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岔灣石屋的嬗變(楊建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岔灣石屋的嬗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南岔灣石屋的嬗變》中國當代作家楊建章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南岔灣石屋的嬗變

石頭屋,是南岔灣村的代名詞,南岔灣位於夷陵區分鄉鎮。過去,由於該村地處偏僻,交通不便,經濟落後,村民們只能住石頭屋。如今,石頭屋成了稀有的旅遊資源,帶動南岔灣發生深刻變化。

到2020年底,南岔灣村有5個組,298戶,696人,總面積23.2平方公里,只有耕地1830畝,是典型的山大田少人稀的地方。

南岔灣的石頭屋,至少在夷陵區稱得上一絕。據年近九旬的南岔灣村老書記李振剛講,南岔灣村原先有石頭屋100多棟,現在還保存有68棟,最集中的就是李家埫,共有18棟,住着20個農戶。這裡最早的石頭屋,是村民李邦直家的,據說是清中期建的,已有200多年歷史了。李老感慨地說,為什麼南岔灣的石頭屋多?主要是因為過去太窮,人們沒有資金,買不起磚瓦;不通公路,運不來磚瓦。還有一個原因,本地的黃土粘性差,打牆喜歡裂縫,恰好滿山遍地都是石頭,人們就用石頭建房了。李老說,現在的南岔灣村,是原連三坡與原南岔灣村合併而成。原來的連三坡,窮的沒法說,農村改革以前,當地流行順口溜:走進連三坡,山大石頭多,下坡碰屁股,上坡撞腦殼,住的石頭屋,吃的是苕果。連三坡家家戶戶住的石頭屋。那時住石頭屋就是窮的象徵。因為嫌窮,本地人都往外遷,有兩個隊遷的沒人了,石頭屋空在那裡沒人住,倒塌不少。

據李老講,石頭屋透氣涼快,夏天舒服,可是一到冬天日子就不好過了。雖說石頭屋是砌的夾牆,中間填的小石子,牆體本身不怕風雨,但是檐牆上縫隙大,屋外颳大風,屋內刮小風,還把雪花吹進屋裡,床上的被窩經常打濕,夜晚無法入睡。還有一個問題,石頭屋老鼠多,各種蚊蟲、甚至蛇、蜈蚣也往屋裡爬。村民們住石頭屋原本是迫於無奈。姑娘們找婆家,只要聽說是住的石頭屋就擺頭。村民們做夢也在想,什麼時期能和城裡人一樣,住鋼筋水泥磚瓦屋,點電燈,用自來水。

南岔灣的石頭屋,先後經過了三次改變。第一次是上世紀60年代。1967年,村民劉鵬砌了三間石頭屋。第二年,正值「文化大革命」掀起高潮,他為了在牆上書寫毛主席語錄,突發奇想,從田裡挖回黃土,加麥糠,加水,用腳踩成稀泥糊在牆上,先是糊了外牆,覺得好看而且管用,就把內牆也糊了一遍。外牆寫標語,內牆貼畫報。附近村民到他家來玩,看到黃泥巴糊牆好,紛紛學劉鵬的藝,也用黃泥巴糊牆。可是,這裡的黃土粘性太差,經過一個夏天,牆上的黃泥巴就裂口脫落,夾雜黃泥巴的石頭牆,反而比光透透的石頭牆還要難看。

第二次是上世紀80年代。大約是1986年,村民馬萬壽眼見屋內一掃地就塵土飛揚,滿屋灰濛濛的,地上坑坑窪窪,連吃飯的桌子就放不穩,他第一個用水泥沙漿澆了地平,地上不僅平整光滑,而且方便打掃衛生、堆放糧食。村民們受到啟發,陸陸續續都把地上澆了水泥地平。

第三次是21世紀以後。2011年,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李作清,為防寒冷,第一個用水泥粉刷臥室內牆,封築檐口,不怕颳風下雪了。緊接着,村民們有的學習李作清用水泥漿粉刷內牆,有的粉刷火籠屋,一來冬天烤火熱乎,二來可以在牆上釘釘子熏烤臘肉。儘管粉刷的比較粗糙,但是相比原始的石頭牆,顯得美觀、實用多了。南岔灣的石頭屋整體上了一個檔次。

南岔灣石頭屋的嬗變,是黨的十八大以後。2014年,全國脫貧攻堅的戰役打響,南岔灣村被列入宜昌市貧困村。當年,時任夷陵區委書記劉洪福把南岔灣村作為聯繫點。劉書記到南岔灣考察,看了部分村民石頭屋用水泥粉刷內牆,保留石頭屋原貌,認為這是個創造,當即提出:大力推廣水泥粉刷石頭屋的內牆,全村石頭屋內牆現代化,外牆原始化,將石頭屋作為旅遊資源開發。

為扶持南岔灣甩掉貧困帽子,夷陵區委、區政府經過調查研究,出台專門政策,按村民戶計算,只要石頭屋面積達到70平方米以上的,村民自費5000元,政府補助2萬元,進行石頭屋改造。僅兩年時間,村黨支部帶領全村人民,將凡是有人居住的石頭屋,內牆全部水泥粉刷,門窗全部適度整修,屋頂全部換成機瓦。有部分規模較大的石頭屋,改造經費超過6萬元。從此,南岔灣的石頭屋水泥內牆,機瓦屋頂,朱紅門窗,成了更加耀眼的風景線。

改造石頭屋的同時,全村進行村民住房大改造,對原有住房提檔升級160多棟,新建住房30多棟,實現了從消除危房到消除土房的居住環境大變化。部分人的住房像城裡一樣的夢想已經成了真實。

脫貧攻堅,去掉了南岔灣村世世代代為水愁的心病。這裡屬石灰岩地區,從古以來就缺水。五組一個叫龍窩的地方,60多個村民長期靠泥坑接水飲用,只要天干十天不下雨,就要到五里以外的小河去背水。夷陵區及分鄉鎮政府,把解決村民飲用水當作頭等大事。投入256萬元,修一座儲量過萬方的小水庫,徹底解決龍窩村民飲用水的問題。村會計李段說,全村建起四個供水點,新架一萬多米管道,把尚家河水庫的水引到山上,家家戶戶都通了自來水。

脫貧攻堅,解決了南岔灣村電燈「南瓜花」的老問題。過去常說,電力是發展經濟的先行官。2014年以前,南岔灣全村2台單相變壓器,線徑細,電壓低,遇風雨就停電,村民們雖說點了電燈,一遇有人用電加工,電燈就成了「南瓜花」,電筒、蠟燭成了各家各戶必備品。2014年以來,國網夷陵區供電公司投資400多萬元,新架高低壓線路19公里,增設四台變壓器,對線路進行重新建設。電力解決了,村民點燈想有多亮就有多亮,「南瓜花」 一去不復返了,生產生活大變樣。村民李作森,以前既當石匠又當垣匠,自學一手好功夫,給別人建房當掌脈師,砌兩層石頭屋從不吊線,就靠一雙慧眼盯着,等屋砌好了再吊線檢校,分毫不差。後來不砌石頭屋了,改行生產石頭工藝品,因為電力沒保障,初一搞一天十五搞一天,或者是要等半夜過後別人不用電了再搞。現在電力富足,李作森辦起石材工藝廠,新上加工車間,收入年年增長。

脫貧攻堅,致使南岔灣交通條件大改善。村黨支部書記胡宗典搬着指頭算了一下,從2014年以後,村里新架四道橋,新修水泥公路30多公里,有十多公里架設安全護欄。最典型的是四組一個名為榨坊河的地方,這裡只住着覃小英一個農戶,為實現戶戶通公路目標,村里爭取資金,投入30多萬元,做堡坎370米,把公路修到覃小英家稻場裡。覃家兩個兒子,一個有汽車,一個有摩托車,以前只能停在半路上,現在可以開到家門口。覃小英感慨的說:「真是沒想到,黨和政府對我們農民這般關懷。」

水、電、路基礎設施建設好了,南岔灣發生着日新月異的變化。

首先是基礎產業超常發展。南岔灣村以前經濟收入以柑橘為主,全村柑橘面積有1100畝,人平雖說有一畝多柑橘,但是銷售常常出現問題,經濟收入不可觀也不穩定。前幾年,分鄉藉農業企業家丁開明來到村里,投資300多萬元,流轉土地130畝種植杏子、李子、桃子等小水果,年純收入20萬元以上。丁開明發展小水果致富的經驗,啟發了當地村民。不少農戶找丁開明學技術,要種苗。丁開明盡力扶持。全村發展杏子、李子、桃子等小水果500多畝。五組村民劉遠兵,拿出1.8畝土地種植胭脂李。2019年,李子樹上碩果纍纍。這年夏天,遊客紛至沓來。有一天,劉遠兵僅賣胭脂李收入高達4800元。

其次是鄉村旅遊悄然興起。2012年以後,南岔灣石頭屋知名度不斷提升,很多城裡人節假日慕名到這裡觀光,自駕游愛好者、攝影愛好者紛紛光顧。於是,南岔灣的遊客與日俱增,農家樂餐飲業應運而生。2014年9月,時任村黨支部書記李作清與老伴郭權翠商量,辦起了農家飯莊,用夫妻二人名字最後一字,取名為「青翠農家飯莊」,以臘蹄子、土雞子、清水魚為主打招牌菜。因為是第一家,加上碼頭好,一年輕輕鬆鬆純賺了6萬多元錢。在「青翠農家飯莊」的引領下,全村有43個農戶辦理農家飯莊證照。李家埫石頭屋村民李作金,開辦「平常人家飯莊」,只是節假日順帶為遊客提供餐飲服務,一年純收入兩萬多元。

南岔灣以石頭屋為風景的鄉村旅遊,就像磁石一樣,除了吸引村外來人遊覽以外,還吸引着有識之士前來投資開發。2019年,宜昌將軍山旅遊公司到南岔灣考察以後,看上了村裡的石頭屋前景,即在石頭屋集中區域李家埫落戶,規劃投資兩億元發展石屋民宿。2020年公司投入5000多萬元,新建一棟現代石頭屋,作為民宿接待處。新建石頭屋全部原石造景,外牆面保持石頭屋原生態,裡面則為鋼架結構,為改善透光條件,增設玻璃落地窗,室內設吧檯、茶室,餐飲、住宿一應俱全。多功能、高檔次,成為南岔灣石頭屋的標誌,為南岔灣的旅遊錦上添花。

南岔灣石頭屋的嬗變,帶動整個南岔灣的巨變。如今,小水果產業穩步發展,鄉村旅遊日益興旺,打工經濟不斷增強。2018年,南岔灣甩掉貧困帽子,村民們昂首闊步在小康大道上。2020年,全村人平純收入達到1.6萬多元。這正是:南岔灣里新氣象,四季水果閃金光,水電路網通農戶,石頭屋裡臘肉香,綠水青山幸福長,人人感謝共產黨。[1]

作者簡介

楊建章,宜昌市夷陵區霧渡河人,生於1952年,畢業於武漢大學新聞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