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踝龙属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合踝龙属(学名:Syntarsus),又名坚足龙或并合踝龙,意为“接合的跗骨”,是腔骨龙科的一属恐龙,生存于侏㑩纪早期。
由于它的学名已由一种鞘翅目的昆虫所有,故在2001年被三位昆虫学家更名为Megapnosaurus(意为“大死亡蜥蜴”)。但是一些古生物学家并不喜欢这个名字,而这两个名称亦有使用。某些早期重建图,将合踝龙画成有羽毛恐龙,但实际上合踝龙与其近亲可能都没有羽毛。
合踝龙几乎与腔骨龙完全一样。葛瑞格利·保罗(Gregory S. Paul)于1993年曾建议将合踝龙与腔骨龙合并。在2005年,亚当·耶茨(Adam Yates)提出合踝龙可能是腔骨龙的异名。于2004年,Michael A. Raath在两份论文中质疑合踝龙是腔骨龙的异名的说法,他同时也使用原有的学名。
叙述
合踝龙由鼻端至尾巴长约3米,重约32公斤。在津巴布韦的化石层中,就发现了30个合踝龙标本,故古生物学家认为它是群体狩猎的。合踝龙的众多化石,分别来自于侏罗纪早期的不同年代地层:赫塘阶、锡内穆阶、普林斯巴赫阶,这意味者合踝龙与其近亲是群高度繁盛的族群。
合踝龙是一类从其祖先的生活环境(可能是南美洲)扩展至世界各地的例子。这类小型的猎食者与早期的恐龙有同样的特征,由于在非洲及美国西南部发现其踪迹,估计它们在盘古大陆时期就已经由一大洲迁徙至另一大洲。非洲及美国标本的差异是在种层面,这都支持了这种迁移的说法。2004年,两批发现于中国云南昆明禄丰组地层,分别属于前肢与后脚的化石被初步鉴定为合踝龙属相似种(cf. Megapnosaurus sp.),更进一步提供合踝龙为泛大陆生物的可能证据[1]。
辛巴威合踝龙(S. rhodesiensis)的化石有将近30个标本。北美洲的卡岩塔合踝龙(M. kayentakatae)只有一个小冠饰,且显示有演化至较大腔骨龙科的迹象(如双脊龙)。就像双脊龙,这两个物种都是属于角鼻龙下目及腔骨龙超科。但近年来,腔骨龙超科是否属于角鼻龙下目有许多争议,大部分研究认为两者是分开演化的。它们的前上颌骨及上颌骨之间有一个弱的关节,形成了一个往下弯的钩状上颌。由于有研究指出它的骨头结构及前方牙齿较弱,难以咬死及紧缠猎物,所以早期的假说认为它是食腐动物。
根据化石的年龄鉴定,合踝龙死亡时的平均年龄为7岁。
在2011年,科学家比较合踝龙、现代鸟类与爬行动物的巩膜环大小,提出合踝龙可能属于无定时活跃性的动物,觅食、移动行为跟白天黑夜没有正相关,只休息短暂时间[2]。
在津巴布维合踝龙的化石里,曾发现胫骨、跖骨的骨折愈合痕迹。另一个标本的第二荐部肋骨的骨壁有不对称性,这可能导因于生长时的病变,当所属群体数量多时较容易发生生长病变,因此可以间接透露该动物的生长环境状况。
大众文化
在探索频道的电视节目《恐龙纪元》(When Dinosaurs Roamed America)中,一只双脊龙将一只近蜥龙杀死,并吓走一群合踝龙。
参考文献
- ↑ Irmis, R. B. First report of Megapnosaurus (Theropoda: Coelophysoidea) from China. PaleoBios. 2004, 24 (3): 11–18. ISSN 0031-0298.
- ↑ Schmitz, L.; Motani, R. Nocturnality in Dinosaurs Inferred from Scleral Ring and Orbit Morphology. Science. 2011, 332. PMID 21493820. doi:10.1126/science.120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