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勞役,拼音是láo yì,漢語詞語,指強迫的勞動。
出處
《淮南子·泰族訓》:「無軼民,無勞役,無寃刑。」
唐·錢起《送張管書記》詩:「邊事多勞役,儒衣逐鼓鼙。」
柳青《創業史》第一部第十八章:「養好了傷,服滿三八二十四天勞役,王二從縣城回到王家堡子了。」
宋·趙與時《賓退錄》卷五:「元曰:『相公口氣逼人,恐著述搜索勞役,心氣不正,何不坐禪?』」
明·高明《琵琶記·才俊登程》:「風光正暮春,便縱然勞役,何必愁悶?」 [1]
解釋
(1)(名)指強迫的勞動。
(2)(名)指(牲畜)供使用。
(3)為政者役使人民作工,強迫的勞動。
(4)奴僕向其地主應當提供的一天或更長時間的無償勞動(如修路)。
(5)指統治者強迫人民出勞力當差服役。
(6)勞苦。 [2]
參考文獻
- ↑ 湖北出土一批竹簡,解開秦始皇修長城真相,勞役工居然8000一個月騰訊網
- ↑ 勞役制是什麼百度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