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新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奉新縣是宜春市轄縣。位於省境西北部,地理座標為東經114°45′-115°31′、北緯28°34′-28°52′。東聯安義縣,南接高安市,西南毗宜豐縣,西北鄰修水縣,北靠靖安縣。總面積1642.81平方千米。總人口32萬人(2013年末)。全縣轄10個鎮、3個鄉:馮川鎮、上富鎮、干洲鎮、羅市鎮、赤田鎮、宋埠鎮、澡下鎮、甘坊鎮、會埠鎮、赤岸鎮、仰山鄉、澡溪鄉、柳溪鄉[1]。縣政府駐馮川鎮。
縣境三面環山,地勢西高東低,西部中低山地、中部多丘陵、東部低丘河谷平原,屬典型的丘陵山區地形地貌。最高峰五梅山(海拔1516.3米),最低點宋埠中堡(海拔27米),平均海拔300米。潦河水流貫境內西東。屬中亞熱帶濕潤氣候。礦藏有花崗石、瓷土、螢石、鉀長石等。國家商品糧、毛竹林基地。名勝古蹟有濟美牌坊、「天下清規」石刻、越王山、百丈山寺、華林書院遺址等。
歷史沿革
奉新縣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初屬豫章郡。漢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海昏縣,和帝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分海昏置建昌縣,靈帝中平二年(185年)分海昏、建昌兩地,設置新吳縣,縣治在今會埠故縣,屬豫章。隋屬建昌縣,唐初復稱新吳縣。
唐中宗神龍二年(706年)縣衙由故縣遷至馮川。南唐保太元年(973年)吳把帝位讓於唐,唐嫌「吳」字,遂改新吳為奉新。1949年7月8日,奉新解放。1958年前屬南昌專區管轄,1959年1月始劃歸宜春地區管轄。2000年8月宜春撤地設市,仍轄奉新縣。
1985年4月21日,設置上富、干洲鎮(贛府廳字[1985]236號)。1989年7月15日,設立干墾鄉(贛民字[1989]106號批覆)。1995年12月12日,撤銷東風墾殖場,設立東風鄉(贛民字[1995]246號批覆)。1996年3月19日,撤銷羅市鄉,設立羅市鎮(贛民字[1996]50號批覆)。
1996年,全縣面積1644平方千米,人口約27.5萬人。轄4個鎮、13個鄉:馮川鎮、上富鎮、干洲鎮、羅市鎮、干墾鄉、澡下鄉、赤岸鄉、仰山鄉、會埠鄉、東風鄉、石溪鄉、澡溪鄉、溜頭鄉、甘坊鄉、宋埠鄉、西塔鄉、赤田鄉。縣政府駐馮川鎮。
1998年12月7日,撤銷宋埠鄉,設立宋埠鎮(贛民字[1998]220號批覆)。1999年9月7日,撤銷澡下鄉、赤田鄉,設立澡下鎮、赤田鎮(贛民字[1999]214號批覆)。至此,全縣轄7個鎮、10個鄉。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奉新縣常住總人口293065人,其中,馮川鎮56821人、赤田鎮27106人、干洲鎮31989人、宋埠鎮26797人、澡下鎮13520人、羅市鎮13695人、上富鎮18744人、赤岸鄉36214人、干墾鄉2547人、會埠鄉21593人、仰山鄉7642人、東風鄉7089人、澡溪鄉8759人、石溪鄉6247人、甘坊鄉5804人、溜頭鄉5563人、西塔鄉2935人。
2003年8月19日,撤銷西塔鄉,成建制劃歸甘坊鎮管轄;撤銷干墾鄉,成建制劃歸干洲鎮管轄;撤銷東風鄉,成建制劃歸上富鎮管轄(贛民字[2003]194號批覆)。2003年9月28日,撤銷石溪鄉,成建制劃歸澡溪鄉管轄(贛民字[2003]256號批覆)。2003年10月21日,溜頭鄉更名為柳溪鄉(贛民字[2003]274號批覆)。
2003年末,全縣總人口30.1萬人。2005年末,全縣總人口303608人,其中農業人口222904人,非農業人口80704人。2006年末,全縣總人口30.500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0582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2],奉新縣常住總人口312956人,其中,馮川鎮81592人,赤岸鎮35064人,赤田鎮29711人,宋埠鎮27971人,干洲鎮33053人,澡下鎮10777人,會埠鎮20729人,羅市鎮13542人,上富鎮16360人,甘坊鎮5461人,仰山鄉7240人,澡溪鄉8504人,柳溪鄉4775人,奉新縣工業園區人,石溪辦事處5934人,百丈山名勝風景區2492人,干洲墾殖場2999人,東風墾殖場5492人,農牧漁良種場1260人。
2011年末,全縣總面積1642.81平方千米,其中城區面積12.5平方千米。總人口32.1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9萬人。轄10個鎮、3個鄉,3個場、1個辦事處、1個管委會。
視頻
奉新縣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目前全國共有鄉鎮級行政區劃34170個,搜狐,2010-02-03
- ↑ 第六次人口普查:我國空巢家庭31.77% 十年增9%,搜狐,2012-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