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
中文名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成立;2012年6月13日 工作;組織實施全國水下文化遺產調查 發展;技術設備力量進一步得到提升 |
2012年6月,"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成立,負責組織實施全國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和保護等工作。水下中心積極參與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南海基地、西沙工作站的建設工作。目前,南海基地已經完成立項工作,正在進行基地選址;西沙工作站已完成各項前期工作,即將進入建造施工階段。水下中心積極組織、參與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發掘與科學保護,先後進行了"南澳Ⅰ號"明代沉船、"南海Ⅰ號"宋代沉船、浙江省寧波"小白礁一號"沉船遺址的發掘,以及湖北省丹江口庫區水下考古調查、江西省鄱陽湖老爺廟水下文物調查、天津散花錨地沉船殘存甲板調查、山東省青島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遼寧省丹東大鹿島海域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等項目。
中心簡介
2012年6月13日,根據中央編辦復字[2012]119號的批覆,同意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加掛"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負責組織實施全國水下文化遺產調查、發掘、研究和保護等工作。新成立的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水下中心")在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基礎上,人員、機構進一步得到擴大、多學科綜合保護特色進一步得到突顯、技術設備力量進一步得到提升,表明了國家大力發展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決心,是國家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進行統籌規劃、管理的重要載體,也將是實現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跨越式發展的主要力量。
水下中心下設綜合研究部、水下考古部、設備與技術保障部、出水文物科學保護實驗室等部門,共有科研人員數十人,並先後在寧波、青島、武漢、福建等地設立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其中寧波基地已進入建造階段,預計將於2013年建設完畢,2014年投入使用。
在國家文物局的指導下,水下中心組織編寫了《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十二五"規劃》,作為未來五年的行業綱領性文件,逐步形成國家主導、地方參與,以沿海海域為主、適當兼顧內陸水域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新格局。
組織編寫了《水下考古操作規程》,總結訂製可行的操作規程,較詳細的規定了水下考古作業各個環節的作業標準,促進了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
參與了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水下文物保護管理條例》修訂工作,結合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新形勢與新需求,進行了針對性的調研並提供了若干修訂意見。
中心年會
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2013年年會在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召開。來自國家文物局、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以下簡稱水下中心)、國家博物館以及各相關省市的領導、專家50餘人出席會議。國家文物局童明康副局長發表重要講話。
童明康首先對工作給予充分肯定。他說,2012年是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蓬勃發展的一年,法制和規章制度建設取得新進展,多部委合作聯動機制進一步加強,國家重點項目成績顯著,社會各界對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關注度不斷提升,機構建設取得實質性進展。各項工作穩步推進,成果豐碩,成績斐然。他就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談了幾點意見:第一,服從大局,形成合力,牢固樹立"全國一盤棋"的工作思路;第二,依靠科技,突出學術,不斷提升水下考古工作質量;第三,明確任務,落實責任,穩紮穩打做好2013年各項工作。
水下中心、國家博物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就"南澳1號"沉船發掘等項目進行了重點匯報。與會代表圍繞2012年我國水下考古的新進展和2013年全國水下考古工作計劃展開了熱烈討論,並達成若干共識。
北海基地
2018年11月6日,位於青島市即墨區"藍色硅谷"的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正式啟用。北海基地將作為集水下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展示、研究、學術交流、人才培養於一體,統籌黃渤海海域,面向全國乃至世界的國家級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基地,將引領與推動黃渤海海域的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同時,探索完善我國水下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管理模式,促進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1]
2019年2月25日,在位於山東青島的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嘉賓為"山東大學教學科研基地"揭牌。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剛剛!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北海基地揭牌 , 百度 2018-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