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土族盘绣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土族盘绣

土族盘绣是青海省的传统美术。

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土族盘绣遗产在2006年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2018年5月21日, 土族盘绣入选文化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名:土族盘绣

地 区:青海省

遗产编号:Ⅶ-24

批准时间:2006年

民 族:土族

定 位:女性

遗产类别:传统美术

申报地区: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

简介

盘绣是土族独有的一种绣法,复杂巧妙,汇集着古老土族文化的深刻内涵。也是土族妇女一生的必修课。在青海高原的东部山区,勤劳、朴实的土族妇女世世代代传承着古老传统的民族刺绣艺术,她们的刺绣技艺精湛,做工精细,巧夺天工。

溯源

据考古发现,在青海省都兰县发掘出的土族先祖吐谷浑墓葬中就有类似盘绣的刺绣品,由此可以推知,在公元四世纪左右,盘绣工艺已经发轫。土族盘绣在一千多年的传承中,形成了民俗学、美学等多种价值。

与国内其他相比,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对一名土族女子来说,刺绣是她们一生中的必修功课。土族女子出嫁前,首先要在娘家办一个土族刺绣个人展,将自己绣制的衣服、佩饰、鞋袜等向娘家人一一展示,然后还要在婆家利用新婚庆典之机,给婆家人、庄邻和亲戚朋友们展示自己的绣品,并向婆家亲人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物件。土族女子有了自己的儿女后,又会花费十几年的时间,把刺绣技艺悉心传授给女儿。如此岁月历经上千年,形成了土族刺绣特有的"气质"。

工艺

青海的土族刺绣具有浓郁的民族气息,其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绣法多样。主要表现在对服饰的精心装饰上,土族人的头饰、衣领、衣胸、辫筒、腰带、围肚、鞋袜以及枕巾、针扎、荷包、烟袋、背包等都有刺绣。土族刺绣的种类按其针法分为盘绣、拉绣、堆绣等,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盘绣用料考究,加工精细,以黑色纯棉布做底料,再选面料贴上。盘绣是丝线绣,有红、黄、绿、蓝、桂红、紫、白等七色绣线,绣时一般七色俱全,配色协调,鲜艳夺目。

盘绣的针法十分独特,操针时同时配两根色彩相同的线,一作盘线,一作缝线。盘绣不用棚架,直接用双手操作,绣者左手拿布料,右手拿针,作盘线的那根线挂在右胸,作缝线的那根线穿在针眼上。上针盘,下针缝,一针二线,虽费工费料,但成品厚实华丽,经久耐用。盘绣的图案构思巧妙,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包括法轮(土语称为"扩日洛")、太极图、五瓣梅、神仙魁子、云纹、菱形、雀儿头、富贵不断头、人物、佛像等几十种样式。

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云气"、"太极图"、"富贵不断头"、"孔雀戏牡丹"、"狮子滚绣球"、"鼠拉葡萄"、"寒雀探梅"、"石榴花"以及十二生肖等。运针细密均匀,图案紧凑大方、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融叠自然、色泽鲜明流畅、平整干练,十分优美。每件绣品都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

意义

一千多年来,盘绣以母女相传为主,亦在姊妹、 妯娌、婆媳间传承。现代主要传承人有麻宝青、牛 玛索等。土族盘绣一直传承至今,其文化与艺术的价值不可低估。土族盘绣 色彩缤纷,图案逼真,在形、色、质、意等方面体现出本民族的 审美态度和价值判断,为 民族学、美学等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1949年以后,特别是近二十几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部门和有关人员对土族盘绣做了一些发掘、抢救、保护工作,但这一古老的民族技艺至今仍面临着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目前老一辈的盘绣能手大多年事已高,还有不少人已经谢世,一些绝技得不到传承就已悄然消亡,而年轻妇女多热衷于较简单的刺绣技术,如剁绣、机扎等,这些状况造成盘绣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急需调动各方面力量加以抢救、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李发秀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获得荣誉

2018年5月21日, 土族盘绣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