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化南新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化南新村
图片来自ltn

政治大学化南新村,为早期国立政治大学于1960年代初期所兴建之教职员宿舍,现为台北市文化局登录之台北市文化资产,属于聚落建筑群[1][2],位于台北市文山区万兴里。同一时期,政大亦兴建其他宿舍,如道南新村,但是规模较小。于1990年代,部份化南新村拆除,改建化南新厦。

兴建背景介绍

国立政治大学于1954年在台复校。为了解决教职员交通不便困扰,校长陈大齐以校外附近兴建教职员宿舍,来解决减少舟车劳顿的问题。同时,兴建案设计人之一的芳泽建筑师表示:“(化南新村)当初政大为解决教职员宿舍淹水而建,没有什么价值”。根据政府资料,化南新村经行政院于1962年核定征收计画,征收之使用目的为兴建法学院等教育事业使用。虽曾因政大遭逢淹水之苦暂将教职员宿舍迁至化南,但依《土地法》相关规定,仍应依法回归原征收目的使用,方为适法。

建筑特色

化南新村的建筑为双拼式之两层楼房。鉴于政大所在之木栅地区过去常为水患所苦,故建筑楼层垫高,离地约一公尺。此外,化南外观为清水红砖,外墙呈Z字型,具有强化功能与明暗相间效果,为台湾少见战后文教建筑。此外,为防雨水渗入,化南窗台采倾斜式,将户外雨水导入墙外,甚具巧思与美观效果。

除了建筑全面保留了台湾战后1960年代的建筑特色,化南新村更反应出当时代眷村式的生活方式,台湾本省籍与外省籍族群相互交融的时代背景。[3]

自然生态

化南新村由于与外界有马路相隔,因此发展出独特生态系,且随日夜有所不同。化南新村富含多样动植物物种,为台湾蓝鹊栖息地。

著名居民

化南新村曾为无数1949年后来台文史哲学者居所,例如,前西北联合大学教务长高明、书法家及文化学者刘太希、中国哲学家熊公哲、阿拉伯语学家熊振宗、翎词曲学者卢元骏、唐人小说学家王梦鸥苑觉非、哲学家苑举正训诂学学家刘述先、青岛市长与都市规划学者李先良敦煌学学者罗宗涛、教育学家杨承彬项昌权、历史学家徐家骥阎沁恒、财税学家张则尧、传播学者徐佳士陈圣士、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学家杨树藩、宪法学家荆知仁、地方自治学者薄庆玖、政治学学者周世辅施启扬吕春沂芮和蒸雷飞龙江炳伦傅宗懋吕凯等学者教授。

保留现况

  • 化南新村过去为农地,1960年代,政大以建造教学设施为由向农民征收。万兴里长詹晋鉴说,当时校方以每坪不20元低价征收,后来却盖成教职员宿舍,让居民错愕。1993年,政大打算将化南新村出售,因政大教师连署、抗议下才得以保存,但仍有一部分被转售给建商盖大楼,还因此被监察院纠正。
  • 政治大学曾决定部份拆除化南新村无人居住之建物,兴建法学院,且于2015年五月拆除外围两户双拼建物,引起附近居民、民意代表与校外人士异议。[4]
  • 台北市文化局于2015年11月2日,将化南新村列为历史建物的列册追踪名单。化南新村目前居民多是向政大租约短期之住户,旧居已全数迁离。
  • 经2018年1月23日,台北市文化局第102次文资审议大会,文资委员无异议通过决议将政大化南新村登录为法定“聚落建筑群”,但是指定范围与保存方式,则留待下次文资审议会再作讨论。政大总务处表示尊重决议,且若全区保留或无法兴建法学院,原址也会以教育目的作最有效利用。3月30日,台北市文化局于召开第104次古迹历史建筑聚落建筑群考古遗址史迹暨文化景观审议会,政大代表与当地里民代表各陈述意见,委员会最后则宣布化南新村全区保留。

未来发展

台北市文化局副局长田玮表示,化南新村历史建筑的价值确认没有问题,将由台北市文化局编列预算,后续将依《文化资产保存法》,三年内完成该区保存再发展计画,深入调查化南新村历史、人文、自然、建筑等,针对保存范围内可保存或改建部分,再进行细部讨论。此期间内,政大则必须维护化南新村。

参考文献

  1. 黄建豪. 聚落建筑群 政大“化南新村”全区保留. 台北市: 自由时报. 2018-03-31 (中文). 
  2. 2018年5月25日,台北市政府北市文化文资字第10760109471号公告。
  3. 廖湘婷. 陈淑美; 苑举民; 王晓敏, 编. 别拆光战后文人的“家”!从1960到2016,政大化南新村的保存之路. 台北市: 关键评论网. 2016-06-22 [2018-03-30] (中文). 
  4. 锺泓良. 化南新村只留8栋 居民炮轰政大新法学院兴建案. 台北市: 自由时报. [2018-03-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