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堡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八堡圳 |
---|
|
八堡圳,或稱八保圳,位於臺灣的彰化縣,最早建於1709年,1719年完工,是臺灣最早開鑿的水圳,也是至今臺灣最古老的埤圳之一。由於該圳是由施世榜籌款所建,故原名「施厝圳」,又因取濁水溪之水灌溉八堡農田,所以也叫做「濁水圳」,但常被稱為「八堡圳」。
一般將八堡圳與臺南通垺圳和新竹隆恩圳,一起並稱為「臺灣三大古老埤圳」。
歷史
所謂「堡」,清治時期原稱之為「保」,乃當時的自治單位,用以輔助地方政務(州、縣、廳)。數個村落(稱為「庄」)為一堡。八保圳即因灌溉八保得名,包括:東螺東堡、東螺西堡、武東堡、武西堡、燕霧上堡、燕霧下堡、線東堡、馬芝堡。日治時期保、堡固一稱為「堡」,故八保圳改稱「八堡圳」迄今。而昔日八堡,大致為今彰化縣北部與中部的大部分。
八堡圳開鑿初期,引水入圳屢遭失敗。相傳後來有一位老翁來見施世榜,給予水利圖說;施世榜照其方法重行開鑿,並以「土工法」施工後,果然成功。圳成之後,老翁拒絕受酬,並不示姓名,只自稱「林先生」;後人仰其恩德,在二水圳頭建林先生廟以資紀念。
紀念
二水鄉每年舉辦的「跑水節」就是紀念林先生、施世榜、黃仕卿這三位建立八堡圳的有功人士。
- 施世榜(1671年10月25日-1743年1月2日),字長齡,清代台灣重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開創者。
- 林先生有「台灣大禹」之尊稱,與八堡圳同留台灣水利史。
引水源頭
過去只在濁水溪邊的「香圓腳水門」引入水源,經引水道至「八堡圳取入口制排水門」,在集集攔河堰興建後,改由濁水溪集集攔河堰北端進水口取水,經新的引水道至新的「八堡圳制分水門」再入原水道。[1][2]
今入八堡圳後分八堡一圳幹線長33公里,有支線14條、分線24條;八堡二圳幹線長29公里,有支線17條、分線19條。[3]
影片
參考文獻
- ↑ 顏宏駿. 〈中部〉八堡圳源頭塌堤 二期稻等嘸水. 自由時報.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 ↑ 村中好堡團隊. 八堡圳水圳:利用簡介. 彰化縣大村國中. [2015-07-2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7-23).
- ↑ 張炎銘. 八堡圳改善完成及跑水節. 水利署電子報 (經濟部水利署). 2014-10-10, 91 [2019-04-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