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陸羽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陸羽
出生 公元733年
竟陵(今湖北天門)
國籍 中國
職業 茶學家
知名於 編纂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
知名作品 《茶經》《陸羽自傳》《謔談》等

陸羽(733—804),字鴻漸,復州竟陵(今湖北天門)人,一名疾,字季疵,號竟陵子、桑苧翁、東岡子,又號「茶山御史」。是唐代著名的茶學家,被譽為「茶仙」,尊為「茶聖」,祀為「茶神」。 陸羽一生嗜茶,精於茶道,以著世界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而聞名於世。他也很善於寫詩,但其詩作目前世上存留的並不多。他對茶葉有濃厚的興趣長期實施調查研究,熟悉茶樹栽培、育種和加工技術,並擅長品茗。 唐朝上元初年(公元760年),陸羽隱居江南各地,撰《茶經》三卷,成為世界上第一部茶葉著。《全唐文》中撰載有《陸羽自傳》。曾編寫過《謔談》三卷。他開啟了一個茶的時代,為世界茶業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

人物生平

傳說之一
唐中陸羽隨誠州難民北上,遍歷長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各地,考察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茶葉產制資料,並積累了豐富的品泉鑒水的經驗,撰下《水品》一篇,可惜今已失傳。但同代文人張又新在《煎茶水記》里,曾詳細地開列出一張陸羽品評過的江河井泉及雪水等共二十品的水單。如廬山康王谷水簾水第一,無錫惠山寺石泉水第二,蘄州蘭溪石下水第三。而把揚子江中心的中泠泉(在今鎮江,又稱南泠泉)列為第七品。有意思的是張又新還記下了一個真實的故事:州刺史李季卿在揚子江畔,遇見了在此考察茶事的陸羽,便相邀同船而行。李季卿聞說附近揚子江中心的南零水煮茶極佳,即令士卒駕小舟前去汲水。不料士卒於半路上將一瓶水潑灑過半,偷偷舀了岸邊的江水充兌。陸羽舀嘗一口,立即指出「此為近岸江中之水,非南零水。」李季卿令士卒再去取水,陸羽品嘗後,才微笑道:「此乃江中心南零水也。」取水的士卒不得不服,跪在陸羽面前,告訴了實情,陸羽的名氣隨後也就越發被傳揚得神乎其神了。 明清時的一些茶藝專家認為,南零水和臨岸江水,一清一濁,一輕一重,對茶聖陸羽來說是不難分辨的。陸羽逝世,後人尊其為「茶神」,肇始於晚唐。唐時曾任過衢州刺史的趙磷,其外祖與陸羽交契至深.他在《因話錄》里說:『陸羽性嗜茶,始創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於錫器之間,雲宜茶足利。』」
在中國茶文化史上,陸羽所創造的一套茶學、茶藝、茶道思想,以及他所著的《茶經》,是一個劃時代的標誌。
在我國封建社會裡,研究經學墳典被視為士人正途。像茶學、茶藝這類學問,只是被認為難入正統的「雜學」。陸羽與其他士人一樣,對於傳統的中國儒家學說十分熟悉並悉心鑽研,深有造詣。但他又不像一般文人被儒家學說所拘泥,而能入乎其中,出乎其外,把深刻的學術原理溶於茶這種物質生活之中,從而創造了茶文化。
傳說之二
陸羽來到唐時復州竟陵,就是現在的湖北天門,可竟陵這個地方留給陸羽的只是難以言說的辛酸。你只要翻開陸羽寫的自傳——《陸文學自傳》,就能迎面聞到這一濃郁的傷感氣息。他寫道:「(陸羽)字鴻漸,不知何許人,有仲宣、孟陽之貌陋;相如、子云之口吃。」雖然用語詼諧,但其實也屬事出無奈。貌丑和結巴也就罷了,可「不知何許人也」一句,實在讓人無限同情。
陸羽是一個棄嬰,《唐國史補》、《新唐書》和《唐才子傳》里,對此都毫不隱諱。公元733年深秋的一個清晨,竟陵龍蓋寺的智積禪師路過西郊一座小石橋,忽聞橋下群雁哀鳴之聲,走近一看,只見一群大雁正用翅膀護衛着一個男嬰,男嬰讓嚴霜凍得瑟瑟發抖,智積把他抱回寺中收養。這座石橋後來就被人們稱為「古雁橋」,附近的街道稱「雁叫街」,遺蹟至今猶在。
積公是唐朝著名高僧,而附近的寺西村里那時正卜居着一位飽學儒士李公。李公曾為幕府官吏,動亂時棄職,在景色秀麗的龍蓋山麓開學館教授村童,與積公感情深厚。積公就請李公夫婦哺育拾得的棄嬰,當時,李氏夫婦的女兒李季蘭剛滿周歲,就依着季蘭的名字取名季疵,視作親生一般。季蘭季疵同一張桌子吃飯,同一塊草甸上玩耍,一晃長到七八歲光景,李公夫婦年事漸高,思鄉之情日篤,一家人千里迢迢返回了故鄉湖州。
季疵回到龍蓋寺,在積公身邊煮茶奉水。積公有意栽培他,煞費苦心地為他占卦取名,以《易》占得「漸」卦,卦辭上說:「鴻漸於陸,其羽可用儀。」意思是鴻雁飛於天空,羽翼翩翩,雁陣齊整,四方皆為通途。於是定姓為「陸」,取名「羽」字,以鴻漸為字。積公還煮得一手好茶,讓陸羽自幼學得了藝茶之術。十二歲那年,陸羽終於離開了龍蓋寺。此後,陸羽在當地的戲班子裡當過丑角演員,兼做編劇和作曲;受謫守竟陵的名臣李齊物賞識,去火門山鄒老夫子門下受業七年,直到十九歲那年才學成下山。
傳說之三
陸羽生活的年代正是「安史之亂」前後,中國文化史上儒釋道三家並行,南方則儒禪匯流。
陸羽初到江南,結識了時任無錫縣尉的皇甫冉,皇甫冉是狀元出身,當世名士,為陸羽的茶事活動提供了許多幫助。但對陸羽茶事活動幫助最大而且情誼最深的還是詩僧皎然。皎然俗姓謝,是南朝謝靈運的十世孫。皎陸相識之後,竟能結為忘年之交,結誼凡四十餘年,直至相繼去世,其情誼經《唐才子傳》的鋪排渲染,為後人所深深欽佩。皎然長年隱居湖州杼山妙喜寺,但「隱心不隱跡」,與當時的名僧高士、權貴顯要有着廣泛的聯繫,這自然拓展了陸羽的交友範圍和視野思路。陸羽在妙喜寺內居住多年,收集整理茶事資料,後又是在皎然的幫助下,「結廬苕溪之濱,閉門對書」,開始了《茶經》的寫作。
傳說之四
陳師道在《茶經序》里這樣寫道:「夫茶之著書,自羽始;其用於世,亦自羽始。羽誠有功於茶者也。上自宮省,下迨邑里,外及戎夷蠻狄,賓祀燕享,預陳於前。山澤以成市,商賈以起家,又有功於人者也。」也就是說,陸羽是天下第一個寫茶書的人,對茶事人事功不可沒。
因為有了一部《茶經》,陸羽從唐代起,就開始被人尊稱為「茶聖」,這可是亘古未有的巨大榮譽。而陸羽為之付出的心血,是常人難以估量的。
從火門山(天門山)上下來之後,年僅十九歲的少年陸羽便心無旁騖,立志於對茶事的研究考察工作。全唐詩里收錄了他著名的《六羨歌》:「不羨黃金盞,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登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安史之亂」後,陸羽一路考察茶事,輾轉來到江南的舒州(今安慶境內)、湖州,當時年僅二十四歲,從此定居於此,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以茶民為友,以茶葉為伴,用大量的實地考察資料充實《茶經》的寫作。
傳說之五
據說,唐代竟陵積公和尚,善於品茶,他不但能鑑別所喝是什麼茶,還能分辨沏茶用的水,而且還能判斷誰是煮茶人。這種品茶本領,一傳十,十傳百,人們把積公和尚看成是「茶仙」下凡。這消息也傳到了代宗皇帝耳中。代宗本人嗜好飲茶,也是個品茶行家,所以宮中錄用了一些善於品茶的人供職。代宗聽到這個傳聞後,半信半疑,就下旨招來了積公和尚,決定當面試茶。
積公和尚到達宮中,皇帝即命宮中煎茶能手,砌一碗上等茶葉,賜予積公品嘗。積公謝恩後接茶在手,輕輕喝了一口,就放下茶碗,再也沒喝第二口茶。皇上因問何故?積公起身摸摸長須笑答:「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親手所煎。飲慣他煎的茶,再飲別人煎的茶,就感到淡泊如水了。」皇帝聽罷,問陸羽在何處?積公答道:「陸羽酷愛自然,遍游海內名山大川,品評天下名茶美泉,現在何處貧僧也難知曉。」
於是朝中百官連忙派人四處尋找陸羽,不幾天終於在江南的舒州(今安慶境內)的山上找到了,立即把他召進宮去。皇帝見陸羽雖說話結巴,其貌不揚,但出言不凡,知識淵博,已有幾分歡喜。於是說明緣由,命他煎茶獻師,陸羽欣然同意,就取出自己清明前採制的好茶,用泉水烹煎後,先獻給皇上。皇帝接過茶碗,輕輕揭開碗蓋,一陣清香迎面撲來,精神為之一爽,再看碗中茶葉淡綠清澈,品嘗之下香醇回甜,連連點頭稱讚好茶。接着就讓陸羽再煎一碗,由宮女送給在御書房的積公和尚品嘗。積公端起茶來,喝了一口,連叫好茶,接着一飲而盡。積公放下茶碗,興沖沖地走出書房,大聲喊道:「鴻漸(陸羽的字)在哪裡?」皇帝吃了一驚:「積公怎麼知道陸羽來了?」積公哈哈大笑道:「我剛才品的茶,只有漸兒才能煎得出來,喝了這茶,當然就知道是漸兒來了。」
代宗十分佩服積公和尚的品茶之功和陸羽的茶技之精,就留陸羽在宮中供職,培養宮中茶師。但陸羽不羨榮華富貴,不久又回到苕溪,專心撰寫《茶經》去了。

主要成就

陸羽所著《茶經》三卷十章七千餘字,分別為:卷一,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卷二,四之器;卷三,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是唐代和唐以前有關茶葉的科學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系統總結;是陸羽躬身實踐,篤行不倦,取得茶葉生產和製作的第一手資料後,又遍稽群書,廣采博收茶家採制經驗的結晶。《茶經》一問世,即風行天下,為時人學習和珍藏。 在《茶經》中,陸羽除全面敘述茶區分布、茶葉的生長、種植、採摘、製造、品鑑外,有許多名茶首先為他所發現。如浙江長城(今長興縣)的顧渚紫筍茶,經陸羽評為上品,後列為貢茶;義興郡(今江蘇宜興)的陽羨茶,則是陸羽直接推舉入貢的。(義興縣重修茶舍記)載:「御史大夫李棲筠實典是邦,山俗有獻佳茗者.會客嘗之,野人陸羽以為芬香甘辣,冠於他境,可以薦於上。棲筠從之,始進萬兩,此其濫觴也。」《茶經》共十章,七千餘言,分為上、中、下三卷。十章目次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飲、七之事、八之出、九之略、十之圖。
一之源,概述中國茶的主要產地及土壤、氣候等生長環境和茶的性能、功用;二之具,講當時製作、加工茶葉的工具;三之造,講茶的製作過程;四之器,講煮茶、飲茶器皿;五之煮,講煮茶的過程、技藝;六之飲,講飲茶的方法、茶品鑑賞;七之事,講中國飲茶的歷史;八之出,詳細記載了當時的產茶盛地,並品評其高下,記載了全國四十餘州產茶情形,對於自己不甚明了的十一個州的產茶之地亦如實注出;九之略,是講飲茶器具何種情況應十分完備,何種情況省略何種:野外採薪煮茶,火爐、交床等不必講究;臨泉汲水可省去若干盛水之具。但在正式茶宴上,「城邑之中,王公之門」,「二十四器缺一則茶廢矣。」
最後,陸羽還主張要把以上各項內容用圖繪成畫幅,張陳於座隅,茶人們喝着茶,看着圖,品茶之味,明茶之理,神爽目悅,這與端來一瓢一碗,幾口灌下,那意境自然大不相同。
陸羽的《茶經》,是古代茶人勤奮讀書、刻苦學習、 潛心求索、百折不撓精神的結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 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以茶字當頭排列茶文化的社會功能有「以茶思源、以茶待客、以茶會友、以茶聯誼、以茶廉政、以茶育人、以茶代酒、以茶健身、以茶入詩、以茶入藝、以茶入畫、以茶起舞、以茶歌呤、以茶興文、以茶作禮、以茶興農、以茶促貿和以茶致富。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飲茶可以思源。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約瑟博士,將中國茶葉作為中國四大發明之後,對人類的第五個重大貢獻。
陸羽一生鄙夷權貴,不重財富,酷愛自然,堅持正義。《全唐詩》載有陸羽的一首歌,正體現了他的品質:「不羨黃金罍,不羨白玉杯;不羨朝入省,不羨暮入台;千羨萬羨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來。」——《全唐詩》第308卷007首〖歌〗。附記陸羽另一首詩:「月色寒潮入剡溪,青猿叫斷綠林西。昔人已逐東流去,空見年年江草齊。」——《全唐詩》第308卷008首〖會稽東小山〗。

陸羽紀念館

陸羽紀念館位於天門市竟陵城區西湖之濱,是為紀念1260多年前的「茶聖」陸羽而興建的,是一座以歷史文化名人陸羽生平業績為主題內容的具有古典園林特色的紀念博物館,2009年被公布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館址在陸羽故里——西塔寺原址重建.占地面積9.900平方米。
[1]

參考文獻

  1. 茶聖陸羽 ,中國政府網, 201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