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善待方言(於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善待方言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善待方言》中國當代作家於杭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善待方言

是什麼話,遠隔千山萬水還能倍感親切?是什麼話,能讓人一下子想起家鄉?答案是方言。無論何時何地,方言總能憑藉其特殊的影響力而俘獲一方人心而引發共鳴。

方言也許是最不起眼的話,是街頭巷尾、村口路邊最家常的俚語,卻也是離我們最近的語言。沒有哪個人的「母語」不是從方言開始的,也沒有哪個人一輩子可以走出「方言」的影子,除非壓根兒他就出生在異鄉、就不會講方言。

可在城市化的快節奏里,在人們加快遷徙流動的步伐里,方言作為曾經我們最熟悉的語言,又日漸成為最陌生的語言。甚至「00後」互聯網一代,不少人已經不會說甚至聽不懂自己的家鄉方言。至於作為一門專業學科,方言學從來都不是「顯學」,是少有坐冷板凳的科目。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方言更像是一種情感紐帶,維繫着我們的鄉土情結。一個地方沒有了道地的方言,一個遊子失去了熟悉的鄉音,哪裡還有什麼鄉愁可言呢?

從來聊天的語言最親切最有味兒的還是方言;最私密最貼己的悄悄話從來都是彼此聽得懂的方言;媽媽叮囑遊子的話語大概率不是普通話,就連開國領袖在開國大典上那振臂一呼的「人民萬歲」,也是濃濃的湖南話……方言以其獨有的語言魅力承載着更多的文化元素,並非只是簡單的交流工具,更多的是傳承文明的形式和載體。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必有一方方言。五湖四海江湖的生動,就是憑了天南海北、南腔北調的融合。尤其是南北各地那些或粗狂或婉轉的豐富多彩的地方戲,莫不是以地方方言在傳唱?沒有了徽州話,哪來的黃梅戲?沒有了吳儂軟語,哪來的蘇州崑曲?沒有了中規中矩的中原官話,哪來的字正腔圓的豫劇?這足以說明,方言體現了一個地方文化的樸素審美。也許,當下的娛樂節目裡,還真只有在地方戲裡才能聽到各地正宗的方言表達呢。

其實,城市化的發展和普通話的普及,並不足以構成否定淡化方言的理由。對於方言這條牽動着我們喜怒哀樂和鄉愁的文化根脈,我們時常只知其表,不知其里,甚至忽略了方言在時代演進中應有的與時俱進的使命。幾乎一部中國文明史,同時也是一部隨着人口遷移、同化、融合的方言演進史。行走的中國,也是語言變化的中國,卻不該是方言走「丟」的中國。

令人欣慰的是,不論傳統的廣播電視還是互聯網節目,越來越多的方言頻道或節目受到普遍歡迎,從而賦予了方言更為寬鬆的環境。同樣的「愛拼才會贏″,閩南話和普通話唱起來各有各的韻味。京劇里的唱念作打,有的發音只有方言才算地道的京韻京腔。

一個更加開放的新時代,不應該是一個方言矮化或被歧視的時代。「普通話讓你走得更遠、更方便,方言卻在提示你不要忘了曾經出發的地方」;「我們都可以把外語說得很好,為什麼卻留不住自己的方言呢」?輿論圈兒里越來越多的理性聲音,給了我們善待方言更加充足的理由。

講好中國故事,離不開中國語言。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不能沒有方言的一席之地!一方面要講好普通話,讓漢語交流更方便,另一方面還要記住自己的方言,讓漢語更有味道。這,也許才是我們對待方言的科學態度。因為,保持語言多樣性,同樣是維護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方面,而方言恰恰是語言多樣性的重要體現。

發現方言之美,警惕方言之危,加強方言研究 ,重視方言應用,讓異彩紛呈的方言在合適的場所、以合適的方式得到表達;讓方言與普通話「比翼齊飛」相得益彰,也許就是我們善待方言的應有之義。[1]

作者簡介

於杭,生於上世紀70年代,南陽市作協理事,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