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印度河流域文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度河流域文明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印度河流域文明

所属地区: 印度河流域

印度河流域文明,亦称印度河文明或哈拉帕文明。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古埃及文明同时代。比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埃及文明面积更大分布更广,但持续时间却很短暂。公元前2600年达到鼎盛,人口可能超过500万。在公元前1900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使印度河流域干涸,人们开始选择离开城市。在公元前1800年大部分城市都被遗弃,文明至此崩溃。从地理上看,印度河流域文明,分布在约1250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包括了整个现代的巴基斯坦和印度以及阿富汗部分地区,直到1920年被发现才重见天日。[1]

流域文明

简介

印度河流域文明(Indus Valley Civilization)亦称印度河文明(Indus civilization)或哈拉帕文明(Harappan Civilization)。 印度次大陆已知的最早的城市文化,1921年第一次在旁遮普邦(Punjab)的哈拉巴发现,1922年又在信德邦(Sindh)境内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发现(这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后来,在喀拉蚩东北1,600公里(1000哩)西姆拉山(Simla Hills)麓的鲁伯尔(Rupar),在距喀拉蚩东南800公里(500哩)西海岸南部的坎贝湾(Gulf of Cambay),以及在离德里北边50公里(30哩)的亚穆纳河盆地(Yamuna Basin),都发现这一文明的遗迹。它比稍早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和埃及文明分布更广。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的大型古城。

影响范围

印度河文明包括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两个大城市以及100多个较小的城镇和村庄。 两个大城市方圆都超过5公里(3哩),由其规模可推测是两个大邦的政治中心或是一个大帝国轮流以两地为京城(印度历史上原是有一国两都之制的),但也可能是哈拉帕继摩亨佐•达罗之后成为京城所在地,因为摩亨佐•达罗不止一次受到大洪水的破坏。在卡提阿瓦(Kathiawar)以及更往南的南部文化区比主要的印度河地区略迟开发,这种文化有文字,字符约有250-500个,部分已被试作解读,此种语言已暂被归入达罗毗荼(Dravidian)语族。该文明的中心时期约在前2500-前1700年,但在前2千纪出现的南部地区文化可能延续到更晚的时候。

起源发展

印度河文明显然是由邻近地方或古时的村庄演变而来。采行美索不达米亚的灌溉农耕方式,一则有足够的技术在广阔肥沃的印度河流域收获作物,再则可控制每年一度既会肥沃土地又会制造祸患的水灾。新文明一旦在平原区取得立足点并能应付切身问题,无疑将使人民温饱,人口数量增加,下一步当然是沿著大河道两侧向前扩展。虽然零星的商业在此出现过,人民仍赖农业为生,除了栽种小麦和六行型大麦外,也找到饲料豆、芥末、芝麻以及一些枣核和些许最早栽植棉花的痕迹。驯养的动物有狗、猫、瘤牛、短角牛、家禽等,还可能饲养过猪、骆驼水牛。象可能也被驯养,象牙的使用颇为普遍。由于冲积平原没有矿产,矿物有时自外地运来。黄金由南印度或阿富汗输入,银和铜自阿富汗或印度西北(今拉贾斯坦〔Rajasthan〕)输入,青金石来自阿富汗,绿松石来自伊朗(波斯),另有似玉的白云母来自印度南部。

印度河流域文明发生晚于尼罗河流域文明(前4000年)、两河流域文明(前4000年)。距今大概是2600–1500 BC.考古工作在印度河流域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和哈拉帕(Harappa),人口都在4万以上。两个城市的中心都有一个人工堆成的土墩,用作卫城。在这个土墩上建有大谷仓,对其居民来说,这就好比中央银行,发现了古代城市的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青铜器和农作物遗迹,同时出土大量印章,但印章上文字无人能够解读,甚至不能确定其究竟是文字还是图象符号。

发现过程

印度河是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之一。但在18世纪之前,人们根本没有想到这条藏身于沙漠,人迹罕见的河流曾有过堪与古埃及相媲美的璀璨。而且与其它古代文明相比,完全是史无前例的。

印度河文明最早引起人们注意是18世纪哈拉帕遗址的发掘。在这里发现了大都市残址。19世纪中叶,印度考古局长康宁翰第二次到哈拉帕时,发掘出一个奇特的印章,但他认为这不过是个外来物品,只写了个简单的报告,此后50年,再也无人注意这个遗址了。不出所料,以含哈拉帕在内的旁遮普一带为中心,东西达1600公里,南北1400公里的地域内,发现了属于同一文明的大量遗址。这个发现震动了考古学界,因为涵盖范围如此之大的古文明在世界上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192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人们发现了位于哈拉帕以南600公里处的摩亨佐•达罗遗迹,这里出土的物品与哈拉帕出土的相似,人们才想起了50年前哈拉帕出土的印章,考古学家开始注意这两个遗址间的广大地区。这些遗址位于印度河流域,所以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据考证,遗址始建于5000年以前甚至更早的年代。然而令人激动的还不仅是它的面积和年代,不久,人们就发现虽然这些遗址属于同一文明,但生活水平并不一样,这是什么原因呢?

消失之谜

印度河文明何时结束及为何结束仍未能确知,如此广布的文化实在不必假定它有一致的结束时间。不过,摩亨佐•达罗的灭亡是知道的,且带有戏剧性和突发性。它在前2千纪中期遭到入侵者袭击及洗劫而去,在原地留下这座死城。侵入者为谁,仍有待考证。这一段历史似乎在时空上可与古书《梨俱吠陀》(Rigveda)提及的古代雅利安人攻打印度河地区相符。其中描述新来的人攻击原住民的「有围墙的城市」或「堡垒」,雅利安战神因陀罗(Indra)破城「就像时间消蚀一件袍子般」。可以确知的一点是,摩亨佐•达罗在遭受致命一击之前,经济与社会状况已经严重衰敝,大洪水不止一次淹没大部地区,房屋建筑越来越粗劣,而且有过分拥挤的现象。致命一击似乎来得突然,但这个城市确实已在凋零中,有实据可以证明,继该文明之后的印度河流域文化极度贫瘠,小部分汲取次印度河文化的遗产,也汲取来自伊朗与高加索山方面的成分;实际上,总的来说是受到雅利安人入侵的影响。有数百年之久,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城市文化是死寂的。

然而,南部的卡提阿瓦以及再往南的情况似乎大不相同,这里仍然可见晚期印度河文明与铜器时代文化间的实际文化衔接,此种文化衔接也是西元前1700年~前1000年印度中、西部文化的特征。这些文化在原来的印度河流域文明与前1000年左右在印度发展的铁器时代文化之间,构成重要的桥梁。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起因和详情尚不清楚。迄今为止,普遍认为主要由于雅利安人入侵才衰落;不过,曾经有人提出,这一文明也许实际上是为泥浆所淹没的。按照这种说法,地下的火山活动使大量的泥浆、淤泥和沙子涌出地面,堵塞河道,形成一个很大的湖泊,把摩亨佐•达罗全给淹了。几十年后,堵塞河道的堤坝渐渐磨损,河水流过堤坝,大河又恢复原来的水道,不过,摩亨佐•达罗的城市已遭毁灭。从摩亨佐•达罗一层又一层的淤泥判断,这一灾难至少发生过五次以上。最后,给印度河文明的中心带来了无可挽救的损害,使北部的边沿地区十分虚弱,不能抵抗雅利安人的侵略,使南部的边沿地区过于衰弱,不能抵挡本土文化的同化。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