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許衡 | |
---|---|
許衡 | |
出生 |
1209年5月8日 中國新鄭縣城西陽緩里 |
逝世 | 1281年3月23日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魯齋先生、許文正 字 號 字仲平 |
職業 | 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等 爵 位 魏國公(追封) 追 贈 榮祿大夫、司徒等→太傅等 諡 號 文正 籍 貫懷慶路河內縣沁北村 |
知名作品 | 《魯齋集》《讀易私言》等 主要成就 為元代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術大師,主持研訂《授時曆》 |
人物生平
許衡於金衛紹王大安元年(宋寧宗嘉定二年、元太祖四年)四月初三(1209年5月8日)出生在新鄭縣城西陽緩里,祖籍懷慶路河內縣沁北村人,後為
避戰亂,許衡父母才遷居到新鄭。
據《元史》、《許文正公遺書》、《許文正公世家譜》、《元朝名臣事略》、《元文類》、《蒙兀兒史記》等史料記載,許衡家族世代務農,但他自
幼勤讀好學,天資聰穎,七歲時入學,曾問老師為何要讀書,老師答曰:「為了考科舉。」許衡又問:「僅僅是這樣?」老師大為驚異。以後每次講
書,許衡都要問個究竟,以致老師對其父母說:「令郎聰敏過人,我不能勝任,請別求名師。」辭館而去。像這樣連換了三位老師。長大後更加好
學,因家貧無錢購書,常涉百里借書抄書。他曾在一個算命先生家中看到一部解釋《書經》的書,便去手抄回來細讀,後來逃難到徂徠山才得到一部
王弼注釋的《易經》。當時雖兵荒馬亂,許衡仍堅持日讀夜思,且身體力行 。
天興二年(1233年),蒙古兵臨新鄭縣,許衡同眾人從洛陽渡河經河陽(今孟縣)返鄉。
此後,許衡相繼至魯、魏之地,在魏三年後又回到懷慶路,後又常來往於河、洛之間,在柳城從姚樞處得到程頤、程顥及朱熹的著作,從中獲益甚
大。後移居輝縣附近之蘇門山時,常與姚樞及竇默討論學問,內容涉及經傳、子史、禮樂、名物、星曆、兵刑、食貨、水利等眾多話題。許衡曾
說:「綱常倫理國家一日不可廢,如果在上者不履行,我們一般人也要履行。」他在實際生活也正是這樣做的。許衡曾赴河北大名府講學,由於恭謹
執教,求學的人很多,並匾其齋為「魯齋」,從此號稱「魯齋先生」。
元憲宗四年(1254年),忽必烈受封於秦中,召許衡為京兆提學,許衡在京兆的郡縣廣建學校。忽必烈南征時,許衡返歸懷慶,京兆學者挽留不住,
只得送至臨潼而歸。
中統元年(1260年),忽必烈即位,召許衡、姚樞至京師。當時王文統為平章政事,在討論治國安邦之道時,文統重利,而許衡等人認為必須以義為
本,招致王文統忌恨,再加上竇默在忽必烈面前說王文統學術不正,王文統懷疑三人是一派,便奏請委任許衡為太子太保、姚樞為太子太師、竇默為
太子太傅,表面上是尊敬重用他們,實際上是使其不能接近忽必烈。後又改命許衡為國子祭酒、姚樞為大司農,竇默為翰林侍講學士。不久,許衡因
病辭官返鄉。
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任命安童為右丞相,打算讓許衡輔助安童,便召許衡至京師,命他參預中書省政務。許衡上疏治國綱要五項建議,忽必
烈大為稱讚,並一一採納。許衡平時奏議很多,但他不留底稿,留傳下來的僅此一件。
至元四年(1267年),許衡因病歸懷慶休養,至至元五年(1268年)又被召回,他的奏疏仍秘而不傳。
至元六年(1269年),忽必烈命許衡與太常卿徐世隆制定朝廷禮儀制度,與太保劉秉忠、左丞張文謙立定官制。許衡參考歷代官制體系,減去一些臨
時增設機構和旁設機構,於至元七年(1270年)上奏。其中涉及到一些權貴的利益,有人勸他不要變更舊制。許衡說:「我所論的是國家的體制,與
個人無關。」他的建議得到忽必烈贊同。不久,阿合馬任中書平章政事,統領尚書省及六部,權勢很大,一些大臣阿諛奉承,但許衡與阿合馬爭論
時,堅持原則,從不讓步。不久,忽必烈任命阿合馬的兒子為樞密僉院官,眾人都附合,唯獨許衡不同意,對忽必烈說:「國家大權在於兵、民、財
三個方面,如今阿合馬掌管民、財,其子又掌管兵權,這不行。」此後許衡隨忽必烈到上京時,又列舉阿合馬專權欺上,損國害民的眾多事項,但未
得上報給忽必烈。許衡因此稱病,請求不參與國家機務大事。
許文正公燕居圖
忽必烈早有立太學的打算,於至元八年(1271年),任命許衡為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並親自挑選蒙古子弟交於許衡教育,許衡請求徵調其弟子王
梓、劉季偉、韓思永、耶律有尚、呂端善、姚燧、高凝、白棟、蘇郁、姚火敦、孫安、劉安中等十二人為伴讀。這些蒙古子弟年幼,許衡關愛他們如
同對自己的兒子一樣,但對於師徒等級關係的嚴格,就像君臣關係一樣。除熟讀詩書外,他還演習各種禮儀。這些學生尊師敬業,均知三綱五常為人
之道。
至元十年(1273年),因權臣屢次破壞漢法,致使學生缺糧,許衡便請求辭職返回懷慶故里,翰林學士王磐對忽必烈說:「許衡教人有方,諸生學後
可以從政,這是國家大體,不要讓他辭去。」但由於竇默為許衡懇求,忽必烈還是讓許衡還鄉,以贊善王恂代管太學事務。劉秉忠等奏請以耶律有
尚、蘇郁、白棟等為助教,保持原許衡所制定的教學規矩,忽必烈同意。
制定新曆
元朝自取得中原後,採行金朝的《大明曆》,但該曆法不精確,世祖於至元十三年(1276年)令王恂制定新曆。王恂認為一般歷家只知歷數不知歷
理,奏請許衡回京以集賢大學士兼國子祭酒來主持太史院事。許衡與太史令郭守敬等合作,研製新觀象儀,經細密觀測,參照舊有曆法,剔除其中錯
,於至元十七年(1280年),製成新曆,忽必烈賜名為《授時曆》,頒行天下。
至元十七年(1280年)六月,許衡因病請歸懷慶休養。
元至元十八年三月初三(公元1281年3月23日),許衡辭世,時年七十三歲。於同年四月二十(5月9日)下葬。許衡作古後,懷慶人無論貴賤長幼皆為
之慟哭。四方學者聞訊相聚哀哭,更有不遠千里奔赴墓前致吊者。
大德元年(1297年),元成宗鐵穆耳追贈許衡為榮祿大夫、司徒,諡號「文正」。
至大二年(1309年),加贈正學垂憲佐運功臣、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魏國公。
皇慶二年(1313年),朝廷下詔以許衡從祭孔廟。延祐初年,又詔立書院於京兆,以祭祀許衡,並賜田做祭祀的經費,書院名「魯齋書院」,魯為許
衡居魏時的書齋名。
許衡的品德言行大為人們推崇,被後人譽為「元朝一人」。
主要成就
態,一再向元世祖建議要重視農桑,廣興學校,以「行漢法」作為「立國規模」。他說:「古今立國規模,雖各不同。然其大要,在得民心。而考之
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漢法,乃可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他不能用漢法者,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從而
可知,許衡的政治理想是要實行儒家的仁政以獲得民心。至於獲得民心的關鍵,則在於實行「漢法」。由於這一「立國規模」的確定,中原廣大地區
社會秩序得到恢復,生產得到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安定。許衡還與劉秉忠、張文謙等一起定官制、立朝儀,對元初政局穩定、經濟生產的恢復起了積
許衡長期擔任國子監祭酒,主持教育工作,承宣教化,不遺餘力。許衡以「樂育英才,面教胄子」為宗旨,故其門下不僅有大批漢族學生,還有不少
族弟子。他施教的原則是「因覺以明善,因明以開蔽」,即循循善誘,潛移默化。至元八年(1271年),許衡奉元世祖之命,負責培養一批蒙古貴族
子弟,在他的辛勤教育下,這些不懂漢文的青年也都成為「尊師敬業」的優秀儒生。其中有不少人,後來「致位卿相,為一代名臣」。眾多弟子如姚
燧、耶律有尚等皆學有成就。
許衡對待學生「愛之如子」,從生活到學習無不關懷備至。他對待自己則從嚴要求,「夜思晝誦身體力行,言必揆諸其義而後發」。因此,在許衡的
薰陶教育下,「數十年間彬彬然,號稱名卿士大夫者,皆出其門下矣。」所以,許衡通過傳道授業,對於漢、蒙文化的融合和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
獻。
元世祖即位後,許衡還與劉秉忠等「立朝儀」、「定官制」,完善元朝官員品階等級。籌劃立國規模,上書言立國「必行漢法」。
許衡精通天文、歷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以海宇混一,宜協時正日」,故須摒棄沿用已久舛誤甚多的金代(大明曆)而創製新曆。
於是,遂命許衡「領太史院事」,全面負責這一工作,並以王恂、郭守敬為副,共同研訂。經過全們的積極努力,至元十七年(1280年),終於完成
了這一艱巨複雜的任務。在此期間,許衡以年屆七旬的高齡,辛勞擘劃,艱苦備嘗。創製了簡儀、仰儀、圭表、景符等天文儀器,在全國各地修建27
所觀測台,進行實地觀測。制訂了《授時曆》。他用近世截元法代替了上元積年法,並推算出了365.2425日為一年,這個結論,比地球圍繞太陽公轉
一周的實際數字只差26秒,比歐洲著名的《格列高利歷》還要早三百年。《授時曆》使用的時間,前後達363年(1281年—1644年)之久,是中國歷史
上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曆法,也是中國曆法史上的第四次重大改革。明初著名學者宋濂讚揚道:「至元十三年,世祖詔前中書左承許衡、太子贊善王
恂、都水少監郭守敬改訂新曆,……自古及今,其推算之精,蓋未有出於此者也。」這是十分中肯、公允的評價。
許衡對漢蒙文化交流,程朱理學傳播和朱陸合流有較大影響。與姚樞、竇默等講程朱理學,「慨然以道為己任」。他對程朱理學的研究有其獨到之
處,提出了「命」、「義」之說。許衡精研程朱理學而不拘泥,提出了著名的「治生論。」他說:「言為學者,治生最為要務。」許衡是元代儒學的
主要繼承人和傳播人。元代有人讚揚他說,「繼往聖,開來學,功不在文公下。」明代大儒薛瑄則稱其為「朱之後一人」。
許衡在哲學上,稱世界本原是「獨立」的「道」。認為「道」生「太極」,「太極」函「一氣」﹔「氣」具陰陽,由此化生天地萬物,而其中又以人
為靈貴。他又稱太極是理﹑天理,說「有是理而後有是物」,「無理則無形」,認為形而上之理是世界根源。在論到天地萬物時,認為「萬物皆本於
陰陽,要去一件去不得」。萬物皆有剛柔﹑動靜﹑內外諸矛盾。每一矛盾雙方都相濟相勝,「天下事,常是兩件相勝負,從古至今如此」。但他認
為,矛盾發展最終「以靜為主」,止於無對﹑靜止的狀態,又表現了形而上學的思想傾向。
在心性問題上,許衡認為人稟賦天理即天命之性。人性本善,是本然之性。但人稟氣有清濁之不同,故又有氣質之性。通過靜時「存養」﹑動時「省
察」的修養方法,能使「氣服於理」,復見天理。他還提出心與天同的天人合一論,強調「反身而誠」﹑「尊德性」等自省自思的認識和修養方法,
認為這樣就可以盡心,知性,知天。 許衡哲學雖本於程朱,但不重玄奧「隱僻」之理,而強調道德踐履。他說,「道」在日用行事中,不是高遠難行
之事,並提出「鹽米細事」也應當講究。這在客觀上有一定積極意義。
個人作品
據《四庫全書》所錄,許衡的專著有六種:《魯齋集》·六卷(含書簡)、《魯齋心法》 [5] 、《授時曆經》(與郭守敬合著)、《讀易私言》、
《魯齋遺書》(又名《魯齋全書》)及《許文正公遺書》。
王磐:①先生神明也! [6] ②氣和而志剛,外圓而內方,隨時屈伸,與道翱翔。或躬耕太行之麓,或判事中書之堂,布褐蓬茅不為荒涼,圭組軒冕
不為輝光。虛舟江湖,晴雲卷舒,尚友千古,誰與為徒?管幼安、王彥方、元魯山、陽道州,蓋異世而同符者也。
虞集:①許文正公表章程、朱之學,天下人心風俗之所系,不可誣也。 ②文正遺書,其於聖賢之道,所志甚重遠,其門人之得於文正者,猶未
足以盡文正之心也。後之隨聲附影者,謂修詞申義為玩物,謂辨疑答問為躐等,謂無猷為為涵養德性,謂深中厚貌為變化氣質,外以聾瞽天下之耳
目,內以蠱晦學者之心思,而謂文正之學,果出於此乎? [6]
孫承恩:尊聞行知,潛心聖道。豈惟堂基,巳及閫奧。司馬篤實,伯子粹純。考亭之後,見子一人。 [7]
顧嗣立:先生開國大儒,不藉以文章名世。然其古詩亦自成一家。近體時有秀句。……諷詠之餘,恍然如在吟風弄月間也。 [8]
全祖望:①河北之學,傳自江漢先生,曰姚樞,曰竇默,曰郝經,而魯齋其大宗也,元時實賴之。 [6] ②要之,文正興絕學於北方,其功不可泯,
而生平所造詣,則僅在善人有恆之間,讀其集可見也,故數傳而易衰。 [6]
張烈:元儒如許魯齋、劉靜修、吳草廬、許白雲、金仁山皆有功聖門,而許為最然,終不敢比於程朱。 [9]
愛新覺羅·弘曆:人君開國承家,創業垂統,必有通經明道、規模宏大之臣為之立法垂猷,使子孫有所鑒,成憲而持永久,斯立國之要也。元自太
祖、太宗以及世祖並有天下,莫不率服,亦賴有一二名臣為之左右於其間,使敷政設教,有以成一代之紀綱,則耶律楚材、許衡其人也。二人立綱陳
紀,為國成憲。才智兼全,經理庶務,衡讓於楚材;而明道通經,匡君定國,講明禮樂,立一國之規模,則楚材又讓于衡焉。觀其首陳四防,其立國
規模一疏,世祖累用其言,已有成效。至於言治道、勸用賢、言養民,皆天下急務,而不見大用於世,乃天下之不幸,亦有元之不幸也。自朱子以
來,繼傳之儒,代不乏人,然推西山、魯齋為尤卓。西山生於宋末,雖為防政,不究其用;魯齋當元初,尊信朱子,倡明正學,世祖累見信用,其功
效頗着於西山雲。
柯劭忞:許文正應召過真定,劉文靖謂之曰:「公一聘而起,無乃太速乎?」文正曰:「不如此則道不行。」及文靖不受集賢之聘,或問之,
曰:「不如此則道不尊。」君子之道,或出或處,或默或語,惡可軒此而輊彼也。自朱子以後,博通經術,未有及吳文正者。擬之四科,許德行,劉
言語,吳基文學歟。
梁啓超:湯斌、李光地者,學術之醇,不及許衡,而隳棄名節與之相類。 [12]
熊逸:那些理學名儒,如許衡、吳澄輩,皆俯首稱臣。只有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謝疊山不肯臣元,都死了節。 [13]
軼事典故
主詞條:許衡不食梨
盛夏行路時因天氣炎熱,口渴難耐,路邊正好有一棵梨樹,路人紛紛去摘梨吃,惟獨許衡靜坐樹下不動。有人不解地問:「何不摘梨解渴?」許衡答
曰:「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那人笑其迂腐:「世道這麼亂,梨樹哪有主人!」許衡正色道:「梨雖無主,難道我們的心也無主了嗎?」
史料記載
《元史·卷一百五十八·列傳第四十五》 《宋元學案·卷九十·魯齋學案》 [6] 《新元史·卷一百七十·列傳第六十七》 後世紀念 研討會 2004年11月6日,由中國元史研究會、中國實學研究會、河南省社會科學院和中站區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首屆許衡學術研討會在中站區落下帷幕。
此次會議是建國以來第一次專門對許衡進行的一次高規格的研討,與會專家、學者就以下問題達成共識:許衡是中國元代一位百科全書式的通儒和學
術大師,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思想、教育、政治、科技、文學等方面都有頗深的造詣和卓越的建樹;依據大量文獻和文物遺存,中站
區李封村是許衡的祖籍故里和卒葬地;許衡說服了元代統治者部分採納了他的「行漢法」建議,吸取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大興文治,減輕了元初戰
亂對社會生產的破壞;許衡是程朱理學在元代的主要傳承者、實踐者、光大者,使朱學在元代得以北傳,他也因此成為理學的北方宗師;許衡領導了
《授時曆》的編制,他對《授時曆》的貢獻應與郭守敬等人一樣彪炳史冊;許衡在醫學方面既有理論又有臨床經驗,在數學的研究和教學方面也頗有
成就,是元代一位很有作為的科學家;許衡創建了元朝的國子學,為元朝培養了一大批擁有儒家思想的高級管理人才。
專家們建議,在這次研討會的基礎上成立許衡研究會等學術組織,儘快編輯出版研討會論文集和許衡文集,使對許衡的研究向縱深發展。
紀念大典
2009年11月15日(農曆己丑年九月二十九)是「元代第一通儒」許衡誕辰800周年紀念日,2000餘名來自全國各地的許氏後裔雲集中站區許園,共同祭
拜許衡。
許衡誕辰800周年紀念暨項目簽約活動,共簽約項目24個,計劃總投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