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光復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舊稱光復紀念日,定於10月25日,是中華民國政府認為臺灣於1945年當日光復,因而制定的紀念性節日 ,全國法規資料庫。
受降典禮
1945年10月25日,臺灣地區的受降典禮,於上午10點在臺北公會堂(現為臺北市中山堂)舉行。降方為大日本帝國所屬第十方面軍,代表為日本臺灣總督兼第十方面軍司令官安藤利吉將軍,而陳儀將軍則代表中華民國國民政府受降。同日,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正式運作,機關處所設於原臺北市役所(即現今行政院院址)。
主要參加人員有
-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代表:陳儀、葛敬恩、柯遠芬、黃朝琴、游彌堅、宋斐如、李萬居
- 臺灣人民代表:林獻堂、陳炘、黃榮老、林茂生
- 日軍代表:安藤利吉、諫山春樹、須田一二三、中澤佑
- 盟軍代表:美國總統杜魯門特別助理與「經濟調查小組」Presidential economic survey mission團長洛克(Edwin Locke, Jr.)、顧德里上校(Cecil J. Gridley)、柏克上校(Col. Henry Berk)、和禮上校(Ulmont W. Holly)、葛超智(George Henry Kerr)等至少十九人
翌年(1946年)8月,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頒佈命令,訂定受降典禮的10月25日為「臺灣光復節」,簡稱「光復節」。
紀念
臺灣省城隍廟建立後,因戒嚴時期對遊行規範很嚴格,廟方為順利幫城隍爺慶生,便以慶祝臺灣光復的形式申請集會遊行。
因應週休二日制,依據中華民國《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2000年12月修正,臺灣光復節屬於不放假的節日,而由相關機關,團體,學校舉行慶祝活動。 由於臺灣在實施週休二日後,包括光復節在內的許多節日均取消放假。學者范世平認為大部分臺灣民眾對此節日感到冷漠。[1]
參考文獻
- ↑ 為何台灣人逐漸對「光復節」冷感? 范世平 自由時報. [2015-10-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