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养生的尴尬(孙骏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养生的尴尬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养生的尴尬》中国当代作家孙骏毅的散文。

作品欣赏

养生的尴尬

多吃绿豆。

多吃生姜

多吃生蕃茄

多吃虫草泡的药酒。

多吃。。。。。。

人到落霞黄昏,耳边多了不少养生的规劝,都是好意,吃一点肯定有营养,多吃却未必有益。

上海一家出版社曾让我审读《不生病的智慧》,其实我更乐意读到“生病的智慧”,不过这样的书未必有人会出钱去买,谁愿意生病呢?殊不知人吃五谷杂粮,未免头疼脑热,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那是极为正常的生理规律啊。

一个健康的肌体并非是不生病,而是不生或少生要命的病。活过半个世纪了,企图一点毛病没有本身就是一种不切实际的企图,比如树高十丈,树龄半白,树身上没一个斑疤是不正常的;生病就是一种肌体有毒物质的释放,一年到头忙忙碌碌,躯体被灵魂拖着劳累,它总要叫几声吧,方法就是让你生病,强迫你放慢脚步。

生病其实是肌体最了不起的智慧,这是它向灵魂示警的一种特殊方式。任何强健的肌体都不可能只有“无病”而没有“病”,要紧的是正确认识“病”源“病”因,对症下药,切不可讳疾忌医,宣称自己诸事大吉“无病”,更不可拿“病”当旗帜挥舞。

“病见”是病人应该守住的自我防护的底线,病得稀里糊涂是最可怕的。

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自己是心态。

知足常乐、苦中作乐、自得其乐、助人为乐,或许是最佳的养生之道。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活了86岁,早已越出了“人生七十古来稀”的范畴。他一生忧国忧民,所处环境并不佳,何以就能活出健康来呢?这恐怕与他的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崇尚自然,心系山水,归园田居,逍遥自在;虽然常常身处“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的逆境,但能保持“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超然和从容,自我调适心理;平日里以乡间素食为主。

唐代诗人白居易自诩“乐天”,堪称修身养性的楷模。他一生命运坎坷,青年时因家境贫困而长期流浪,步入仕途后又因得罪权贵而数度遭贬,但他始终都能保持淡泊名利与知足常乐的良好心态。他被贬杭州后,寄情灵山秀水,自得其乐、与民同乐,吟道:“闲心对定水,清静两无尘。手把青筇杖,头戴白纶巾。兴尽下山去,知我是何人。”

养生之道其实也是健康之道,并没有划一的标准,但大致可以归纳为“五心”:

一是静心。人生在世,要有“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的高雅境界。明《养生四要》一书中说得更为透彻:“心常清静则神安,神安则精神皆安,明此养生则寿,没世不殆。”

二是清心。夕阳无限好,毕竟近黄昏。所以,大可把世事看得淡一些,自己找乐,自得其乐。

三是宽心。历经坎坷的老年人,胸襟要像大海那样宽阔,能容下百川。即使遇到一些不顺心的事,也要达观对之,自我化解。

四是忍心。百事忍为上,能忍亦豪杰。容忍大度既可排除自己恶劣的心境,又能促进良好的家庭和人际关系,人也自然乐在其中。

五是用心。人老了不能光想着养尊处优。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多动脑筋,多些兴趣爱好,多读些净化心灵的书报,可愉悦心情。

这“五心”的要义就是心理健康。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是一个典型的心理疾患者,症状就是无缘无故地流泪,睡眠不好,茶饭不思,懒得和别人说话,然后就是很悲观、很沮丧,泪流满面,觉得人活得没有意义。她的心理疾患属遭遇型,寄居大观园,寄人篱下,跟薛宝钗一比,明显就自卑了。

宝钗跟她不一样,她有妈妈和哥哥,是“富二代”,她在家里如鱼得水,她可以脸如满月,心情很轻松的。

再跟史湘云一比,她也郁闷了。史湘云是老太太那边过来的,她在家里穷得要靠卖刺绣为生,但是她一旦进入大观园就可以上下周旋,嬉笑怒骂全部是她的市面。同样是孤苦伶仃,但是她和林黛玉一比,就是她没有像林黛玉的“官二代”和小资背景,虽然都是寄居在大观园里,但心态大不一样。林黛玉是理想主义者,很清高,“质本洁来还洁去”,但她偏生于浊世,“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度日如年,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一个人整天生活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面,不生病才怪!

健康的心态可以称之为“幸福感”。我们有幸福感吗,哪怕有一刻幸福感吗?要求不高,如果有那么一刻,完全放松,非常平和,这样的感觉就是我们的精神营养。放松、快乐、和谐,这样的时间越放越多,感到的幸福就越来越多,这就是稳定的心理状态、强大的心理能量、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态调适,更多的主动权就握在自己手里。困境并不可怕,压力并不可怕,失败并不可怕,贫困也并不可怕,我们拥有健康的心态,这就是精神上的富有。

学会“放下”。凡事有得必有失,有胜必有败,种瓜得豆,欲速不达,南辕北辙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要学会有所索取,有所放下;欲求不得,那就放下;非我所得,不去强求,那就放下;获取的时候有所放下的,那就放下。

学会“认输”。成功固然是人人乐意追求的目标,但失败也是常有的事。千里马还有失蹄时,上车还有下车时,花开还有花落时,常胜将军还有打败仗时,这就要求我们坦然承认失败,总结经验教训,争取下一次能赢。死不认错,文过饰非,其实也是一种心理障碍。

学会“倾诉”。向知心朋友倾诉你的感受,或把你的感受写成信向家人或朋友倾诉,一吐为快。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当你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或自我感觉有迈不过去的坎,与其苦思苦想,不如找朋友聊聊,寻求事情的解决办法。

有友从远方来,见我的模样不算太老,以为我一定很注意养生的。我说我不懂养生的,吃绿豆并非是为了养生,而是消暑喝一碗绿豆汤;吃生姜,那要到秋天菊黄蟹肥时;我的散文《冬虫夏草》获过奖,但我从来不买虫草来泡药酒喝。

友人说那你养生有什么秘诀呢?

我说我的秘诀就是凡事想开一点、放下一点、得过且过一点,最后走得快一点。

我把上医大一位很有名的医学教授抄给我的话复制于他:少烟多茶,少酒多水,少吃多嚼;少盐多醋,少肉多菜,少糖多果;少怒多笑,少烦多静,少衣多浴;少说多做,少要多给,少车多步;少停多动,少药多练。

然而,还是有不少中老年朋友孜孜以求“养生之道”,那儿来个什么“专家”,开什么“神药”的讲座,都会座无虚席。我听说有一位老年人迷上了某种“神药”,花了几万元,买回一大堆,一天三顿,顿顿不脱,结果吃得脸色发绿,心里发慌、脑子发晕了,到医院一查,“三高”一样不缺。于是,更加心慌,到处打探“养生之道”。一次,遇到我,愤愤然诉某“神药”是骗人的。我笑道,骗人者还会继续骗人,尴尬的故事还会继续尴尬,但你我要有个清醒的认识,吃什么药都不如心理健康。

谁都想活过百岁,活过百岁不是奢求,国际卫生组织预测人类的平均寿命是120岁,但我们中的绝大部分人是很难迈过百岁的坎,主因就是心理健康问题。奔忙于滚滚红尘,汲汲于名利之间,身累、心累,怎能保持一个平和心态?如此生活,又怎能不尴尬呢?

于是,转向吃补药,以为这是“养生之道”。殊不知任何药补都不如食补,吃得下,睡得稳,凡事想得开、放得下,这才是最好的养生之道。 [1]

作者简介

孙骏毅,江苏作协会员,苏州姑苏区作协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深宅蔷薇花》《黑白情调》。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