时候,没有“乐高”“奥特曼”“变形金刚”之类的玩具。同时,也没有奥赛的烦恼,没有补习班的无奈,没有幼升小、小升初、初升高的压力,更没有名校自招的那些担忧。在我的记忆里,儿时就是一种自然的玩耍,象是生活在古时候的诗里一样,那种感觉快乐而幸福。现在仔细回想,相对于现在的儿童“六一”过节,我们的儿童时代仿佛是天天在过节。

古时称放风筝为放纸鸢。明代书画家徐渭笔下描绘过这样一幅画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细柳如丝,燕语如歌,满天飞舞的纸鸢就像被囚禁了一冬的心情迫不及待放飞在晴空,便高高低低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狂放不羁似一幅五光十色的水彩悬挂在天地间。对于国人来说,我们用什么来衬托这无限春光?莫过于风筝了。

柳条搓线絮搓棉,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辈上春天。

看到它,仿佛就看到我们那个时候的春天,在活活泼泼地朝我们走来。亦如清代诗人高鼎《村居》所描写的那样: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放学之后玩放风筝,是我们小时候众多“土游戏”中的一种。现在城里的几个娃娃能天天玩风筝?玩个纸飞机,就算奢侈了吧。还有可能挨骂,作业还没有做完,光想到玩。

但真正对风筝的理解,是长大之后才慢慢知道,这里面有很多的学问。风筝一开始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的。最初出现与军事密不可分,古人利用风筝进行测距、传讯、侦察。传说公元202年,汉王刘邦率大军进攻楚霸王项羽,在垓下把楚军重重包围,韩信为了瓦解项羽部下的军心,在风筝上系上小竹笛,夜晚放飞到楚营上空,竹笛迎风作响,汉军配合笛声高唱楚歌,项羽士兵听到熟悉的旋律,思乡之情顿起,士气低落,终不敌汉军而败。

经过千余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逐渐完善起来的工艺设计,使风筝的扎制技术日臻精巧,成为娱乐用品。唐代诗人高骈在《风筝》诗中写道:“夜静弦声响碧空,宫商信任往来风。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当时放风筝不仅装有弦或笛,有时还把明亮豪华的灯笼带到夜空,犹如“花雨阵洒仙凡路,红灯遥映碧宵空”。南宋大诗人陆游以拟人的笔法描写纸鸢:“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生动地刻画了纸鸢的姿态,令人想见那放鸢的孩子是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多么欢乐。明代时,民间放风筝的活动就很普遍。明代诗人徐渭简直是个风筝迷,他写了《风鸢图诗》25首,其“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春风自古无凭据,一伍骑夫弄笛儿。”便是当时放风筝热闹情景的真实写照。

清代的风筝制作和放飞更为盛行,人们争相娱乐。一位诗人的《北京竹枝词》写道:“风鸢放出万人看,千丈麻绳系竹竿。天下太平新样巧,一行飞上碧云端。”扬州郑板桥《怀潍县》诗吟道:“纸花如雪满天飞,娇女秋千打四围。五色罗裙风摆动,好将蝴蝶斗春归。”北方万人观赏,南方风筝如雪,南北相映,蔚为壮观。清末画家吴友如的题画诗云:“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风筝特征和神采展示得有声有色,洋溢着乐观向上的情绪。曹雪芹在《红楼梦》中,以断线风筝为谜底更有情趣:“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读来耐人寻味。

如今,风筝这一古老的中国民间艺术品,越发具有现代魅力,放风筝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活动。潍坊、北京、南通先后多次举行国际风筝会,云集了国内众多的风筝高手,吸引了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国朋友参加风筝表演和比赛。小小的风筝已经超越国界、种族、语言成为沟通人们情感和友谊的纽带。

如今,无论是城市广场,还是乡村田畈,适合放飞风筝的地方很多,天空也更加广袤、湛蓝,只要你肯放飞,不管是孩童,还是成年人,一定会收获快乐与希望。

[1]

作者简介

江继祥,笔名大江东去、江影沉香、江晚莫愁;网络诗人,发表诗歌七百多首,擅长写旧体诗;业余作家,发表散文、短篇小说等四十余篇,有一部长篇小说发表;高级工程师,在国家和省级期刊发表论文三十多篇。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