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養生的尷尬(孫駿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養生的尷尬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養生的尷尬》中國當代作家孫駿毅的散文。

作品欣賞

養生的尷尬

多吃綠豆。

多吃生薑

多吃生蕃茄

多吃蟲草泡的藥酒。

多吃。。。。。。

人到落霞黃昏,耳邊多了不少養生的規勸,都是好意,吃一點肯定有營養,多吃卻未必有益。

上海一家出版社曾讓我審讀《不生病的智慧》,其實我更樂意讀到「生病的智慧」,不過這樣的書未必有人會出錢去買,誰願意生病呢?殊不知人吃五穀雜糧,未免頭疼腦熱,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那是極為正常的生理規律啊。

一個健康的肌體並非是不生病,而是不生或少生要命的病。活過半個世紀了,企圖一點毛病沒有本身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企圖,比如樹高十丈,樹齡半白,樹身上沒一個斑疤是不正常的;生病就是一種肌體有毒物質的釋放,一年到頭忙忙碌碌,軀體被靈魂拖着勞累,它總要叫幾聲吧,方法就是讓你生病,強迫你放慢腳步。

生病其實是肌體最了不起的智慧,這是它向靈魂示警的一種特殊方式。任何強健的肌體都不可能只有「無病」而沒有「病」,要緊的是正確認識「病」源「病」因,對症下藥,切不可諱疾忌醫,宣稱自己諸事大吉「無病」,更不可拿「病」當旗幟揮舞。

「病見」是病人應該守住的自我防護的底線,病得稀里糊塗是最可怕的。

最好的醫生是自己,最好的自己是心態。

知足常樂、苦中作樂、自得其樂、助人為樂,或許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活了86歲,早已越出了「人生七十古來稀」的範疇。他一生憂國憂民,所處環境並不佳,何以就能活出健康來呢?這恐怕與他的生活習慣是分不開的:崇尚自然,心繫山水,歸園田居,逍遙自在;雖然常常身處「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的逆境,但能保持「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的超然和從容,自我調適心理;平日裡以鄉間素食為主。

唐代詩人白居易自詡「樂天」,堪稱修身養性的楷模。他一生命運坎坷,青年時因家境貧困而長期流浪,步入仕途後又因得罪權貴而數度遭貶,但他始終都能保持淡泊名利與知足常樂的良好心態。他被貶杭州後,寄情靈山秀水,自得其樂、與民同樂,吟道:「閒心對定水,清靜兩無塵。手把青筇杖,頭戴白綸巾。興盡下山去,知我是何人。」

養生之道其實也是健康之道,並沒有劃一的標準,但大致可以歸納為「五心」:

一是靜心。人生在世,要有「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的高雅境界。明《養生四要》一書中說得更為透徹:「心常清靜則神安,神安則精神皆安,明此養生則壽,沒世不殆。」

二是清心。夕陽無限好,畢竟近黃昏。所以,大可把世事看得淡一些,自己找樂,自得其樂。

三是寬心。歷經坎坷的老年人,胸襟要像大海那樣寬闊,能容下百川。即使遇到一些不順心的事,也要達觀對之,自我化解。

四是忍心。百事忍為上,能忍亦豪傑。容忍大度既可排除自己惡劣的心境,又能促進良好的家庭和人際關係,人也自然樂在其中。

五是用心。人老了不能光想着養尊處優。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多動腦筋,多些興趣愛好,多讀些淨化心靈的書報,可愉悅心情。

這「五心」的要義就是心理健康。

紅樓夢》里的林黛玉是一個典型的心理疾患者,症狀就是無緣無故地流淚,睡眠不好,茶飯不思,懶得和別人說話,然後就是很悲觀、很沮喪,淚流滿面,覺得人活得沒有意義。她的心理疾患屬遭遇型,寄居大觀園,寄人籬下,跟薛寶釵一比,明顯就自卑了。

寶釵跟她不一樣,她有媽媽和哥哥,是「富二代」,她在家裡如魚得水,她可以臉如滿月,心情很輕鬆的。

再跟史湘雲一比,她也鬱悶了。史湘雲是老太太那邊過來的,她在家裡窮得要靠賣刺繡為生,但是她一旦進入大觀園就可以上下周旋,嬉笑怒罵全部是她的市面。同樣是孤苦伶仃,但是她和林黛玉一比,就是她沒有像林黛玉的「官二代」和小資背景,雖然都是寄居在大觀園裡,但心態大不一樣。林黛玉是理想主義者,很清高,「質本潔來還潔去」,但她偏生於濁世,「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度日如年,不敢多走一步路,不敢多說一句話。一個人整天生活在這樣的一個狀態裡面,不生病才怪!

健康的心態可以稱之為「幸福感」。我們有幸福感嗎,哪怕有一刻幸福感嗎?要求不高,如果有那麼一刻,完全放鬆,非常平和,這樣的感覺就是我們的精神營養。放鬆、快樂、和諧,這樣的時間越放越多,感到的幸福就越來越多,這就是穩定的心理狀態、強大的心理能量、積極的生活態度、和諧的人際關係。

心態調適,更多的主動權就握在自己手裡。困境並不可怕,壓力並不可怕,失敗並不可怕,貧困也並不可怕,我們擁有健康的心態,這就是精神上的富有。

學會「放下」。凡事有得必有失,有勝必有敗,種瓜得豆,欲速不達,南轅北轍的情況並不少見。我們要學會有所索取,有所放下;欲求不得,那就放下;非我所得,不去強求,那就放下;獲取的時候有所放下的,那就放下。

學會「認輸」。成功固然是人人樂意追求的目標,但失敗也是常有的事。千里馬還有失蹄時,上車還有下車時,花開還有花落時,常勝將軍還有打敗仗時,這就要求我們坦然承認失敗,總結經驗教訓,爭取下一次能贏。死不認錯,文過飾非,其實也是一種心理障礙。

學會「傾訴」。向知心朋友傾訴你的感受,或把你的感受寫成信向家人或朋友傾訴,一吐為快。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當你遇到力所不能及的事情或自我感覺有邁不過去的坎,與其苦思苦想,不如找朋友聊聊,尋求事情的解決辦法。

有友從遠方來,見我的模樣不算太老,以為我一定很注意養生的。我說我不懂養生的,吃綠豆並非是為了養生,而是消暑喝一碗綠豆湯;吃生薑,那要到秋天菊黃蟹肥時;我的散文《冬蟲夏草》獲過獎,但我從來不買蟲草來泡藥酒喝。

友人說那你養生有什麼秘訣呢?

我說我的秘訣就是凡事想開一點、放下一點、得過且過一點,最後走得快一點。

我把上醫大一位很有名的醫學教授抄給我的話複製於他:少煙多茶,少酒多水,少吃多嚼;少鹽多醋,少肉多菜,少糖多果;少怒多笑,少煩多靜,少衣多浴;少說多做,少要多給,少車多步;少停多動,少藥多練。

然而,還是有不少中老年朋友孜孜以求「養生之道」,那兒來個什麼「專家」,開什麼「神藥」的講座,都會座無虛席。我聽說有一位老年人迷上了某種「神藥」,花了幾萬元,買回一大堆,一天三頓,頓頓不脫,結果吃得臉色發綠,心裡發慌、腦子發暈了,到醫院一查,「三高」一樣不缺。於是,更加心慌,到處打探「養生之道」。一次,遇到我,憤憤然訴某「神藥」是騙人的。我笑道,騙人者還會繼續騙人,尷尬的故事還會繼續尷尬,但你我要有個清醒的認識,吃什麼藥都不如心理健康。

誰都想活過百歲,活過百歲不是奢求,國際衛生組織預測人類的平均壽命是120歲,但我們中的絕大部分人是很難邁過百歲的坎,主因就是心理健康問題。奔忙於滾滾紅塵,汲汲於名利之間,身累、心累,怎能保持一個平和心態?如此生活,又怎能不尷尬呢?

於是,轉向吃補藥,以為這是「養生之道」。殊不知任何藥補都不如食補,吃得下,睡得穩,凡事想得開、放得下,這才是最好的養生之道。 [1]

作者簡介

孫駿毅,江蘇作協會員,蘇州姑蘇區作協副主席。著有散文集《深宅薔薇花》《黑白情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