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南昌府是南昌地區的歷史行政區名稱,府治位於南昌縣、新建縣,兩縣同城而治。
南唐交泰2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元順帝至正22年(1362年)改龍興路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明代後稱南昌為洪都府、南昌府,明太祖洪武3年(1370年),南昌縣、新建縣同城而治。
清因明制,清代時南昌府下轄南昌縣、新建縣、豐城縣、進賢縣、奉新縣、靖安縣、武寧縣共7縣;義寧縣(今江西修水縣)1散州。1913年南昌府廢。
沿革
五代南唐中主交泰2年(959年)升洪州為南昌府。
宋太祖開寶8年(975年)復名洪州;真宗天禧4年(1020年)屬江南西路。
南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年)為隆興府。
元世祖至元14年(1277年)置隆興路,21年(1284年)更名龍興路;順帝至正22年(1362年)改為洪都府,次年更名南昌府。
明代先後稱南昌為洪都府、南昌府,太祖洪武3年(1370年)起,南昌、新建2縣同城而治。清因明制。
明代
南昌、新建(縣治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區東部)、豐城(今江西省豐城市)、進賢(今江西省進賢縣)、奉新(今江西省奉新縣)、靖安(今江西省靖安縣)、武寧(縣治在今江西省武寧縣修水石渡鄉北岸新華村)共7縣。
《明史.地理志》
南昌府元龍興路,屬江西行省。太祖壬寅年正月為洪都府。癸卯年八月改南昌府。領州一、縣七:
南昌倚。洪武十一年建豫王府。二十五年改為代王,遷山西大同。永樂初,寧王府自大寧衛遷此,正德十四年除。故城在東。今城,明太祖壬寅年改築。東湖在城東南隅。西有贛江,自豐城縣流入,東北入鄱陽湖,出湖口縣,入大江,亦曰章江。又東南有武陽水,上源自南豐縣污江,北流經此,又東北入宮亭湖。南有市汊巡檢司。
新建倚。西有西山,跨南昌、新建、奉新、建昌四縣之境。北有吳城山,臨贛江。東有鄱陽湖,即彭蠡也,俗謂之東鄱湖;其西與宮亭湖相接,謂之西鄱湖西南有筠水,一名蜀江,自高安縣流入,合於章江。東北有趙家圍、西有烏山、北有吳城、西北有昌邑四巡檢司。
豐城府南少西。元富州。洪武九年十二月改為豐城縣。南有羅山,富水所出。又有柸山,豐水所出。西南有章江,豐水自南,富水自東南,俱流入焉。又東有雲韶水,自撫州流入,亦入於章江。南有沛源、西南有江滸口二巡檢司。又有河湖巡檢司,廢。又北有港口巡檢司,治大江口,後遷縣東北小江口,廢。
進賢府東南。西南有金山,產金。北有三揚水,又有軍山湖,又北有日月湖,下流俱入於鄱陽湖。東有潤陂、東北有鄔子寨、北有龍山、東南有花園四巡檢司。
奉新府西。西有百丈山,馮水所出,下流入於章江。又西有華林山,華林水出焉。又西北有藥王山,龍溪水出焉。二水合流,注於馮水。西有羅坊巡檢司。又有白沙巡檢司,廢。
靖安府西北。西有毛竹山,接寧州界,雙溪水出焉,下流入於馮水。北有桃源山,桃源水所出,流與雙溪水合。又西北有長溪,源出名山,下流入於修水。
武寧府西北。西有太平山。西北有九宮山。南有修水。
寧州府西。元分寧縣,為寧州治。洪武初,改縣為寧縣,省州入焉。弘治十六年,升縣為州。西有幕阜山,修水發源於此,下流入鄱陽湖。又東有鶴源水,源發九宮山,下流合修水。西有杉市巡檢司,後遷於崇鄉北村。南有定江、又有八疊嶺二巡檢司,廢。東南距府三百六十里。[1]
相關視頻
金茂 南昌九峯府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