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尾雨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叉尾雨燕 |
---|
图片来自flickr |
基本资料 |
学名 Apus pacificus 目/科/属 雨燕/雨燕/雨燕 迁徏状态 过境鸟 普遍性 不普遍 体长/体重 17-18cm/43-44g |
别名:白腰雨燕,雌雄同型。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脚偏蓝紫色。
pacificus亚种
- 成鸟全身大致黑褐色,腹面色较浅、有淡色细鳞斑。
- 颏及喉污白,腰白,尾羽分叉深。
kanoi亚种
- 羽色较深,喉及腰白色范围较小,较不白。
- 腹面淡色鳞斑较不明显。
- 飞行时,双翼狭长,两端尖细呈弯月形,后弯弧度较小雨燕大,有明显白腰。尾羽分叉深,张开时呈开剪形,折合时呈细长状。
栖地&习性
低至中海拔地区各类环境上空与峭壁附近。
成群活动,能适应人为环境。在各种自然及城镇环境高空飞行捕捉昆虫,常与其他种燕及雨燕混群。
食物双翅目为主。
繁殖
在尼泊尔,3月至5月,喜马拉雅山4月至7月和日本6月至8月。巢经常密集在一起,以杂草混合口涎粘成,筑巢在岩洞和礁岩上。
保育
不受全球威胁(最不关注)。
鸣声
常边飞边发出尖叫声“ srreeeeerrr”叫声。
外观相似性
小雨燕体型较小,双翼后弯弧度小,尾羽较短,略内凹分叉浅。腹面较黑,且无淡色细鳞斑。
分布
亚种和分布
- A. p. pacificus (Latham, 1801) – Pacific Swift –西伯利亚E至堪察加半岛和日本北部;印度尼西亚,美拉尼西亚,澳大利亚以及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那加兰邦,曼尼普尔邦)的冬季。
- A. p. kurodae Domaniewski, 1933 – 中国东部,日本南部,台湾地区,大概是Batan和Babuyan Is(菲律宾);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的冬季;也记录在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
- A. p. salimali Lack, 1958 – Salim Ali's Swift – 青藏高原E并毗邻中国(四川西);冬季范围未知。
- A. p. leuconyx (Blyth, 1845) – Blyth's Swift – N巴基斯坦(Murree Hills,可能不再繁殖)E通过喜马拉雅山和阿萨姆邦山丘;印度的冬天。
- A. p. cooki (Harington, 1913) – Cook's Swift – 东南亚;冬季S至N泰国。[1]
参考书目
台湾野鸟手绘图鉴
视频
参考文献
- ↑ pacific-swift,hb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