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团体心理治疗中的依恋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孔夫子网 的图片

团体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美] 谢里·L.马尔马罗什,雷娜·D.马金,埃里克·B.施皮格尔 著,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成立于1950年,是建国后国家设立的第一家科技出版社,前身为科学技术出版社,1952年更名为机械工业出版社[1]。机械工业出版社(以下简称机工社)由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作为主办单位,目前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2]

内容简介

团体治疗中的病人常常挣扎于人际困扰,并且难于管理好情绪。对于很多这样的病人,团体治疗是一个理想的形式,因为他们在安全的氛围中可以从团体和团体领导者那里得到许多反馈。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依恋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作框架,让带领者可以选择如何用更好的方式来干预团体和团体成员。

依恋理论是当今发展心理学和临床心理学界越来越重视的人格理论,集中阐释了人格(自我观和他人观)以及人际关系形成和发展的内外因素,并在心理治疗中已经得到了日渐广泛和深入的应用。本书系统介绍了依恋理论在团体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应用,详尽阐述了团体依恋治疗的理论基础、操作原理和技术重点,既具有严密的理论和研究基础,又非常具有操作性,是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者的学习教材和应用于研究的范本。

本书描述了将依恋理论运用于团体治疗的情况,解释了团体治疗师如何有效地与不同依恋类型的团体成员进行有效的工作。通过理解依恋风格如何影响团体成员的需求,带领者可以更好地促进恰当的情感交流,挑战成员对自己和他人的非适应的信念。作者提供了团体治疗不同方面的临床工作指南以及案例,包括如何筛选组员准备团体,识别不适合团体治疗的个体,促进此时此地的情感体验,帮助团体成员产生积极的改变。

作者介绍

谢里·L. 马尔马罗什(Cheri L. Marmarosh)

乔治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副教授,注册心理学家,《团体动力:理论、研究和实务》期刊的副编审,负责《心理治疗:理论、研究、实务与培训》板块的编审工作,“当代心理治疗和精神分析高级培训项目”的专家组成员,是“精神分析华盛顿中心伴侣治疗项目”指导委员会成员,美国心理学会29分会(心理治疗)会士。

雷娜·D. 马金(Rayna D. Markin)

维拉诺瓦大学助理教授,注册心理学家,她对关系取向心理疗法和个体治疗与团体治疗的疗效因子尤为感兴趣,她还十分擅长为处于危机边缘的母亲们设计基于依恋的团体干预方案。马金博士具有多重专业身份,就职于咨询中心、医院和私人机构,同时也是美国心理学会29分会会员。

埃里克·B. 施皮格尔(Eric B. Spiegel)

费城和宾夕法尼亚布林莫尔私人执业的注册心理学家,他喜欢整合个体治疗、伴侣治疗和团体治疗的多元心理治疗模式。施皮格尔博士主攻焦虑症和情绪障碍,聚焦依恋和关系议题,擅长催眠治疗,关注心-身心理学和创伤治疗。

译者简介

张焰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团体心理辅导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中国社工联合会心理健康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团体咨询学部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