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瓣崖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四瓣崖摩 |
中文學名:四瓣崖摩 拉丁學名:Amoora chittangonga (Miq.) Hiern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目:芸香目 亞 目:芸香亞目 科:楝科 亞 科:楝亞科 |
四瓣崖摩(拉丁學名:Amoora chittangonga (Miq.) Hiern),楝科崖摩屬喬木,高可達20餘米;小枝圓柱形,葉為奇數或偶數羽狀複葉,葉面通常無毛,有光澤,圓錐花序遠短於葉,疏散,花萼短,淺杯狀,花瓣長圓形或近圓形,子房圓錐狀,蒴果球形,花期夏秋,果期冬季至翌年初夏。
生於常綠闊葉林中,路邊,山谷闊葉林中, 山坡, 山坡闊葉林中,石灰岩山谷雨林中,石灰岩山雨林中。分布廣東、廣西、貴州和雲南;越南也有。 [1]
四瓣崖摩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0餘米;小枝圓柱形,幼時被鱗片,後脫落。葉為奇數或偶數羽狀複葉,葉軸和葉柄被鱗片;小葉6-9片,互生,革質,長橢 圓形,長8-15(-18)厘米,寬3.5-6.5厘米,下部的稍短,先端漸尖而鈍,基部1側楔形,另側闊楔形或稍帶圓形,偏斜,葉面通常無毛 ,或中脈附近疏被鱗片,有光澤,背面被疏散的鱗片,側脈8-14對,干時上面凹入,背面突起;小葉柄長5-10毫米,有鱗片。圓錐花序遠短於葉,疏散,被鱗片;雄花梗纖細,兩性花梗粗壯,與花芽等長或過之,中部具節,被鱗片;花萼短,淺杯狀,被鱗片,4或5齒裂,裂齒圓形;花瓣4或3,長圓形或近圓形,長3-4毫米,凹陷,先端圓形;雄蕊管近球形,無毛,具鈍齒,花葯5-6,內藏;花盤缺;子房圓錐狀,極短,被鱗片,2-3室,每室有胚珠2顆,無花柱,柱頭無毛。蒴果球形,直徑1-2(-2.5)厘米,被鱗片,具宿存花萼。花期夏秋, 果期冬季至翌年初夏。
四瓣崖摩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300~1400米的溝谷、石灰岩山雨林或常綠闊葉林中,也見於壩區疏林、路旁、村邊。
四瓣崖摩分布範圍
產雲南西部(景東)、南部和東南部,中國廣西、廣東有分布。越南也有。
四瓣崖摩主要價值
該植物生長迅速,木材紋理直行,結構細密、質重,為舟船用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