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古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元古界 |
中文名: 元古界 外文名: the Proterozoic Erathem 定 义: 元古代形成的地层 性 质: 年代地层单位 符 号: Pt 应用学科: 地层学 |
元古界(the Proterozoic Erathem)是指元古代形成的地层,属年代地层单位,符号Pt。[1]
简介
元古界(the Proterozoic Erathem)是指元古代形成的地层,包括了下元古界、中元古界、上元古界。
下元古界岩石已经变质并构成地台区古老基底的主体,中、上元古界未变质或仅轻微变质,但它们与组成地台真正盖层的震旦系和古生界仍有明显不同,因此,中、上元古界称为副盖层。
下元古界
中国的下元古界包括的时限为自2500-2600Ma至1850Ma。可将其进一步细分为下部的五台群和上部的滹沱群,其间被大致为2200-2300Ma的明显角度不整合面所隔开。
五台群
五台群主要分布在山西省五台山地区,西起原平,东至灵丘,呈北东东向展布。此外,在滹沱河北岸恒山的南坡、河北阜平的北部亦有分布。
滹沱群
滹沱群分布面积较小,多见于中国山西五台山及吕梁山一带。本群厚度较大,可分为三部分:下部自下而上为变质含金砾岩、石英岩和石英岩夹千枚岩;中部以千枚岩、板岩为主,夹石英岩、大理岩和轻微变质的中基性火山岩;上部以富含裸枝叠层石的白云质大理岩为主,夹少量千枚岩。
中元古界
中元古界有双桥山群、张村群、田里岩组和宜丰岩组。
双桥山群
分布于赣北九岭山、鄣公山广大地区,岩性主要为变余碎屑岩、沉凝灰岩 和板岩、千枚岩,夹变安山岩、细碧岩—角斑岩。由下而上分为障公山组、横涌组、计林 组、利安组和新民组。
张村群
分布于怀玉山地区,岩性为条纹条带状变余粉砂岩、细砂 岩、板岩,夹变基性熔岩、变细碧岩,有时含变质蛇纹岩,下部具砾岩。分为韩源岩组和榔树底岩组。
田里岩组
分布于上饶县田里和广丰县翁家岭之北,岩性为云母片岩夹少 量碳酸盐岩、古火山岩。
宜丰岩组
分布于九岭山南麓,岩性为片岩夹变细碧岩、变辉绿岩、变石英角斑岩。
上元古界
上元古界生物沉积大量出现,并可根据迭层石和微古植物划分对比地层。元古界顶部的冰碛建造广泛分布于各大陆,是区域间对比的良好标志。元古界中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原生沉积铜矿、碳酸盐型稀土矿以及硼、磷、菱镁矿、滑石等矿床。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