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體心理治療中的依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團體心理治療中的依戀》,[美] 謝里·L.馬爾馬羅什,雷娜·D.馬金,埃里克·B.施皮格爾 著,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
機械工業出版社成立於1950年,是建國後國家設立的第一家科技出版社,前身為科學技術出版社,1952年更名為機械工業出版社[1]。機械工業出版社(以下簡稱機工社)由機械工業信息研究院作為主辦單位,目前隸屬於國務院國資委[2]。
內容簡介
團體治療中的病人常常掙扎於人際困擾,並且難於管理好情緒。對於很多這樣的病人,團體治療是一個理想的形式,因為他們在安全的氛圍中可以從團體和團體領導者那裡得到許多反饋。然而,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依戀理論提供了一種有效的工作框架,讓帶領者可以選擇如何用更好的方式來干預團體和團體成員。
依戀理論是當今發展心理學和臨床心理學界越來越重視的人格理論,集中闡釋了人格(自我觀和他人觀)以及人際關係形成和發展的內外因素,並在心理治療中已經得到了日漸廣泛和深入的應用。本書系統介紹了依戀理論在團體心理諮詢和治療中的應用,詳盡闡述了團體依戀治療的理論基礎、操作原理和技術重點,既具有嚴密的理論和研究基礎,又非常具有操作性,是心理諮詢和治療工作者的學習教材和應用於研究的範本。
本書描述了將依戀理論運用於團體治療的情況,解釋了團體治療師如何有效地與不同依戀類型的團體成員進行有效的工作。通過理解依戀風格如何影響團體成員的需求,帶領者可以更好地促進恰當的情感交流,挑戰成員對自己和他人的非適應的信念。作者提供了團體治療不同方面的臨床工作指南以及案例,包括如何篩選組員準備團體,識別不適合團體治療的個體,促進此時此地的情感體驗,幫助團體成員產生積極的改變。
作者介紹
謝里·L. 馬爾馬羅什(Cheri L. Marmarosh)
喬治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副教授,註冊心理學家,《團體動力:理論、研究和實務》期刊的副編審,負責《心理治療:理論、研究、實務與培訓》板塊的編審工作,「當代心理治療和精神分析高級培訓項目」的專家組成員,是「精神分析華盛頓中心伴侶治療項目」指導委員會成員,美國心理學會29分會(心理治療)會士。
雷娜·D. 馬金(Rayna D. Markin)
維拉諾瓦大學助理教授,註冊心理學家,她對關係取向心理療法和個體治療與團體治療的療效因子尤為感興趣,她還十分擅長為處於危機邊緣的母親們設計基於依戀的團體干預方案。馬金博士具有多重專業身份,就職於諮詢中心、醫院和私人機構,同時也是美國心理學會29分會會員。
埃里克·B. 施皮格爾(Eric B. Spiegel)
費城和賓夕法尼亞布林莫爾私人執業的註冊心理學家,他喜歡整合個體治療、伴侶治療和團體治療的多元心理治療模式。施皮格爾博士主攻焦慮症和情緒障礙,聚焦依戀和關係議題,擅長催眠治療,關注心-身心理學和創傷治療。
譯者簡介
張焰
博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副研究員,中國心理學會註冊督導師,中國心理衛生協會團體心理輔導與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中國社工聯合會心理健康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團體諮詢學部主任委員。
參考文獻
- ↑ 中國十大出版社-出版社品牌排行榜,買購網
- ↑ 企業簡介,機械工業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