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卡巴列夫斯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卡巴列夫斯基 (著名作曲家)
出生 1904年12月30日
圣彼得堡
国籍 苏联
别名 Dmitry Kabalevsky
职业 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
知名于 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
知名作品 《第一大提琴协奏曲》
《塔拉斯一家》
《小提琴协奏曲》

卡巴列夫斯基(Dmitry Kabalevsky,1904年12月30日-1987年2月18日),全名德米特里·鲍里索维奇·卡巴列夫斯基(俄语:Дми́трий Бори́сович Кабале́вский)前苏联作曲家音乐教育家、音乐活动家。1904年12月30日生于圣彼得堡。 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作曲班及钢琴班,1932年起任教于莫斯科音乐学院。1940-1946年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1949-1952年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1952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196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较为突出。

生平简历

生于圣彼得堡,父亲是数学家,在国营生命保险公司工作。6岁时学钢琴,8岁正式学音乐。1918年全家迁居莫斯科。1919年考入莫斯科第三音乐学校,1922年毕业,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米亚斯科夫斯基学习作曲,从斯克里亚宾学习钢琴[2]

1929和1930年,先后毕业于莫斯科音乐学院尼古拉·雅科夫列维奇·米亚斯科夫斯基的作曲班及А.Б.戈利坚韦泽尔的钢琴班。1940年加入苏联共产党。1940~1946年任《苏联音乐》杂志主编。1948年,日丹诺夫对作曲家进行"形式主义"批判时,卡巴列夫斯基一开始曾被列入黑名单,但后来据说由于卡氏与官方的联系,他的名字被撤掉。1949~1952年任苏联科学院艺术史研究所音乐部副主任。1952年起任苏联作曲家协会书记。1962年起领导少年儿童音乐美育委员会。1969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主席团所属美育委员会主席。1987年逝世于莫斯科。

作品介绍

卡巴列夫斯基总体来说是一位不那么激进的作曲家,音乐语汇偏向传统。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较为突出。音乐语言与民歌、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有密切联系。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如歌剧《塔拉斯一家》(1950)、"青年三部曲"(《小提琴协奏曲》,1948;《第一大提琴协奏曲》,1949;《第三钢琴协奏曲》,1952)等。他也擅于创作戏剧性、悲剧性的作品,如第 3交响曲《纪念列宁的追思曲》(1933)、《第四交响曲》(1956)、献给卫国战争牺牲者的清唱剧《追思曲》(1962)等 。他根据罗曼·罗兰小说为题材写作的歌剧《科拉斯·布勒尼翁》(1938)也很有名,1968年重新修改,1972年获列宁奖金。其著名的序曲兼有典型的俄罗斯忧郁曲调和狂野的节奏,常常被单独拿出来演出和录音。

音乐特点

卡巴列夫斯基的创作大多以苏联现实生活为题材,音乐具有明朗的色彩,抒情性较为突出。音乐语言与民歌、革命歌曲、群众歌曲的音调、节奏有密切联系。苏联青少年的形象是他创作的主题之一。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