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国子监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北京国子监街
国子监街东西全长680公尺,宽12公尺。旧称成贤街,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的一条街巷,因在这条街上坐落著元明清时代中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而得名。这条街上还坐落著中国第二大孔庙——北京孔庙。
国子监街两侧现存不少文物。国子监街的东口和西口各有一座两柱三楼冲天式过街牌楼,额题“成贤街”三字。[1]
地理位置
位于安定门地区的东部,西到安定门内大街,东到雍和宫大街,南近方家胡同,北通官书院胡同、箭厂胡同、大格巷。
国子监街是元大都时期的老街,太学当时设在这里,即明清两朝的孔庙、国子监。明朝时属于崇教坊,清朝时属于镶黄旗,称“国子监胡同”,又称“成贤街”,中华民国时期仍称“国子监胡同”。
国子监街北侧靠东有孔庙(位于国子监街13号),靠西有国学(国子监)(位于国子监街15号),是“左庙右学”制度的体现。
而雍和宫的对面即是国子监。[2]
历史溯源
国子监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国子监的最高长官称祭酒,元代的著名学者许衡便做过这里的祭酒。他手植的柏树存活了好几个世纪。胡同已有700多年历史,是京城唯一保存四座牌楼的古巷。满满的京味儿。[3]
1935年,重建,梁柱当时由木质改成了混凝土。
1965年,更名为“国子监街”。
1984年5月24日,国子监街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1月被公布为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街区。
2008年6月14日,有著700多年历史的国子监古街重新以“旧面容”示人,经过修缮后的孔庙和国子监已经恢复了历史上的格局与规制,正式对外开放,北京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正式开馆。
2009年,与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的屯溪老街、苏州平江路,一起当选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因孔庙和国子监而得名
国子监是一条东西向的胡同,因孔庙和国子监在此而得名,又称国子监胡同。
国子监前的东、西两侧又各有一座两柱三楼冲天式过街牌楼,额题“国子监”,牌楼东西两侧均有下马碑,碑上用满文、汉文阴刻“文武官员到此下马”。
正对国子监大门的国子监街南侧有一座影壁。国子监南侧有两座祠庙,东侧的是灶君庙(位于国子监街40号),西侧的是火神庙(位于国子监街78号)。灶君庙现由小学使用,建筑已经被拆除。火神庙现存大门、大殿、正殿以及东西配殿,大殿内供奉火神、关帝、鲁班、财神等等。
祀韩愈的庙
国子监除以上建筑外,还有几座庙宇。
在国子监后边的国学胡同内(31号)有一座祀韩愈的庙,名为韩文公祠。
韩愈(768—824)唐代邓州南阳人,字退之。唐贞元八年(729年)进士及第,曾任监察御史、国子监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等职。学通贯六经百家,文笔雄健,气势磅礴,为后世尊崇,称“韩文公”。
死后谥“文”。在此设祠,大概是在国学学习的子弟愿常得韩愈的庇佑吧!
该祠坐北朝南、由祠门、享堂及东西配房组成一四合院式建筑。祠门为大式歇山筒瑕调大脊,享堂三间为大式硬山筒瓦调大脊,上饰旋子彩画。门外有一铁香炉,堂前有一石香炉。堂内祀韩文公像。现享堂尚存,祠及配房已拆除,今变成国学胡同小学之仓库。
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
国子监街东西贯通全长669米,平均宽度11米,乾隆皇帝赞其为“京师为首善之区,而国子监为首善之地”。[4]
首善之地是元、明、清三代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也是掌管国学政令的机关。当时的人如果能在国子监上学,那就算是光宗耀祖了。
古老街区内集中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子监、孔庙等大量历史文化遗产,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并以其幽雅、宁静、庄严、神秘的环境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成为北京一处独具特色的文化景区。
南侧的现代建筑
国子监街两侧有几座较为完整的小型四合院。国子监街南侧的现代建筑经过修饰,也变为传统风格,与周边风貌统一。[5]
整洁平坦的老街、古朴的四合院、堆金描红的牌楼、绿树掩映下的红墙……这里的一切都显得那么古色古香。
国子监街上不仅有历史建筑,还有新开的美术馆,知名的设计师店,咖啡小馆穿插其间,独树一帜的设计风格一定不会让你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