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施世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原圖鏈接施世榜
施世榜
國家
文標
澹亭[1]
氏族 潯海施氏
出生 清康熙十年十月廿五
(1671年11月26日)[2]:83頁[1]
逝世 清乾隆八年正月初二
(1743年1月27日)

施世榜(1671年11月26日-1743年1月27日),文標澹亭,為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安平(今日晉江市安海鎮)人,祖籍河南固始,後隨父親施啟秉來臺在臺灣鳳山縣落籍,為鳳山縣拔貢[2]:23

臺灣重大水利工程——八堡圳的創建者[3]。他是施琅的族侄,其父施啟秉與施琅同為潯海施氏十六世,乃第七世祖之後代,而施琅為三房之後,施啟秉為二房之後[2]:9

施世榜除開鑿八堡圳外,還在臺灣府城大南門外捐建敬聖樓[註 1]、捐學田給海東書院[註 2]、建恩赦橋[註 3],於晉江修文廟[註 4]安平橋[註 5],亦修建了鳳山縣文廟[註 6][1][2]:133

此外施世榜也先後在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與雍正四年(1726年)重修泉安龍山寺與捐地擴建天上聖母宮(今鹿港天后宮),並捐獻銀元五十元以整修潯海施氏大宗祠[2]:137。他在林先生廟鹿港天后宮右廂供有其祿位[2]:83

《彰化縣志》載說他「性嗜古,善楷書」,其詩作有幾首收入方志之中[2]:139

生平

施世榜與父親施啟秉約在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時來臺,最初居住鳳山,並在臺灣府城置有門第,此外施家在鳳山縣下淡水西港東上里置有田產,於鳳山縣經營蔗糖業與白米業,而後在康熙三十六年時(1697年)成為鳳山縣拔貢生[2]:23、24

其父施啟秉約在康熙四十年(1701年)左右曾招募人手到半線開墾[2]:67,後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施啟秉去世,開墾事業由其長子施世榜接手,墾號為施長齡,同年開始於東螺保興建八堡圳[註 7][2]:264,於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完工。

但水圳完工之初運轉並不順利,後得一位林先生指點[註 8],才使水圳順利運轉,後人感念其功德,遂建「林先生廟」以祭祀[註 9]

而在這之後,施世榜設有圳長、埤甲、埤匠、巡圳等職來管理水圳事務[2]:90,並將田園分給八子三弟,並沿圳設十二租館(海口水尾四館,水頭八館)來管理收租與圳務[2]:97、98。而八堡圳灌溉一萬一千餘甲的田地中,施家擁地約有五千多甲,租穀收入約有45000石[2]:106、265

而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時,施世榜又築有福馬圳(惡馬圳)[2]:265

施世榜
漢字 施世榜
白話字 Si Sè-póng
臺羅拼音 Si Sè-póng
漢字 澹亭
白話字 Tâm-têng
臺羅拼音 Tâm-tîng
表字
漢字 文標
白話字 Bûn-piau
臺羅拼音 Bûn-piau

康熙六十年(1721年)爆發朱一貴事件時,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任命剛好人在晉江安海的施世榜為參軍事,與其三弟施世黻於該年六月隨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南澳鎮總兵藍廷珍來臺處理,而之後施世榜又自備行糧募集壯丁前往瑯嶠(今恆春)搜捕劉國基、顏廷、張賽、李法、蔡承祖等參與起事人士,而後又與游擊林秀前往阿猿林(今高雄大樹區)繼續搜捕,此外他也召集難民兩千多人安撫復業。

由於上述事蹟,施世榜因而獲得「都司」一職,後來因為他有許多捐獻善行,授以壽寧教諭。乾隆初期(1737-1740年)時又因捐納獲兵馬司副指揮一職,不久告歸。[2]:118-125

他於乾隆八年(1743年)正月初二去世,卒年72歲。

妻兒

施世榜有娶過六房妻妾,三任妻子分別是出身福建泉安安平的黃氏(1676年-1704年)、福建泉安西垵的曾氏(1687年-1716年)與廈門的沈氏(1694年-1754年,閨名壽官,諡淑慈),而另外三名側室分別是王氏、李氏、許氏[2]:149。六位妻妾共為他生下九子[2]:150、258

姓名字號 生母 備註
施士安,名慶 黃氏
施士燝,名越 黃氏 過繼給施世榜二弟施世魁;雍正十一年(1733年)鳳山縣歲貢生,曾任興化訓導[2]:175
施士晟,名秦 黃氏 譜名慎齊,字伯涵(1701年-雍正年間),無子,由施士安次子施國義過繼[2]:175
施士齡,名妙 曾氏 又一說生母為黃氏
施士膺,名老 曾氏 又一說作「士鷹」
施士諒 王氏 又一說作「士量」;譜名誠齊,字伯友(1717年-1745年),娶妻陳氏、王氏[2]:176
施士齊 沈氏 又一說作「士舉」、生母為王氏
施士姜 李氏 又一說作「士薑」
施士範 許氏 又一說作「士盛」;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鳳山附生,捐得例貢[2]:176

註釋

  1. 雍正四年(1726年)建,為惜字亭的一種[2]:129
  2. 乾隆五年(1740年),可能是施世榜以長子施士安之名或由施士安自己捐田千畝給海東書院[2]:131
  3. 雍正年間所建,位在臺灣府城西定坊媽祖樓街,可能與後來的寅舍橋是同一座[2]:134
  4. 可能是在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響應施琅五子施世騋倡捐重修縣學[2]:127
  5. 雍正五年(1727年)正月捐銀兩五十兩[2]:134
  6. 乾隆二年(1737年)倡修,另有說法倡修者是其長子[2]:132
  7. 初名施厝圳,八保圳之名最早出現在道光十六年(1836年)的《彰化縣志》中,書裡記載此名由來是「言彰邑十三保半,此水已灌八保也」[2]:70
  8. 林先生身世不詳,但在清末吳德功的《瑞桃齋文稿》則寫說林先生名大喜[1]。林先生對於八堡圳的指點,主要是在圳頭擇址、水圳路線、堰堤工程上,林先生將圳頭選在今二水鄉的鼻子頭,並據《瑞桃齋文稿》所載,他利用無月的黑夜以一長串的燈來得知沿途地勢高低,以決定要剷平高處或架設水梘[2]:76、78,此外林先生並引入「笱」(壩籠,外形如倒轉魚罩,竹木編成,內裝石頭)來建造堰堤[2]:80、81
  9. 該廟主祀林先生神位,並配祀開圳有功的施世榜、黃仕卿祿位。[4][3]

參考資料

  1. 1.0 1.1 1.2 1.3 林文龍 (1998年1月). 《台灣中部的人文》. 臺北市: 常民文化. pp. 20-27頁. ISBN 957-8491-16-6.
  2.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黃富三 (2006年). 《臺灣水田化運動先驅施世榜家族史》. 南投市中興新村: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ISBN978-986-00-8146-6.
  3. 3.0 3.1 《台灣人的台灣史》,八堡圳(施厝圳),台灣海外網
  4. 連橫,《台灣通史》,卷三十一 列傳三

對外連結

施世榜.台灣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