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洗礼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自圣洗圣事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洗礼(英语:Baptism),又称浸礼、圣洗圣事、施洗、受洗和受浸,是一宗教仪式,现普遍指基督教的传统仪式。据《圣经》记载,施洗约翰曾为耶稣施洗[1],而这亦是耶稣吩咐的。洗礼一词来自通用希腊文动词“βαπτίζω”(Baptizmo)或名词“βάπτισμα”(Baptisma),意思是“使用水”、“投入水中”、“浸”或“洗涤”。部分基督教宗派将洗礼列为圣事(圣礼)之一。

洗礼通过把祝圣过的水倒在、撒向受洗者头上;或把受浸者放进水中,然后扶起来施行。现天主教、东正教和大部分新教教派实施的婴儿洗礼,在2世纪时已有文献记录,教父指出是使徒传统。由于对洗礼有不同的理解,因而形成不同的宗派;不同的宗派内,在基督教历史上也发展出不同的教义。对于洗礼的讨论,主要提到:洗礼的效能,施洗的方法及婴孩、死人受洗等问题。

文化洗礼

比喻教育和熏陶。

  • 沈从文 《主妇集·大小阮》:“我是个受科学洗礼的人,不相信瞎子知道我的事情。”臧克家《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那时,我是一个中学生,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洗礼,开始接触新文艺,对鲁迅先生很崇敬。”

炮火洗礼

比喻锻炼和考验。

  • 柯岩《奇异的书简·阳光和风雨谱写的歌》:“这些八九岁就参加了革命的孩子曾受过解放战争和土改风暴的战斗洗礼。”王群生《奇妙的旅程》:“她在朝鲜战地经历过炮火洗礼。”峻青《秋色赋·夜宿灵山》:“在那光秃秃的褐红色的山坡上,哪一寸土地,哪一块石头,没有经过战火的洗礼。”

基督礼仪

洗礼是基督教入教仪式[2]以色列人很早就有用取洁的传统礼仪,后来,犹太教规定异教徒皈依者必须诵读《妥拉》(即《摩西律法》)、行割礼、行沐浴礼(即洗礼,表示洗净在异教环境中沾染的污秽)。

施洗约翰传讲“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是要求一切人(包括选民在内)悔改,作为迎接弥赛亚到来的准备。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把洗礼作为庄严的圣礼,认为这是耶稣基督复活后留下的重大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马太福音》28:19)从此,洗礼不仅是正式入教的仪式,也是悔改与信心的表示,是将自己奉献、交托给耶稣基督的决定性的一步,而且是“罪得赦免”接受圣灵的证明。

目的作用

圣经《彼得前书》指出旧约时代挪亚藉水得救一事,预表后世的人藉洗礼得救:

就是那从前在挪亚预备方舟、神容忍等待的时候不信从的人。当时进入方舟,借着水得救的不多,只有八个人。这水所表明的洗礼,现在借着耶稣基督复活也拯救你们;这洗礼本不在乎除掉肉体的污秽,只求在神面前有无亏的良心。

基督教很多宗派都认为《圣经》记载洗礼中基督徒在众人(包括神、人、魔鬼)面前承认自己与基督耶稣一同出死入生,承认自己是基督徒。基督教中部分宗派更认为,洗礼不单是一种记号、仪式,让受洗信徒有宣认信仰的机会,洗礼本身更能带来属灵的更生(Baptismal regeneration),这些教会相信洗礼是神向人施行恩典的工具,当中神在领洗的人当中建立、加强信心,借此为人带来救恩。

视频

洗礼 相关视频

《摩西律法1》
战争年代的军人,经受炮火洗礼与现代军人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