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唐代茶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白居易的茶诗

陆羽写《茶经》对茶诗的出现有很大的影响。对于茶与文化的贡献和影响力是显著的。但是,茶诗在茶文化研究里算是被遗忘的一部分。[1]

大诗人白居易一生写过64首茶诗,而且不少茶诗都很有名。[2]无论再官还是在野都与茶酒相伴,在历史上有"别茶人"的雅号之称,这源自其诗《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的尾句"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有很多“茶友”,他们一起品茶,互相交换著各自的感想。茶友寄给他一包新茶,尝过之后,他答复说,不寄给别人先寄给我,一定是因为自己是真的懂茶人:

《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

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麹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诗中叙述他在病中收到友人忠州刺史李宣寄来的新茶时的兴奋心情,立即动手勺水煎茶,并从“不寄他人先寄我”一句中,可看出两人之间深厚的情谊。[3]

辟园植茶,悠游山林

公元815年(元和十年),白居易因直言被贬江州司马。次年,某一天他来到浔阳江边,听到江上传来琵琶声,听到商人妇人凄凉的身世,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自己命运相同,遂写下了有名的《琵琶行》。

次年,他游庐山香炉峰,见到香炉峰下“云水泉石,绝胜第一,爱不能舍”,于是盖了一座草堂。后来更在香炉峰的遗爱寺附近,开辟了一圃茶园。[4]

如诗中所言:

长松树下小溪头,斑鹿胎巾白布裘。

药圃茶园为产业,野鹿林鹤是交游。

云生涧户衣裳润,岚隐山厨火竹幽。

最爱一泉新引得,清冷屈曲绕阶流。

悠游山林之间,与野鹿林鹤为伴,品饮清凉山泉,真是人生至乐。

茶诗一味禅

茶诗一味禅,晚年信佛的白居易也是如此。他一生中,闲适诗是他诗歌的一大主题,晚年更是自号香山居士,与香山僧人论道品茶,日子过得是相当悠闲自在。

白居易的潇洒,是一种闲淡自如、从容不迫、荣辱不惊的气度。

正如茶一般,清香沁鼻,真正用心去品,才能辨明其中滋味,自有一种使人静心的力量。

白居易,每天每餐饭都要喝两碗茶才够:

《闲眠》

暖床斜卧日曛腰,一觉闲眠百病销。

尽日一餐茶两碗,更无所要到明朝。    

兴致来了,深夜里的白居易也要招来友人喝一碗茶:

《自题新昌居止,因招杨郎中小饮》

地偏坊远巷仍斜,最近东头是白家。

宿雨长齐邻舍柳,晴光照出夹城花。

春风小榼三升酒,寒食深炉一碗茶。

能到南园同醉否,笙歌随分有些些。 [5]

当了太守,官宅被白居易住成了“幽人居”,闲来无事,就喝茶看书,喝一碗茶,读一卷书:

《官舍》

高树换新叶,阴阴覆地隅。[6] 何言太守宅,有似幽人居。

太守卧其下,闲慵两有馀。

起尝一瓯茗,行读一卷书。

早梅结青实,残樱落红珠。

稚女弄庭果,嬉戏牵人裾。

是日晚弥静,巢禽下相呼。

啧啧护儿鹊,哑哑母子乌。

岂唯云鸟尔,吾亦引吾雏。

酒与茶,诗仙与诗魔

宋代大文豪苏轼对白居易十分钦佩,处处效仿和继承白居易的人生姿态。[7]

白居易于出世入世之间如来如去,在官在野,是中国许多文人所追求的,

诗仙苏东坡说:“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著甚干忙”,不如“做个闲人,对一长琴,一壶酒,一溪云”。[8] 暮年之际,茶、酒、老琴依然是与诗魔白居易长相左右的莫逆知己,唐武宗会昌六年(公元846年),乐天大人与世长辞。

苏轼《寄周安孺茶》

苏轼深谙茶道,写过不少茶诗,其中贬居黄州时作的《寄周安孺茶》被视为他最具代表性的咏茶之作,这首长诗不仅详述了茶的历史、茶的制作、饮茶之乐,也在茶身上寄寓了高远幽雅、不落凡尘的情怀。[9]

苏轼一生不合时宜,在政治上处于党争的夹缝之间,多次被贬、流放。但他却乐观旷达、超凡脱俗。

“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一盏好茶,随缘自适,苏轼不仅为后世留下了伟大的作品,自己也在艰难的外部环境下,度过了高质量的一生。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